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进行了利用建筑垃圾制备再生混凝土路面砖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路面砖抗压强度与水泥用量正相关,适宜水泥掺量为20%;底层配合比中适宜水灰比为0.4,再生粗骨料适宜比例为20%。当底层配合比为水泥:再生骨料A:再生骨料B:水=1:1:4:0.40时,再生混凝土路面砖强度等级为CC40。 相似文献
3.
4.
利用高硫石油焦渣和建筑垃圾制备再生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筑垃圾和工业废渣危害自然环境,需合理利用.研究了以建筑垃圾为骨料,利用高硫石油焦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制备再生砖.通过正交试验分析,给出了最佳配合比:建筑垃圾骨料65%、高硫石油焦渣20%、粉煤灰13%、激发剂2%.并在此基础之上,研究了高硫石油焦渣细度对再生砖抗压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建筑垃圾用作蒸压砖骨料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拆除建筑垃圾中的废砖瓦和砂浆等作为蒸压粉煤灰砖的骨料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建筑垃圾骨料的用量、养护制度等对蒸压粉煤灰砖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7.
陈家珑 《建筑装饰材料世界》2010,(9)
建筑废弃物是可以合理循环利用的一种资源,作者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建筑废弃物利用进行研发,实践及时间证明,用城市建筑废弃物生产的再生骨料及用其制成的混凝土制品,应用在建筑上是可行的.本文就已经通过鉴定的建筑废弃物利用工艺及制品作介绍,并对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与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作阐述. 相似文献
8.
9.
10.
11.
以3种不同的再生废砖粗骨料替代率(40%、70%、100%)和再生废砖细骨料替代率(40%、70%、100%)设计7组试验,对再生废砖骨料混凝土导热系数进行试验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提高再生废砖粗骨料替代率可降低再生废砖骨料混凝土导热系数;在再生废砖粗骨料替代率为100%的基础上,增加再生废砖细骨料的替代率,则再生混凝土导热系数持续下降,其中全再生废砖骨料混凝土导热系数最低,相比普通混凝土降低幅度为57.52%;定义了再生废砖骨料影响系数G,G值越大,再生混凝土导热系数越低;研究了再生砖骨料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变化机理,在Hasselman-Johnson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再生废砖骨料混凝土导热系数修正公式,计算预测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2.
利用建筑垃圾生产混凝土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再生骨料基本性能的研究,根据再生骨料的特殊物理性能,设计研究了不同级配下的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抗压强度.当细骨料采用天然砂,级配合理时,再生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可以达到44 MPa,工作性能良好;当粗细骨料都采用再生骨料,再生骨料的粒径分布为0~5 mm约占60%~70%,5~10mm约占30%~40%时,可以满足配制强度为15MPa再生混凝土的要求,粗、细骨料的重量比达到50%以上时再生混凝土的工作性比较好、强度可以达到12.4~14.9 MPa.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为了更加清晰方便地观察并研究再生混凝土裂缝开展规律,利用模型混凝土的概念,将普通混凝土、废混凝土骨料混凝土和废砖骨料混凝土平面化,制得模型再生混凝土试件。在试件受压破坏的过程中,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在模型混凝土前后两个表面制作不同尺度的散斑,分别用一般工业相机和显微镜相机采集图像,并分析得到全局应变场和界面过渡区附近的局部应变场,用以揭示再生混凝土裂缝开展过程和损伤演化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废砖骨料模型再生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最小,但是抗压强度反而比废混凝土骨料模型再生混凝土的高。废混凝土骨料模型再生混凝土全局应变场能表征应变集中位于旧砂浆区域,但不能区分新、旧界面过渡区,而局部应变场更加细致地显示裂缝首先在旧界面过渡区开展,然后新界面过渡区才有裂缝开展。对废砖骨料模型再生混凝土的分析发现,砖骨料和新砂浆之间的界面过渡区首先出现了应变集中,但是裂缝并未沿界面过渡区开展,而是贯穿了砖骨料,然后位于界面过渡区的应变集中由于应力重分布而削弱。 相似文献
18.
Tarek Uddin MOHAMMED Mahfuzur RAHMAN Ahmed SABBIR Mohammad Mehedi HASAN Abdullah Al MAMUN 《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2021,15(6):1358
An investigation on chloride ingress and macro-cell corrosion of steel bars in concrete made with recycled brick aggregate (RBA) was carried out. As control cases, virgin brick aggregate (BA) and stone aggregate (SA) were also investigated. Both cylindrical and cracked prism specimens were studied for 16 different cases. The prism specimens were made with a segmented steel bar provid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from outside of the specimens to measure macro-cell corrosion current continuously under seawater splash exposure for a period of 30 d using a data logger. Cylindrical specimens were submerged in 3% NaCl solution at a temperature of 40°C to investigate chloride ingress in concrete made with RBA, BA, and SA after 120 and 180 d. Half-cell potential, corrosion area, and depths of corrosion were also investigated. The chloride ingress as well as corrosion of steel bars in concrete made with the different types of aggregate is ordered as RBA > BA > S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