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西藏玉龙铜矿地表土状氧化矿的矿物性质,就当地交通、能源等外部条件,提出了稀硫酸堆浸——铁置换生产海绵铜工艺流程.文中介绍了该流程实验室试验和现场扩大试验研究的主要过程和经济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2.
针对紫金山铜矿的特点,进行生物堆浸提铜工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紫金山铜矿生物堆浸效果良好,不同浸矿堆累计浸出时间1000h,浸出率在40%~60%,浸出半年,浸出率达80%以上。次生硫化铜矿物的生物堆浸具有两个阶段,在浸出前一阶段,浸出速率较快,而浸出第二阶段浸出速率较慢。随着浸出的进行,浸出液pH连续下降,溶液电位逐步升高。微生物的存在加速堆中Fe^2 氧化使溶液电位上升,同时氧化中间过程的产物元素硫,从而加速硫化矿的氧化溶解。  相似文献   

3.
王宏志  沈强华  朱云  陈雯  贺斌  杨柳青 《矿冶》2013,22(4):80-83
针对某提金尾矿粘土含量高以及载金矿物颗粒粒度较小的特点,将提金尾矿细磨至84.3%?200目的粉矿,往粉矿中添加一定量的粘结剂及NaCN溶液进行制粒,取工业生产上制粒堆浸的小单元进行模拟堆浸。为了保证矿堆的渗透性和溶液的扩散性,对矿粒的粘结剂配比、浸矿溶液的滴淋强度进行了研究。为强化固液界面的传质过程达到提高Au浸出速度和浸出率的目的,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及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4.
堆浸提铜技术的发展与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堆浸提铜技术是从贫矿,废矿和复杂矿中回收有用铜金属的一种经济易行的生产工艺,本文针对国内外堆浸提铜技术的研究,生产状况,详细叙述了它的发展经程,实际应用应用和趋势。  相似文献   

5.
生物浸出是一种新出现的具有重大潜在意义的技术,它不仅可以提高矿业对金属的回收率,而且具有明显的环境和社会效益.黄铜矿(CuFeS2)是自然界中最主要的含铜矿物,与很多其它矿物不同,难以用湿法冶金工艺处理黄铜矿矿石.生物湿法冶金工艺难以应用于黄铜矿的一个原因是黄镉矿的溶解速度很慢.本评述讨论了黄铜矿生物浸出过程中的微生物学和其它一些重要方面.生物浸出中的微生物对养料的适度要求可以通过向古铁或硫的矿物悬液充气,或向大的矿堆喷淋浸液来提供.这种矿质化学营养细菌的新陈代谢物使微生物具有工业意义.本文重点讨论了微生物的生物变异和影响生物堆浸的一些主要因素.还叙述了一些现有商业生物堆浸厂的基本投资和生产成本.应用生物堆浸处理黄铜矿矿石可以降低建设和生产费用,减小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影响生物堆浸(提金)技术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生物堆浸(提金)技术的开发研究状况。论述了该技术在菌种选择,矿石性质及实施环境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部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7.
硬岩铀矿生物堆浸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简要综述国内铀矿采冶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高氟铀矿石生物堆浸、表外铀矿石生物堆浸及细粒铀矿石微生物搅拌浸出试验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了述评,结果表明将生物技术应用于硬岩铀矿生物堆浸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1ife cycle assessment,LCA)方法,对生物提铜、浮选—闪速炼铜生产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清单分析,得到了铜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的环境负荷数据。结果表明,生物提铜过程环境影响明显低于浮选—闪速炼铜的环境影响,生物提铜的能耗、水消耗、温室效应、酸化效应分别只有火法炼铜的38.35%、12.85%、37.50%和15.09%。  相似文献   

9.
以白银矿区存有的大量含铜废石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柱浸法对其进行浸出试验研究。结合白银废石铜矿特点与细菌浸出特性,分别研究不同矿样粒度,浸矿菌种,浸矿温度以及浸出时间等对浸出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BioMetal SM-3中等嗜热嗜酸菌浸出白银废石堆矿样是可行的,可在较短的浸出时间(190d)内获得较高的铜浸出率(-15mm粒级Cu浸出率>60%)。通过对比不同矿样粒度对金属浸出率与矿柱稳定性的影响,在工业应用时,为保证矿堆的稳定性和金属浸出速率,建议将矿石破碎到-20 mm粒级然后筑堆。。本试验研究所取得的试验参数揭示了白银含铜废石生物浸出规律及过程控制因素,对白银含铜废石采用生物堆浸工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陶德宁 《铀矿冶》2009,28(3):121-121
《Hydrometallurgy》2009年98卷(1/2)期发表Anna—Kaisa Halinen等人的文章,介绍了生物柱浸复杂硫化物矿石时温度对贱金属浸出及细菌组成的影响。采用了柱浸的方法,作者在浸出温度7~50℃范围内(属中、低温)研究了温度对芬兰某低品位多金属黑色片岩矿石(主要有价矿物为镍黄铁矿)生物浸出的影响。细菌取自矿床的矿坑水,并经富集培养。研究发现:在7~21℃下,浸出液氧化-还原电位稳定在500~600mV,但在35~50℃下,浸出液氧化-还原电位降至300-500mV。  相似文献   

11.
高含砷难处理金精矿的生物氧化预处理工艺的关键技术的探索,并成功实现生物氧化预处理工艺与树脂提金工艺相结合,达到提高金的回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新疆阿希金矿生物氧化提金工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阿希金矿采用生物氧化—氰化—树脂吸附提金工艺处理高含砷难处理金精矿,氰化浸出率稳定在97%左右,树脂吸附率稳定在98.5%左右,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项目投资估算与经济效益评估,使广大职工能了解该项目撤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从生物浸出液中将铜萃取分离是后续制备电积铜的重要步骤。试验结果表明,M5640萃取剂可有效实现生物浸出液中的铜铁分离。在温度20℃,料液pH值1.50、萃取剂浓度30%、萃取相比(浸出液/有机相)4/1、萃取时间1.5min的萃取工艺参数条件下两级逆流萃取铜萃取率大于99.9%。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矿业》2006,15(4):87-87
近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专家对“紫金山铜矿生物提铜技术研究与工业应用”成果进行技术鉴定。专家认为,项目在完成试验室小型试验和扩大试验基础上,进行了现场300t·Cu/a和1000t·Cu/a级工业试验。入堆铜品位0·42~0·88%,浸出周期180~240天,铜浸出率75·68~80·84%。电铜质量达到国家A级铜标准。技术创新点包括:①改良与应用了本土微生物,得到驯化菌与诱变菌,提高了耐酸性和浸出效率;②研究成功了适合于高S/Cu比铜矿特点的生物堆浸工程技术、酸铁平衡技术和除杂技术;③成功开发了高温多雨地区生物堆浸过程水平衡技术;针对紫金山含…  相似文献   

16.
从白银铜矿矿坑水中筛选分离的BY 1#细菌对黄铁矿有较好的氧化效果,也具有较好的抗剪切性和金属离子抗性。生物浸出综合试验表明该细菌在对黄铜矿的生物氧化溶解过程中,矿物表面可能存在某种钝化膜层,导致铜浸出率偏低,延长浸出时间所获得的效果也较差。在接种浓度10%、矿浆浓度5%、矿样粒度D70=400、摇床转速175rpm的试验条件下,浸出60d可获得的铁浸出率为57.24%,铜浸出率为42.16%。  相似文献   

17.
以国内某露天剥离低品位铜矿石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柱浸法对其进行浸出试验研究.分别研究了柱内温度、细菌接种浓度、浸出时间、浸出液pH值、浸出液氧化还原电位等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常温噬酸菌BY1#浸出此露天剥离低品位铜矿石中的铜完全可行,浸出液pH值维持在1.6~1.9之间,氧化还原电位在480~ 560 mV之间,可在较短的浸出时间(160 d)内获得较高的铜浸出率(Cu浸出率>70%).本次试验获得的试验参数对该露天剥离低品位铜矿石生物浸出规律、控制因素及投入到生物堆浸工业化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高铁生物浸铜液中通入H2S气体, 生成硫化铜渣, 双氧水-硫酸浸出硫化铜渣, 得到硫酸铜溶液, 后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制得硫酸铜。研究结果表明: 当生物浸出液pH=1, 反应温度为30 ℃, 反应时间为3 h时, 在生物浸铜液中通入硫化氢, 铜沉淀率接近100%; 双氧水-硫酸浸出硫化铜渣, 当双氧水与铜物质的量之比为6.4∶1, 反应温度为50 ℃, 液固比为15∶1, 硫酸浓度为3 mol/L, 反应时间为2 h时, 铜浸出率为92.1%; 所得浸出液中硫酸浓度为343.49 g/L, Cu2+浓度为 25.33 g/L, 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得到纯度为96%的硫酸铜, 其质量达到工业用硫酸铜质量标准(GB437-93)。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某低品位含铜废石平均含铜0.16%,其中原生硫化铜占79.38%,次生硫化铜占14.17%。采用生物柱浸-萃取-电积工艺进行铜回收试验研究。对浸出生物种群、矿石粒度、柱浸温度等条件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矿石粒度50 mm以下保持柱浸体系温度为40℃下,采用ZJ微生物菌种进行滴淋浸出185 d,浸出率可以达到27.34%。采用生物柱浸-萃取-电积工艺的综合回收率大于27.20%。浸出液经萃取-电积获得的阴极铜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20.
氧在氰化提金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提高氰化矿浆中溶解氧的含量,可明显地加快金的浸出速度,提高金的浸出率。阐述了富氧氰化浸出的理论基础、试验研究、工业应用及其生产实例,并提出发展与应用方面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