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本文通过对英国城市更新相关政策和理论的研究,探讨中国目前在房产开发为主的旧城更新中,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现状和改善措施,致力于在政府、开发商和社区居民之间寻求一种更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开发和保护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平衡,使各方的社会利益达到总和最大值。 相似文献
3.
城市复兴中的合作伙伴组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较为全面地阐述与分析了“城市复兴”理论框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合作伙伴组织的概念、组织模式等诸多要素,对于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场城市运动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该文重点研究了既有车站改造带动城市片区交通整合以及城市空间的整体发展,分别从站场设计、广场设计、城市开发以及交通改造方面进行论述、探讨了武汉市武昌火车站改造的内容,进一步阐述说明了车站的改造带动了武昌站片区的城市再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分析了文化策略在城市复兴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然后探索通过文化拉动城市复兴的各种类型,并结合成功的实例加以说明,旨在对我国的城市复兴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着重探讨柳江古镇老街复兴改造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想法:保留重要历史信息.重现古镇传统建筑,以老街的复兴来带来柳江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8.
9.
基于城市复兴中城市催化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分析了欧洲的城市设计理论以及国外城市设计理论在美国的实践评价,介绍了城市催化理论的意义和特点,并作了案例分析,总结了城市的催化剂在密尔沃基的作用成果。 相似文献
10.
城市复兴在西安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西安文化背景,结合实践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论述了西安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中实现城市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观念。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相关的城市更新活动几乎贯穿了整个英国的城市发展。最近的一次高潮是从1980年代开始旨在解决内城衰落问题、重新赋予内城活力的城市复兴。从英国的城市复兴历史来看,中央政府一直都对其有所影响,并根据社会经济背景的变化进行改革,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本文将从城市政治经济的角度,分析1980年代以来英国城市复兴组织的演变和特征,以期对中国有所借鉴。总的来说,这一时期英国城市复兴组织的特征是合作和权力下放,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年代至1990年代末,以城市开发公司的盛行和中央政府指导下的合作为特征;第二阶段是1990年代末至今.以授权地方、半官方机构进行管理为特征。 相似文献
12.
社会资本的概念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西方提出,很快在西方城市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以至于有学者将社会资本对很多城市现象的解释能力概括为“一种灵丹妙药”。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直至当前,社会资本的概念尚未在城市发展研究或者城市更新当中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为了探讨社会资本在中国城市更新中的表现及其作用,本文首先回顾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及其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现状;接着探讨了在中国城市更新中若干影响社会资本的因素。文章最后指出,要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城市更新,社会资本在当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要实现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进行城市更新机制与城市管治模式的变革将是其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PPP) employs private sector expertise and skill to provide public goods and services. We examine three community PPP projects to identify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of the project outcomes. Two conclusions particularly stand out: first, the project must be aligned with both the public and private parties' business and service plans, and second, appropriate management structures and procedures must be established for obtaining this alignment. The latter effect recognizes the need to implement appropriate project governance practices including management discipline and expertise. We investigate these ideas further and present specific guidelines for PPP project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14.
城市规划的现实任务是解决社会共同面临的城市问题,而后者经历中国数十年城镇化的强劲发展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与此同时,规划师的角色也将发生转变,这意味着其工作方法和内容必然的革新。当前中国城市规划所进行的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已然成为城市中最大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为切入点,探讨在城市更新语境下规划工作如何体现其公共作用,容纳公众意见、建立公共部门与社区、市场的伙伴关系,从较多关注空间效率、美学和设计创新转向在空间资源的再分配中保障公共利益、体现社会公平、协调社会冲突,同时促进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5.
Public art has been increasingly advocated on the basis of a series of supposed contributions to urban regeneration since the 1980s. A wide range of advocates have claimed that public art can help develop senses of identity, develop senses of place, contribute to civic identity, address community needs, tackle social exclusion, possess educational value and promote social change. However, these claims have been subject to very little serious evaluation. This paper critically reviews these claims along with salient theoretical critiques of public art's contributions to urban regeneration. It concludes by raising questions that might frame a research agenda for public art within this context.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不少城市复兴的政策和规划,在学术界也有许多的研究。英国从以地产开发为导向的城市复兴策略逐步转变为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复兴策略。历史老城的保护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步入非单纯意义上的保护,而是引入了复兴的元素。本文通过对英国著名的以历史遗产为导向的城市复兴项目——纽卡斯尔格兰吉尔老城的分析,探讨了如何以城市复兴作为手段对历史老城进行保护,并总结一些对中国旧城保护和改造有借鉴意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在概述爱尔兰基本国情及其城市复兴运动背景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国两大城市都柏林和科克在城市复兴进程中的公共空间改造及建设实践,总结了爱尔兰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优点:公共空间建设与区域发展框架相协调,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整体设计简洁但细部富于特色,强调空间标识性;功能安排切合国民性,凸显人文关怀。提出对我国公共空间建设的几点建议:制定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进行系统化建设;突出城市特色,重视对地域历史及文化的挖掘;公共空间的功能及意义均应市民需求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8.
Kathy Arthurson 《Housing Studies》2001,16(6):807-826
Like many other countries, Australia is grappling with the issues around the future of large public housing estates. This paper explores questions about physical image construction in six estates undergoing regeneration. Whilst improved housing amenity and image of the areas are crucial components of estate regeneration, it is argued that these aspects will not automatically benefit existing socio-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residents. In the current political context, three key questions are raised: (1) In whose images the estates are being recreated, housing authorities, private property developers or residents?; (2) Whether the physical images are being imposed or democratised and used for the purpose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3) What the overall consequences and housing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likely to be? It is argued that the entry of market capital and the buying and selling of place through physical image reconstruction, to attract more affluent residents to the estates, is likely to add to rather than ameliorate the inequality of current public housing residen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