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纳米氧化铋粉体的制备及对ZnO压敏电阻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禹争光  杨邦朝  敬履伟 《硅酸盐学报》2003,31(12):1184-1187
采用直流电弧等离子法可以制备出包含有a和β相,尺寸约为70 nm的纳米氧化铋粉体,收率可达30%。利用制备的纳米氧化铋粉体替代微米级材料制备氧化锌压敏陶瓷后,研究了其对器件电学性能和陶瓷微观结构的影响。实验发现:纳米氧化铋使用量为1.6%摩尔分数时其压敏电压梯度和通流值分别为185 V/mm和4 700 A/cm2,而达到相同值所需微米氧化铋用量则分别为1.9%和1.85%。可见,如采用纳米氧化铋替代微米氧化铋可以减少用量10%~20%,而达到相同的电性能。  相似文献   

2.
醇水共沉淀法制备氧化锆超细粉末及团聚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氯氧化锆和氨水为原料,在醇水溶液中制得氧化锆前驱体,经过陈化和低温处理后干燥,前驱体在600℃下煅烧后球磨得到氧化锆超细粉末。采用TG—DSC,XRD,TEM分别对制备的粉末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共沉淀过程中引入无水乙醇,采用低温处理工艺,能减少粉末的团聚,避免硬团聚的形成。运用该方法可以制备出粒度为20~30nm、少团聚的超细氧化锆粉末。  相似文献   

3.
为了一步合成超细氧化铈粉末,用碳酸氢铵溶液作沉淀剂,使用沉淀法合成氧化铈的前驱体,前驱体经低温烘干、高温煅烧后得到氧化铈超细粉末,同时研究了各种影响因素对氧化铈粉末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一定量适当的分散剂可以有效控制氧化铈粉末的粒度;同时料液质量浓度、沉淀剂的质量浓度、煅烧温度、保温时间均对氧化铈粉末的粒度有较大影响。通过实验,给出了优化的工艺参数,按此工艺可以直接合成粒度为0.115μm的氧化铈粉末。  相似文献   

4.
硬质合金WC—Co超细粉末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钨酸盐和钴盐为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出分散性好的钨-钴化合物超细粉末。以该粉末为原料,在H2和含碳气体条件下,采用低温连续还原碳化工艺制备出了平均粒度为0.1μm左右、主相含量为WC-23%Co(以质量计,下同)且游离碳少于0.1%的WC-Co复合粉末。借助TEM,XRD和化学分析等手段研究了粉末的粒度和化学组成,探讨了影响W-Co化合物粉末和超细WC-Co复合粉末制备的关键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5.
硬质合金WC-Co超细粉末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钨酸盐和钴盐为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出了分散性好的钨-钴化合物超细粉末。以该粉末为原料,在H2和 含碳气体条件下,采用低温连续还原碳化工艺制备出了平均粒度为0.1um左右、主相含量为WC-23%C0(以质量计,下同)且游离碳少于0.1%的WC-Co复台粉未。借助TEM, XRD和化学分析等手段研究了粉末的粒度和化学组成,探讨了影响W-Co化合物粉末和超细WC-Co复合粉末制备的关键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6.
球磨过程对ZrO2粉末团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鹏鹰  五波 《山东陶瓷》2000,23(1):21-23
本文采用两种不粒度的工业3mol%Y2O3-ZrO2粉为原料,研究球磨过程对粉末粒度和ZrO2粉末团聚系数的影响。实验表明:球磨能使大团聚粒子破碎,平均粒径减少 ,团聚系数降低,粉末粒度均匀, 球磨时间的延长,粉末平均粒径细化速度减慢。ZrO2团聚粒子破碎过程将发生四方相t向单斜相m的相变。  相似文献   

7.
氧化铟对ZnO压敏陶瓷压敏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勋  赵瑞荣 《陶瓷工程》1997,31(5):3-6,12
用粒度为0.1-0.3mm的氧化锌偻末为原料,制得了氧化锌压敏陶瓷片,研究了In2O3掺杂对其压敏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氧化锌粉末具有很高的烧结活性,适合作低压压敏电阻器。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球磨法制备纳米三氧化钨陶瓷粉末,系统研究了球磨参数对粉末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球磨法可以制取纯度较高的三氧化钨细粉;球磨时间和球料比以颗粒尺寸趋于稳定的范围为佳,盲目延长时间、增大球料比起不到细化作用,相反会增加杂质的引入。  相似文献   

9.
采用机械球磨法制备纳米WO3陶瓷粉末,系统研究了球磨参数对粉末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球磨法可以制取纯度较高的WO3细粉;球磨时间和球料比以颗粒尺寸趋于稳定的范围为佳,盲目延长时间、增大球料比起不到细化作用,相反会增加WC杂质的引入.  相似文献   

10.
张晔  王娅辉  李宁  叶建林 《云南化工》2022,(7):48-51+57
采用机械合金化工艺,结合热处理工艺制备了Mo3Si金属间化合物粉末,并对不同工艺下Mo3Si粉末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XRD、SEM、EDS等方法对其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球磨60h后制备出了Mo-Si金属间化合物粉末,再经高温热处理工艺后转变成Mo3Si金属间化合物粉末。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机械合金化工艺得到的Mo-Si金属间化合物粉末的颗粒尺寸逐渐减小,其平均粒度约为8~10μm,随着热处理温度的逐渐增加,Mo3Si金属间化合物粉末的粒度变得更加细小和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