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4)
在全球化的时代,各自代表着不同中心论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形态如何共存?跨文化理解,甚至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跨文化哲学是可能的吗?针对这些问题,奥地利哲学家维默(Franz Martin Wimmer)设计了"多极对话"(Polylogues)模式,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为哲学的发展和跨文化理解与交流提供了一套哲学实践模式。一方面,哲学植根于具体的文化传统和语言;另一方面,哲思活动本身与文化传统又不完全重合,而是要克服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偶然性、追求普遍真理和共同哲学。作为跨文化哲学实践策略的"多极对话"既要提防中心主义的普世论,也要排除分离主义的个殊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6)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了研究范式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高清海先生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的变革为主线,以批判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为起点,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进行重新阐释,进而提出了实践的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具体的人"的观念和以人和人的活动为核心的社会发展观念。这种围绕着实践概念而展开的多层面、多方面的哲学研究,从逻辑行程上看,是从现实的具体的实践出发,进到对实践的思维抽象,再上升到逻辑的具体层次上再现以弘扬人的主体性的实践的总体,揭示了20世纪80—9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转换的内在机制;从历史的行程上看,充分地展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80—90年代自我革新的思想历程。在这一思想历程的每一个阶段,高先生都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留下了自己的思想足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高先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革新的探路人。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
哲学通论》作为一部专著性教材,其总问题("哲学究竟是什么")的提出、论证和破解,蕴含着"历史的内涵逻辑"及其方法论原则。这主要体现在《哲学通论》对哲学原理教科书、"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以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实历史的反思与批判等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中。《哲学通论》所彰显的"历史的内涵逻辑"及其方法论原则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为指导,以"哲学就是哲学史"的哲学史观为核心理念,融通"中外哲学史",容涵"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史论结合"等方法论原则的内涵逻辑。沿着《哲学通论》所开辟的哲学理论空间和思想道路,在新时代,我们只有继续坚持这一方法论原则,张扬和彰显哲学创新的主体自我意识,才能在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中推动哲学理念创新,继而推动"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新时代中国哲学"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
公平是哲学中的难点问题,也是儿童维持同伴关系的重要条件,哲学对话是促进儿童概念理解的有效途径。研究选择"公平"这一主题,以绘本为哲学对话载体进行了两次教学活动,在其中进行适宜的哲学对话以促进幼儿对公平概念的认知和理解。文章重点从对话氛围与情境创设、对话中的互动表现与引导两个方面来分析哲学对话的过程,并分别从哲学践行步骤、团体对话环境和教师哲学对话能力出发总结出增强绘本教学对话哲学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6)
在试图探寻《资本论》可以被哲学解释学解读诠释的意义上,可以采用"双向解释学"研究法,即一是从哲学解释学的视阈对《资本论》进行当代性解读,以解释学原理寻求文本理解的"当代性"经验,让哲学对话在"重新理解"中发生;二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观点论述中探寻其所蕴含的解释学方法,在"实践哲学"的本质中寻求自身的理论生长点,让哲学对话在"深入挖掘"中开展。但必须指出,这种解读并非马克思主义向哲学解释学的趋同,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原则出发,寻求研究方法的"内在"包容性,以一种平等的、互相理解的姿态,把对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文本研究和整个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推进向前。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3)
哲学的"反思"是对"本体"的追寻,是对思维前提的批判。哲学视野下的"反思"带给教师专业成长如下启发:反思意识应贯穿教育实践始终;反思要区分"事实"与"观念",批判行为和观念的前提;同时注重"行动中"和"对行动"的反思;反思需要借助"镜子",并可遵循一定的逻辑进行。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2):78-82
基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基本立场、哲学阐释学"视域融合"的文本解读观以及整体思维方式,融贯式教材文本解读以人文化育为价值取向,以教材文本为解读本体和多维整合基点,以"读者—文本—作者"间的多向交互作用为解读发生机制,坚持系统性、创造性、规约性原则,经由文本素读、文本细读、文本研读、文本创读四个基本环节理解和创生文本内含,为确立合理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生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1)
"做哲学"是新近出现的一种看待哲学和进行哲学研究的新鲜方式,并构成引起学界热烈反响的讨论话题。英美多部相关做哲学的经典著作的引入,更使做哲学的性质、意义和如何做哲学的讨论引向深入。与传统哲学研究不同,做哲学是一种依照内在的哲学性的思维方法训练以探究事物和世界本质性问题而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实践、哲学操作、哲学活动,展示的是一种哲学性思考和论辩的过程。实际上,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以及现代语言逻辑分析哲学已触及到做哲学问题的思考并予以了一定的论述,只是这种认识和理解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说,一种理论的哲学性思辨活动过程屈位于一种思想理论的提出和判断结论的意义。要做哲学和做好哲学,内在地蕴涵着人类的惊异之心、实践与生活本身、哲学性思维与写作训练、经典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的四大面向问题。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1)
当代哲学在心灵与世界的关系这一问题上陷入了所与论与融贯论的两难境地。塞拉斯在其《经验主义与心灵哲学》中对所与论已有所批评。从康德与黑格尔的思想资源来看,康德的先验观念论需要彻底化为黑格尔的观念论,黑格尔的理论进一步驱除了所与性的框架。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3):77-81
马克思开创了现代实践哲学。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哲学界没有真正地认识到马克思哲学是何种意义上的实践哲学,只有回溯到实践哲学的源头,即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以劳动为核心,研究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道德、宗教、政治等活动。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没有否定和抛弃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和伦理维度,而是既包含了亚里士多德认为"自身即是目的"的实践,又包含了手段性的劳动。只有看到马克思将劳动提升为实践的高度,才能更好地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理解为哲学人类学意义上的实践哲学,才能驳斥阿伦特和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的质疑。总之,将劳动作为实践的主要形式是马克思建构唯物史观、解释人类社会历史之谜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