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面向小型舰船的固定翼无人机海上回收方法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现代海战向立体化、多层次的发展,舰/船载无人机着舰技术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为研究舰/船载无人机着舰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对目前该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无人机着舰技术是指无人机借助舰/船及机载导引系统,以飞行控制系统为依托,按照着舰/船流程,通过舰/船及无人机拦阻装备实现满足精度要求的着舰技术.首先,概述了固定翼无人机在小型舰/船上回收技术发展历程,比较分析各种回收技术的优缺点.其次,重点阐述"飞行中制动回收"和"定点高精度回收"方式的关键技术;最后,总结了固定翼无人机小型舰船着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包括无人机导航系统、控制系统等技术.研究表明,舰/船载无人机着舰技术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的解决方案,仍有许多技术难题亟需解决.本研究为中国固定翼无人机海上回收系统的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英国建造的最新型“特里顿”号三体演示舰已投入运行,该三体舰上装备的全套导航、通信和舰艇控制电子设备是由利顿航海系统公司提供的。   该舰的舰桥电子设备包括:   带有航行管理系统软件和电子海图系统的全综合舰桥系统;   可相互切换的 X和 S波段 E 340 ARPA雷达;   自动驾驶仪、主操舵系统、多普勒速度计程仪、陀螺罗经和磁罗经;    GPS/DGPS和劳兰 C接收机;   气象仪器、回声探测仪等。   通信设备包括 GMDSS站、气象电传、海上电传、小型卫星通信终端、救生艇设备、便携式 VHF接收机、电话…  相似文献   

3.
该技术改善了舰(船)的防腐性能.可最大限度地延长舰(船)停航修理的时间间隔,提高海军舰(船)的建造质量,以满足海军设备的要求,尤其是保证军工高新产品快速、优质建造和高新技术的发展需要.以及满足民品大型半冷半压式液化气船生产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舰对舰双舰被动定位雷达标校布站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舰对舰双舰被动定位雷达的定位原理和标校原理,分析了标校过程中三舰的位置分布与标校精度的关系,给出了三舰位置分布与标校误差关系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三舰构成的三角形任一内角变化和两舰之间距离变化对标校误差的影响,结合目前被动雷达定位精度的一般要求,对几种典型布站条件下的标校误差进行了仿真计算。  相似文献   

5.
光电信息技术课堂演示实验运用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上海理工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运用课堂演示实验提高“光电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经验,强调了课堂演示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目前大学课程中课堂演示实验较少的原因,提出了推广课堂演示实验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舰载小型固定翼无人机的自动撞网着舰技术进行研究,基于无人机气动数据建立六自由度非线性数学模型。构建无人机撞网着舰引导与控制系统结构,设计了撞网着舰三维基准下滑轨迹,采用滤波引导方法设计纵向和侧向引导律。在无人机模型参数未知的情况下,采用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分别设计了升降舵、油门、副翼和方向舵控制通道的自适应控制律。舰载无人机非线性模型的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自适应飞行控制方法下的无人机具有较精确的着舰轨迹跟踪性能。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着舰指挥决策的准确度,本文以预测的着舰航迹为决指挥策依据,提出了基于航迹预测的着舰指挥决策算法。该算法分为航迹预测和指挥决策两个模型,两个模型以历史着舰数据为训练样本,分别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网络和属性相关贝叶斯算法建立,并针对着舰航迹的阶段特性,提出了基于RBF网络集成的着舰航迹预测模型。与常规算法的对比仿真实验表明:基于RBF网络集成的着舰航迹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基于航迹预测的着舰指挥决策算法的决策结论与着舰指挥官的决策结论基本一致,能够有效提高着舰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自主着舰是未来舰载无人机面临的重要难题与关键技术. 基于TD3算法结合舰载飞机六自由度运动以及航空母舰运动模型,构建了交互式深度强化学习仿真环境. 针对典型海况进行了舰载无人机自主着舰训练,仿真训练过程中综合考虑海况以及航空母舰纵荡、横荡和沉浮3个线扰动,滚转、俯仰和偏航3个角扰动等因素,建立对应简化运动模型; 基于某型飞机气动数据进行气动力建模,建立六自由度运动学/动力学模型; 基于TD3强化学习算法,结合前馈型深度神经网络技术,在高性能GPU工作站上建立舰载机着舰交互训练环境. 通过某型舰载无人机在无模型环境中“试错”训练,验证了AI技术在舰载无人机自主着舰控制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着舰指挥决策的准确度,以预测的着舰航迹为决指挥策依据,提出了基于航迹预测的着舰指挥决策算法。该算法分为航迹预测和指挥决策两个模型,两个模型以历史着舰数据为训练样本,分别基于RBF网络和属性相关贝叶斯算法建立。为提高预测模型的精度,针对着舰航迹的阶段特性,提出了基于RBF网络集成的着舰航迹预测模型。与常规算法的对比仿真实验表明:基于RBF网络集成的着舰航迹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基于航迹预测的着舰指挥决策算法的决策结论与着舰指挥官的决策结论基本一致,能够有效提高着舰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针对无人机纵向自动着舰,运用总能量控制(TECS)的思想建立了无人机纵向自动着舰系统,设计了H∞输出反馈控制器。为了实现对移动目标的跟踪,引入了一种新的着舰导引控制算法,通过对所设计的先锋无人机的纵向自动着舰导引系统仿真表明,通过升降舵和油门的协调控制,实现了速度和航迹的解耦控制,且该设计能满足着舰要求,能有效地抑制舰尾流干扰的影响,具有良好的鲁棒性能。  相似文献   

11.
舰艉气流扰动是造成舰载机着舰误差的一个主要因素,因而自动着舰系统需要具有较强的对抗扰流能力。本文借鉴美国F/A-18A飞机自动着舰控制器基本构型,对算例舰载机完成了纵向着舰控制系统优化设计。针对舰艉流随机性分量,利用遗传算法对控制回路参数进行离线寻优,寻优过程兼顾了系统时域性能指标和频域安全边界约束;针对舰艉流稳态分量,在固定参数寻优结果的基础上加入内回路补偿指令以实现控制系统对完整舰艉流的最优抑制;通过仿真验证优化后的控制系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优化方案可行有效,优化后的自动着舰系统具有更好的指令响应特性以及更强的鲁棒性,提高了舰载机着舰精度。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着舰指挥决策的准确度,以预测的着舰航迹为决指挥策依据,提出了基于航迹预测的着舰指挥决策算法。该算法分为航迹预测和指挥决策两个模型,两个模型以历史着舰数据为训练样本,分别基于RBF网络和属性相关贝叶斯算法建立。为提高预测模型的精度,针对着舰航迹的阶段特性,提出了基于RBF网络集成的着舰航迹预测模型。与常规算法的对比仿真实验表明:基于RBF网络集成的着舰航迹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基于航迹预测的着舰指挥决策算法的决策结论与着舰指挥官的决策结论基本一致,能够有效提高着舰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在无人机着舰最后阶段,舰船的甲板运动严重威胁着无人机的着舰安全,其中,沉浮和横摇运动威胁最大。为了使无人机能够安全着舰,研究了在运动甲板上着舰的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减少甲板沉浮和横摇运动对安全着舰的影响。它通过测量舰船的横摇和沉浮运动,并根据测量的历史数据预测未来2~3 s内着舰时的状态,再配置以稳定的下降控制,使无人机实现安全着舰。另外,为了控制触舰时飞机与甲板之间的相对垂直速度,采用了2种速率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比较。经过仿真分析验证,该控制策略下,2种下降控制方法都能使着舰时的性能指标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4.
本阐述了面向对象技术在仿真系统中的重要意义,简要介绍了面向对象技术并结合舰载电子战系统地舰模拟训练仿真软件的设计开发过程,说明了面向对象技术在实际电子战仿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WEB虚拟现实的物理演示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但长期以来受实验技术、手段等因素的限制,许多演示实验的效果并不理想。将WEB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创设出一种三维可交互的逼真的虚拟演示实验环境,可增强实验效果,降低实验成本和难度。  相似文献   

16.
由舰载激光测距机引起舰激光告警设备告警现象,引发了激光匿影技术的引入。本文通过试验数据,从原理、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激光匿技术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海藻酸纤维的结构、制备方法及应用性能,重点介绍了喷涂浸渍法、离子交换法、在位还原法和共混纺丝法等海藻酸纤维载银技术及相关研究进展,并分析了不同载银技术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海藻酸纤维载银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机器人动作控制及演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机器人动作在屏幕上的控制和演示技术。利用AutoCAD软件包提供的2次开发接口技术,采用ADS-C语言进行设计,有效地解决了机器人一级控制中的控制和演示难题。使控制和演示更加直观和容易。  相似文献   

19.
影响舰载飞机着舰安全性的因素有很多,航母运动就是其中一个,一旦舰载飞机着舰安全性相对较差,这对舰载飞机着舰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安全事故也很容易发生.因此,文章对航母运动对舰载飞机着舰安全性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希望对对舰载飞机着舰安全性的改进和提升,给予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利用其在月球轨道上飞行的航天器开展了“月球激光通信演示验证”(LLCD)项目,以进一步演示验证402336km远距离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