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抑制因导航星座间差异和故障卫星对多星座伪距单点定位产生的负面影响,通过分析多星座与单星座伪距单点定位的异同和多星座粗差探测方法,提出了在不同伪距质量下选择不同方法对伪距偏差状况进行估计,再基于平差理论、M估计和核函数构造三段式权值,实现能在不同环境下选择较优模型的对不同卫星赋予不同权值的新型抗差伪距定位算法。通过国际GPS服务组织(IGS)站点实测数据验证,该算法在不同情况下均能实现较高精度的定位结果,具有较优的抗差性能和定位精度。与传统抗差定位算法比较进一步验证了所提算法的优越性。相关结论对未来多星座定位算法的研究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峰  郑晨 《现代导航》2019,10(3):177-181
在卫星导航差分定位中,有多种误差因素影响定位精度。本文在介绍不同差分定位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位置差分、伪距差分、载波相位差分三种差分方式的误差来源以及影响, 并阐述了从单站差分拓展到网络差分,在扩大差分服务区、提高精度和完好性方面的优势,以及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该文设计了一种光载一机多天线远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差分监测系统。该系统利用微波光子链路远程采集多个远端天线接收的GNSS信号,并传输回本地端;然后在本地端借助高速光开关,以时分模式依次建立各远端信号与参考基准信号的载波相位双差模型方程,处理后实时获得高定位精度。实验中布设了10 km微波光子链路,3个远程监测点在E, N, U方向定位精度都达到毫米量级、实时响应时间低于10 ms。与传统一机单天线方案相比,该光载一机多天线GNSS差分监测系统在不降低定位精度的前提下,显著提升了监测/覆盖范围、实时监测/响应时间,以及大规模监测的性价比。因此,该系统在大型土建工程、自然环境大规模监测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频率稳定度的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单介绍了3种常用的测量短期频率稳定度的方法:差拍法,双混频法和频差倍增法,以及对于数据处理所采用的方法,并且在其中的差拍法和频差倍增法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方法,从而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5.
不同大地坐标系间的坐标转换是采用两套坐标系下坐标的公共点,结合相应的转换模型,求取转换九参数来实现转换的过程。转换时若公共点坐标存在粗差,九参数的求解精度便会受到影响,致使转换失败。文章将传统的Baarda粗差数据探测法、抗差最小二乘法以及拟准检定法用于解决其转换时公共点坐标粗差导致的精度偏离问题。结合转换算例得出精度对比结论,为工程实际中的大地坐标转换算法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运动目标检测技术是计算机视觉的基础,是一个十分有研究意义且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文章从当前运动目标检测问题的相关方法进行分析研究。首先详细介绍了光流法、帧差法和背景差法的算法原理。然后对比了几种算法的优缺点,介绍各算法的适用场景。最后针对研究过程面临的难题,展望了运动目标检测技术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彭接力  刘岩 《电子科技》2012,25(11):102-104,108
针对运动物体运动进入背景区域后,由运动变为静止,成为背景一部分的情况下,传统利用当前图像和背景图像加权得到新的背景图像的方法,背景图像更新较慢,不能快速消除变为背景的物体的影响,提出了帧差法和背景差法相结合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较好地消除了其影响,顺利检测出运动目标,提高运动目标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GNSS信号接收机是GNSS导航卫星的用户设备,是实现GNSS卫星导航定位的终端仪器。它是一种能够接收、跟踪、变换和测量GNSS卫星导航定位信号的无线电接收设备,既具有常用无线电接收设备的共性,又具有捕获、跟踪和处理弱达3.5E-16W~2.5E-17W卫星微弱信号的特性。为此,GNSS信号接收机的构件必须满足这种捕获、跟踪和测量GNSS信号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GNSS和GPS     
苗履丰 《导航》1996,32(4):1-12
任何高新技术都有两面性,GPS导航定位技术已经获得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人为因素干扰和GPS系统本身特点,在卫星导航绝对定位应用中,其使用精度受到限制,完整性条件也不能完全满足民用航空导航的需求。近年来,在推进和产生新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方面,解决“GPS之后是什么?”这种探索性问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将比较美国GPS和俄罗斯GLONASS系统的异同,给出概念型GNSS系统的特点,以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视频信息来对人体局部运动进行获取、处理和分析。通过对比分析背景差法、帧差法以及光流法在静止背景中提取运动目标的效果并利用背景差法在单一视频中,跟踪人体的运动,提取人体的运动特征数据,并加上时间参数使之形成运动曲线,从而控制三维场景中特定物体的运动,实现互动娱乐的效果,增强娱乐性和交互性  相似文献   

11.
董伊雯 《现代导航》2015,6(2):150-152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能完成精密导航、定位和授时任务,都是建立在具有高精度的时间基准和时间同步基础之上的。因此,所有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都建有独立的内部时间系统GNSST,导航系统内部时间系统都溯源至其国家标准时间UTC(k),通过UTC(k)与国际标准时间UTC的常规比对功能实现其与国际法定标准时间的同步和统一(国际溯源),从而实现其授时应用功能。本文简要介绍了国际标准时间UTC的定义和发展,介绍了国际上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时间基准、时间溯源和时间兼容互操作。  相似文献   

12.
GNSS载波相位测量,不仅能够用于毫米级精度的静态定位,而且能够用于厘米级精度的动态定位,本文以GPS信号为例,论述了几种测量载波相位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电磁环境的日益复杂、干扰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的各类应用受到了严重阻碍,在强干扰环境中,扩频增益不足以对干扰进行有效抑制,需采用各种抗干扰措施。对GNSS抗干扰技术进行了分类,概述了不同抗干扰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并对GNSS干扰源与干扰类型进行了归纳总结,给出了不同干扰类型对应的抗干扰方法,进一步对比分析了几类常见自适应算法的性能,最后指出了GNSS抗干扰技术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4.
面对多种卫星导航系统共存的局面和高性能应用平台的需求,多系统多模导航接收机成为接收机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从卫星导航系统在各种军事和民用系统中应用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国内外卫星导航接收机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我国卫星导航接收机相关技术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的体系框架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GNSS伪距差分定位是一种能够获取较高导航定位测量精度的卫星导航定位方法,但是,它的设备较复杂,用户不仅需要使用一台GNSS信号接收机,而且需要设置提供DGNSS改正数据的基准站及其一台GNSS信号接收机,以及与之匹配的DGNSS数据链,才能够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和全球性地测量运动载体的7维状态参数。本文简要地论述了GNSS差分定位的基本原理及其实现。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论述了卫星激光测距校验GNSS卫星定轨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由于到达地面的GNSS信号很微弱,导致GNSS接收机极易受到干扰。特别是在作战时,敌方发射的强干扰对GNSS接收机影响很大,如果不施以抗干扰措施,接收机将无法正常工作。本文提出了频域——空域联合抗干扰的技术方案,仿真结果表明频域——空域联合抗干扰的算法比频域抗干扰算法和空域抗干扰算法性能更优越,在FPGA中用Verilog语言实现了该联合域抗干扰的算法。  相似文献   

18.
19.
分析了多径信号特性及其对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接收机伪距测量和载波相位测量的影响,从抗多径天线和基带信号处理两方面对GNSS接收机的各种多径抑制方法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指出高精度GNSS接收机会同时采用抗多径天线和基带信号处理以达到较好的多径误差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20.
Ionospheric tomography using GNSS reflection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e report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Reflections (GNSS-R) data on ionospheric monitoring over the oceans. The focus is on a single polar Low Earth Orbiter (LEO) mission exploiting GNSS-R as well as Navigation (GNSS-N) and Occultation (GNSS-O)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measurements. In order to assess impact of the data, we have simulated GNSS-R/O/N TEC data as would be measured from the LEO and from International Geodesic Service (IGS) ground stations, with an electron density (ED) field generated using a climatic ionospheric model. We have also developed a new tomographic approach inspired by the physics of the hydrogen atom and used it to effectively retrieve the ED field from the simulated TEC data near the orbital plane. The tomographic invers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f GNSS-R: three-dimensional ionospheric ED fields are retrieved over the oceans quite accurately, even as, in the spirit of this initial study, the simulation and inversion approaches avoided intensive computation and sophisticated algorithmic elements (such as spatio-temporal smoothing). We conclude that GNSS-R data over the oceans can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a Global/GNSS Ionospheric Observation System (GIO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