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杨  林建群 《城市建筑》2013,(7):141-144
本文通过对德勒兹平滑空间论的核心内容"空间界域性"的研究,构建体现时代特点、适应建筑与空间环境关系发展需求的"界域"建筑思想。"界域"建筑思想是对建筑与环境的差异性元素之间各种力量的协调与重组,是赋予当代建筑与环境之间增值的创造性逻辑的思想体现。从界域的视角看待建筑,实际上就是将建筑放置在城市的整体大环境中,或者说是一个大的景观环境中,界域建筑通过与城市环境物质与非物质各要素的相互关联而生成。  相似文献   

2.
薛思雯  苗壮 《建筑师》2011,(5):34-37
当代中国.如何在建筑与城市设计中.尤其是”空间”这一更为本质的层面.体现“本土意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通过对大舍两个幼儿园设计实例(青浦夏雨幼儿园和嘉定新城实验幼儿园)的分析,研究其空间关系和组织模式对于中国传统空间的传承.进一步探索东方文化支配下的建筑与城市空间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运用国外成功实例的结构主义理念与社会结构的整体观 ,对现代城市建设的“社区规划”、“人与环境”作为一个完整设计思路 ,提出了充分考虑环境文脉 ,注意建筑与城市设计中整体与分部之间的二元关系 ,使建筑和城市具有一种秩序化、简晰化的整体性 ,从历史时间维度与地域空间维度去反映出具有民族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的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4.
张莹 《广西土木建筑》2001,26(2):106-108
阐述了运用国外成功实例的结构主义理念与社会结构的整体观,对现代城市建设的“社区规划”、“人与环境”作为一个完整设计思路,提出了充分考虑环境文脉,注意建筑与城市设计中整体与分部之间的二元关系,使建筑和城市具有一种秩序化、简晰化的整体性,从历史时间维度与地域空间维度去反映出具有民族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的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5.
罗小安 《建筑与文化》2009,(11):104-105
城市建筑景观的目的是自然和谐,这是造园的一种审美理想。我们以色彩设计的方式对陶然园建筑外观和园林景观进行设计,要求色彩与自然和谐,与环境相连。通过陶然园项目思考和实践,对建筑景观色彩与空间营造思想进一步探索,归纳出用融入自然环境,形成大气文化氛围,呈现自然野趣的生态,将自然与人文思想在山水之间体现,以水墨如画的空间色彩景观表现出江南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回顾了20世纪初瑞典建筑师埃里克·冈纳·阿斯普隆德对建筑环境整体性的持续思考,重点解析了他的未建成的作品——皇家总理府国际竞赛方案,着重从“肌理织补”“空间渗透”“与城共生”三个方面,分析了基于城市织补思想的设计探索。通过对传统城市肌理的延续和转化,创造了一个由新旧建筑实体所共同定义的城市空间系统,丰富了建筑的历史内涵,再现了城市的空间记忆,其设计思想充分体现了从抽象空间到具体场所的转变,完美诠释了与城共生的建筑永恒之道。  相似文献   

7.
王一珺 《工业建筑》2003,33(6):33-34
城市景观是由建筑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的公共空间体现了建筑与建筑的关系。空间对建筑造型和组织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注意公共活动空间的形成 ,可以使建筑与建筑协调起来 ;“琐碎”的建筑造型有助于积极空间的形成和宜人的空间尺度 ;只有把建筑作为城市空间序列的一部分进行设计 ,才能创造出有组织和多层次的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8.
过渡空间是建筑联系内外环境的空间要素,在岭南现代建筑中被创作出大量不同类型的过渡空间,形成通透、开放、融合自然的建筑风格。按照空间界面、尺度等特征差异岭南现代建筑中的过渡空间可分为“灰空间”、内部开放空间、外部延展空间三类。通过对岭南现代建筑过渡空间的空间特征、功能特征、审美文化特征进行解读,归纳岭南建筑过渡空间的“人本”设计核心,并尝试从广州现代城市建设角度,探讨过渡空间对激活城市活力、体现城市特色的意义,为当代岭南建筑实践提供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9.
刘祖健 《山西建筑》2006,32(23):13-14
论述了建筑表皮的边界作用以及在建筑空间中的具体体现,介绍了“立面表情”对城市空间采取的应对策略。最终体现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0.
根据北京电视台建筑群的使用性质和突出的文化特征,以及城市地段的特殊性,本建筑的设计理念是: 1.城市的建筑:“建筑回归城市”,个体建筑应与所处地段的城市脉络和城市肌理和谐一致,建筑形体考虑了与CBD中心区的景观互动;对用地西侧城市绿地的视觉沟通,以及与通惠河上庆丰桥的视觉轴线的呼应。 2.科技和文化的建筑:文化媒体特征的体现,突出城市空间与单体建筑之间的沟通,开放便捷的市民空间和封闭私密空间的结合,提高媒体建筑的民众性和深层文化内涵。 网络信息时代,媒体建筑应是高科技的文化建筑;高效、合理、节…  相似文献   

11.
《建筑创作》2003,(4):90-95
可持续发展至未来的城市环境需要建立一套生态型的城市体系。本规划采用“生态城市”的规划理念.创造出能降低地球环境负荷的最先端的城市环境.同时又使“绿色、科技.人文”三大奥运主题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得以具体体现。“生态城市”拥有人与自然共生的新型城市空间.它象征地球.并将“自然.生态系统”具体化。因此.在奥林匹克公园中不但规划有充满绿色.水和光的自然环境.而且通过导入高科技的生态系统.形成由人控制的舒适的城市空间.达到与自然相融合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浅析中国古代城市门户空间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门户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景观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通过分析风水思想和礼制观念对中国古代城市门户空间环境创造中的影响,以及古代建筑的“门“的建筑艺术,从而为现代城市门户空间的景观创造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世界建筑》2009,(5):56-57
龚书章、吴建森和陈丽雪于1997年成立原相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其设计团队的特色,在于跨越空间和文化的界域,一方面企图将艺术、历史、建筑类型、场所和都市的多重文化议题,转化成为空间的主要张力与概念,另一方面.则利用多重尺度与材料的转换,来建构介于建筑、室内、艺术和自然景观之间的空间融合关系。原相10余年的作品荣获多项国际及台湾的建筑或室内奖项,如”2008/2006/2004台湾建筑奖”、“2007德国iF传达设计大奖”、“2008/2007TID台湾室内设计大奖评审特别奖”、”2006/2004日本商业设计协会JCD空间设计国际赏”、“2006中国深圳国际建筑与室内设计奖”、”2005优良绿建筑奖”、”2003远东建筑奖“等。  相似文献   

14.
边缘地带——评兴化市档案馆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明 《世界建筑》2004,(8):89-89
“边缘地带”这一名词来自库柏联盟的一个作业,它并不指向某一特定的地段,而是试图阐释城市建筑与环境的相互连接关系。卡尔·曼哈特指出路易斯·康的萨克研究所充分体现了“边缘地带”的意义。研究所虽然处于空旷的自然景观之中,但在建筑与环境之间,在建筑与建筑之间,在建筑内部的大小体量之间,都清晰地呈现了一种相互制约的等级关系,完全可以视为一座都市的建筑。中间的平台是一片公共空间,以两侧的建筑为空间的界限,同时它也限定了建筑之间的距离,以及建筑与环境互相影响的范围。康实际上通过分离空间反映了“边缘地带”作为一种策略的力…  相似文献   

15.
朱玲  刘一达  胡振国 《建筑技艺》2022,(3):37-43+36
建筑是城市化进程中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载体,空间矛盾与斗争加剧了阶层分化。在解决城市及建筑空间问题时,建筑师可以通过空间正义理论化解空间中的价值对立与权利剥夺。通过对沈阳东贸库改造项目引发的“空间正义”的剖析,从建筑空间的价值伦理、技术伦理到其体现的社会结构与立场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实现城市空间的使用权利平等与资源分配均衡,化解空间断层与文化割裂。  相似文献   

16.
城市环境和城市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环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实体。城市环境和城市建筑是城市设计领域讨论的主题。在现代主义阶段人们没有环境和城市设计意识,那时的城市环境呆板单调。7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时期,人们对环境、城市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这一期间美国的城市环境设计强调的不再是那种大尺度的城市景观,而是尺度宜人的城镇景观,创造出了有情趣的、有地方特色的多样化的城市空间,同时特别强调步行街的建设以及沿街建筑的细部处理,从而使城市重新充满了活力。文章指出城市环境包括实体建筑与城市空间两个要素,并以旧金山“夜巴波拿公园”为例,就设计中如何体现这两个要素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鲍赞巴克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开放街区”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共生。通过对鲍赞巴克设计的4个建筑案例的研究,基于建筑与城市的视角,分析其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的共生关系,进而讨论其设计思想对当代中国城市建设与建筑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关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几点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是由建筑群组成的,但必须认识到在建筑群之间起连接作用的空间网具有与建筑群相等的重要性,这些空间网不仅将建筑群联系起来,且与建筑内部相互渗透。城市设计的技巧也就体现在如何将这些空外空问处理成连续而变化的既实用又美观的城市环境。在一些古老的市镇和居民点,以现在的眼光看来仍能给我们美感,其原因就在于它们紧凑的空间尺寸,丰富的形式和质感以及整个视觉上的连续。周庄水色水乡的建筑与环境为多少游客和画家留下的印象,足以体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住区》2015,(3)
如何处理新旧建筑的关系是目前建筑设计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本文通过一些历史和现代一些建筑作品,说明了建筑师对于环境的认知,决定了新建筑对于环境所呈现的态度,以及与建筑环境之间形成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并不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也会体现在城市空间关系和社会关系上。此外,作者提出对于空间环境关系的重视本来就是中国自身的建筑传统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传统思想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结合中国传统建筑环境与空间表达方式产生的联想。运用“通感原理”,从哲学和中西方思维模式对比的角度,揭示出形成各种空间独特表述方式的原因。进而引发对当今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