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芝明 《山西建筑》2009,35(25):14-15
通过对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环境、功能、空间及几何性的分析,来解析贝聿铭设计东馆的手法,包括如何使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如何处理空间与形式、功能的关系,以提高人们对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是世界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作品,1978年落成。原有的国家美术馆老馆于1941年建成,位于华盛顿政府中心区大林阴道的东头,与国会大厦靠近,是一座古典式建筑。东馆是老馆的扩建部分,位于老馆与国会大厦之间的一块梯形地段上,由于区位重要,又是在老建筑丛中建造新房,设计难度很大。  相似文献   

3.
《云南建筑》2009,(6):34-34
据英国《卫报》10月7日报道:92岁高龄的华裔美国建筑师贝聿铭最近获2010年度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建筑金奖。贝聿铭先生的主要作品有: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的东馆、香港中银大厦、法国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等。他一共完成了170个项目的设计和50个总体规划的设计。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代杰出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贝聿铭大力继承和革新了现代主义,而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更是使他轰动建筑坛的代表作。本文将从空间、环境等方面详述美国国家美术馆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和创新,并从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方面分析贝聿铭个人风格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这么些年过来.国内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人们开始谈建筑中的“品位”、“风格”,“灵魂”.谈“华人建筑第一人”贝聿铭及其杰作: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日本的美秀博物馆、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德国历史博物馆等等。然而.对贝聿铭内心深处的世界却只能神往,因为人们对他的了解甚微。贝聿铭一向希望世人透过他的建筑了解他.  相似文献   

6.
贝聿铭和他的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允平 《建筑》2003,(8):62-65
2003年5月25日联邦德国首都柏林市中心博物馆云集的“博物馆岛”又增添了一座新的博物馆。建筑大师贝聿铭(IeohMingPei)的又一项杰作,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在这里建成开馆。这也是贝聿铭在德国的第一个建筑。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东的贝聿铭,70年代及80年代以他杰出的新老建筑结合的完美设计闻名于世。美国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东馆(1978年建成),波士顿美术馆(1986年建成),特别是1983年至1993年卓越的巴黎卢浮宫扩建修缮工程等证明了贝聿铭对博物馆设计所具有的出众才能。他的能力在于他的设计总能够在各自不同的地方找到与之相符的“建筑语言”…  相似文献   

7.
1978年,华裔美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落成,此作品奠定了其设计美术馆的崇隆地位。本文透过文献、口述历史与亲身体验,呈现历经十年的过程与成就,进一步了解设计的心路与建筑特色。  相似文献   

8.
信息中心     
《建筑技艺》2012,(1):30-33
《贝聿铭全集》中文版面世再现大师设计杰作"贝聿铭对于现代建筑史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杰作,如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和卢浮宫,确保了他的名字会超越很多同时代的建筑师而长远流芳。"美国建筑评论家卡特·怀斯曼如是写到。近日,60万字的《贝聿铭全集》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引进出版,华裔建筑设计家贝聿铭一生的建筑杰作得到了完整展示。  相似文献   

9.
1983年7月我参加上海市城市建设考察组去美国考察,在美国参观了贝先生主持设计的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纽约的办公大楼、纽约的震览和会议中心施工现场以及其他设计工程,使我对贝先生高超的设计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贝先生说:“建筑应该和都市规划结合起来,现有的环境,应该影响后来的设计,建筑师设计要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他在美国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给予人们以强烈的庄严气氛和特殊的气魄。这就充分表达了他的这个思想。东馆建造  相似文献   

10.
贝聿铭 《建造师》2007,(9):52-54
贝聿铭:世界著名的美藉华裔建筑设计大师,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东省,1935年赴美留学,1955年在美国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他设计的许多大型建筑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位于华盛顿市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等作品为世界建筑史留下经典杰作  相似文献   

11.
在半个世纪以来的建筑实践中,以纽约为总部的贝·考伯·弗里德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原名贝聿铭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 已经在北美的数十个城市和世界各地设计了200多项工程,其中的150个已建成。最广为人知的工程包括: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东馆和美国犹太人大屠杀纪念博物馆、波士顿的约翰·汉考克大厦和联邦法院、达拉斯的迈耶森交响乐音乐厅和泉水广场大厦、旧金山市的中央公共图书馆、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以及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增建工程。1955年,贝聿铭、伊森·莱昂纳德和亨利·考伯共同创建了建筑事务所。1968年,美国建筑师协会授予贝聿…  相似文献   

12.
米俊仁     
<正>母校系统的建筑学课程积淀深厚,给我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筑初步的课程给我的大脑用毫米单位调了准星、做了四至,尺规告诉我:建筑首先是一门科学!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学习回国的老师用幻灯机细说参观贝聿铭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感受,那道锋利的外墙告诉我:建筑师是个有神性的职业!在设计课的宽松环境里,我总是尝试新东西,来看稀奇的同学们告诉我:爱琢磨、有想法就是好!  相似文献   

13.
正建筑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Presence",既不是一些技术手段的堆砌,也不是光鲜亮丽的各种指标,更不是激动人心的排名。建筑设计的本源,恰恰是通过建筑本底传达某种特质。就拿建筑大师贝聿铭来讲,苏州博物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纽约四季酒店,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日本美秀美术馆等,举重若轻中以非常简单的形式诠释着不同的文化。同样通过几何形体的组合,苏州博物馆呈现出一幅3D立体的中国古典水墨山水,四季酒店则反映出哥特式建筑的文化内涵,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又蕴含着伊斯兰文化的神韵。作为2020年初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的亲历者,我们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团队火速承担了火神山临时应急医院和多个方舱医院的设计工作,彰显了中国速度,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发展和蔓延,但也反映出应急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在仓促和窘迫下的匮乏与不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中国  相似文献   

14.
贝聿铭建筑师,作为华盛顿国立美术馆东馆、纽约市政会议大厅和展览中心,以及近十年来许多著名的摩天楼建筑的创作人,还设计了有325间房间的低层旅馆建筑。他没有轻视北京城外二十五里处山坡下的那座小旅馆、所以当1978年中国政府邀请他担任这一工程设计时,他就接受了。他回到于1917年他出生的中国。就开始设计那个急待他能在中国的现代建筑史中占上一页。这座名为“香山饭店”的旅馆建筑,将于今春(1983年)可望全部竣工,将成为接待外宾的豪华旅  相似文献   

15.
曾昭奋 《世界建筑》2005,(6):105-105
1978年12月23日,在离开中国大陆43年之后重访大陆的国际知名建筑师贝聿铭,在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一个教室里演讲,介绍他设计的一些作品,包括当年刚刚落成的华盛顿国立美术馆东馆。  相似文献   

16.
《建筑设计管理》2006,(5):10-11
1917年生于广州的贝聿铭(Ieoh Ming Pei),被世人誉为“现代主义的泰斗”,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一起号称海外华人“艺术三宝”。贝聿铭一生作品丰富,蜚声世界的有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厦、肯尼迪图书馆、纽约国际航空站、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等等。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他在设计中既引入了许多中华传统建筑的符号,又使用现代建筑的材料和结构。  相似文献   

17.
《建筑》2018,(18)
正1978年12月23日,在离开中国大陆43年之后重访大陆的国际知名建筑师贝聿铭,在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一个教室里演讲,介绍他设计的一些作品,包括当年刚刚落成的华盛顿国立美术馆东馆。1979年3月15日,《世界建筑》杂志试刊第1期面世,介绍了欧、北美、亚三大洲20世纪70年代里的10多个新建筑。这两件事可看作中国建筑界对外开放之初的两个"小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  相似文献   

18.
评东馆     
华盛顿国立美术馆东馆,1968年至1978年,在贝聿铭事务所主持下设计、建成。它坐落在一块梯形用地上,南临国会大厦前的林荫广场,东临三号街,北临宾州大道,西面是四号街,接着是原有的国立美术馆。J·R·波普设计的那痤国立美术馆建成于1941年。1937年,国会决定把位于自己身边的这块形状怪异的地皮留作美术馆的扩建用地。随后,人们为美术馆向东扩建提出过许多建议和计划,但从未付诸实施,直到p·梅隆为此提供了  相似文献   

19.
马琪 《南方建筑》2000,(4):47-49
贝聿名铭是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建筑大师,其建筑设计的原则与技术无与伦比,如美国国家艺廊东厢,卢佛宫扩建工程等这些大家所熟知的建筑。对形式、空间、建材的独到见解与施工技术的精益求精。他对多种视觉艺术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不仅与艺术家以各自的作品成功地结合起来,而且又以一个建筑家所具有的艺术气质使建筑升华到更高的境界。在众多的当代建筑大师中,建筑具有雕塑性,贝聿铭是非常突出的一位。贝聿铭对建筑空间与形式有着精深的理解,他认为:“空间与形式的关系是建筑艺术和建筑科学的本质。”在贝聿铭设计的众多建筑中,贝聿铭对空间与…  相似文献   

20.
按照时间轴线分析贝聿铭设计的12个艺术博物馆建筑空间的结构特点,比较同一时期艺术博物馆建筑在空间结构上的相似性,以及不同时期之间的差别.以时间为轴线,以空间形式和内容为研究对象,并以现代主义建筑的空间观念为理论依据,归纳出贝氏建筑的2个主要特征:雕塑性与几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