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4 毫秒
1.
为了制备弹性回复性能更好的纤维,采用聚醚酯(PEE)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的共混体切片进行熔体纺丝,得到的弹性纤维在室温下表现出橡胶弹性。对共混体切片进行熔体纺丝的主要工艺流程及主要参数为:双螺杆共混造粒(双螺杆温度255℃,真空度0.08 MPa);真空干燥(转鼓温度160℃,干燥9 h,真空度0.092 MPa);熔体纺丝(熔体温度260℃,纺丝箱压力5 MPa,卷绕速度1 200 m/min);初生纤维拉伸(拉伸比3.05,第1水浴温度63℃,第2蒸汽箱温度102℃)。拉伸工艺结束后,纤维线密度为1.67 dtex,拉伸强度为2.84 cN/dtex,断裂伸长率为63%。当纤维伸长率为15%时,其弹性回复率大于95%。所得PEE-PBT共混体纤维与羊毛纤维的力学性能比较接近,且PEE-PBT共混体的弹性回复率稍高于羊毛纤维。  相似文献   

2.
针对新型并列复合弹性长丝,常压分散染料可染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NEDDP/PBT)与市售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TT/PET)、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改性)/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BT/PET)及氨纶包芯纱的单次和多次拉伸下的弹性疲劳性能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新型并列复合弹性长丝具有良好的弹性模量及拉伸断裂强力,同时弹性回复率和塑性变形率与氨纶包芯纱的弹性回复率及塑性变形率相近,可用于织造弹性织物;通过建立反复拉伸滞后量与拉伸次数的函数关系,得到了各试样滞后量达到稳定的拉伸次数,其中各类并列复合弹性长丝的耐疲劳弹性均优于氨纶包芯纱,在弹性织物上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对实验室自行纺制的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PPTA)纤维进行热处理。利用均匀设计法建立回归模型,考察了张力、热处理温度和停留时间这3个主要条件对初始模量的影响,力图用最少的试验次数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通过计算得到回归方程,经过残差分析可知该方程的可靠性较高。利用SUMT外点法寻优,计算得到PPTA纤维热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张力为001cN/dtex;温度为300℃;时间为78.5s。相应的理论初始模量为1548.6 cN/dtex。  相似文献   

4.
更正     
《印染》2013,(16):19
本刊2013年第12期第60页"染苑精粹"栏目中"PET/PBT共混单丝的结构和力学性能"中,"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BT)"应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特此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致歉。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ET/PTT)并列型复合纤维制备工艺与其结构及性能之间的关系,借助二维广角X射线衍射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等对未牵伸以及2.35~3.35倍牵伸纤维的结晶取向性能、热性能、力学性能以及卷曲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牵伸倍率的增加,PET/PTT复合纤维内部单组分结晶度变化有所差异,PET组分结晶度由43.04%增至45.73%,但PTT组分的结晶度几乎不变,其取向度由82.3%增大至89.2%,然后保持稳定,说明牵伸诱导取向达到饱和;同时,取向度的增大也导致PET/PTT复合纤维的弹性模量由16.8 cN/dtex增加到23.1 cN/dtex,断裂强度由2.9 cN/dtex增加到3.5 cN/dtex,但断裂伸长率由52.6%下降到38.6%;牵伸倍率的增加导致双组分纤维结构差异明显,使复合纤维的卷曲性能更加优异。  相似文献   

6.
纤维素纳米晶(CNCs)强力好,可自组装,但其溶液具有高分散性而无法成丝,壳聚糖生物相容性好,其溶液可纺性好,但纤维力学性能差。本文提出用壳聚糖溶液(CS)协助CNCs纺丝,采用湿法纺丝方法制备壳聚糖/纤维素纳米晶(CS/CNC)复合纤维,并比较共混和同轴两种不同纺丝方法所制备的CS/CNC共混纤维和CS/CNC皮芯纤维的结构及性能特征。结果表明,相较于纯壳聚糖纤维,CS/CNC复合纤维的耐水稳定性有所提高;与CS/CNC共混纤维相比,CS/CNC皮芯纤维力学性能更好,初始模量高达489.40 cN/dtex,断裂伸长率为9.65%,在芯层有连续的手性向列相层状结构,在偏振光下具有明亮有序的虹彩色,有望应用于防伪方面,进一步扩大CNC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组织结构参数的纬编单面面料对运动休闲T恤热湿舒适性的影响,开发了13款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BT/PET)纬编单面针织物。通过对PBT/PET纬编单面针织物的透气率、透湿量、热阻、水分蒸发速率和液态水分管理能力这5个指标进行测试,探究织物组织结构和单丝线密度对织物厚度、面密度、孔隙率及热湿舒适性能的影响。在表征5个单项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灰色聚类分析对这13款纬编单面运动T恤面料的热湿舒适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织物的组织结构、厚度、单丝线密度、孔隙率以及面密度与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显著相关;组织结构为平纹、单面提花(1)和单珠地网眼的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较好,因此更适合应用于运动休闲领域。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织物吸湿性能差的问题,以涤/棉纱为经纱、丝素/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为纬纱开发了多种不同风格的织物,并对织物的吸湿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SEM观察纤维表面丝素颗粒,结果表明:测试30 min后,织物的芯吸高度可达2.1 cm,有效改善了织物的吸湿性;而织物的力学性能没有因丝素的加入出现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9.
通过多巴胺(DA)在纳米SiO_2表面自聚合成聚多巴胺(PDA),利用其高粘附性能将纳米SiO_2和聚丙烯母粒共混,以参混比例为试验因素,熔融共混纺丝;通过300W紫外光老化处理,研究改性纳米SiO_2的参混比例对聚丙烯纤维抗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纳米SiO_2在未进行老化时,聚丙烯纤维随着浓度增加强力由37.101cN/dtex增大到43.003cN/dtex;在30h紫外光照射时,随着浓度增大强力由26.041cN/dtex增大到28.916cN/dtex,参混浓度大的纤维强力明显抗老化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0.
莲纤维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开发莲纤维织物提供理论依据,初步研究了莲纤维的力学性能,主要包括单次拉伸性能、定负荷拉伸弹性和摩擦性能。结果表明:莲纤维的初始模量为146.81cN/dtex,比棉、羊毛和蚕丝的初始模量高,与苎麻接近;莲纤维的断裂强度为3.44 cN/dtex,要优于棉、羊毛、蚕丝,仅次于苎麻;而断裂伸长率为2.25%,与苎麻相近,比棉、羊毛和蚕丝小。在小应力下,莲纤维的弹性较好;莲纤维的静、动摩擦因数分别为0.5541、0.3203,属于手感较涩糙的纤维。  相似文献   

11.
制备同规格的普通黏胶纤维机织物、石墨烯黏胶纤维机织物及不同不锈钢丝质量分数的石墨烯黏胶纤维/不锈钢丝机织物,对比它们的导电、防电磁辐射、防紫外线、抗静电、力学(拉伸、弯曲、耐磨)及透气等性能。结果表明:普通黏胶纤维经石墨烯改进后,所制成的石墨烯黏胶纤维机织物的导电、防电磁辐射、防紫外线、抗静电、力学(拉伸、弯曲、耐磨)等性能都有所改善,其中防紫外线与耐磨性能提高显著,透气性能下降明显;石墨烯黏胶纤维/不锈钢丝机织物的导电、防电磁辐射、防紫外线和抗静电、经向拉伸断裂强力、纬向抗弯刚度、透气性能都优于石墨烯黏胶纤维机织物,纬向拉伸断裂强力、经纬向拉伸断裂伸长率、经向抗弯刚度及耐磨性能不及石墨烯黏胶纤维机织物;随着不锈钢丝质量分数在7.0%~20.0%范围内的增加,石墨烯黏胶纤维/不锈钢丝机织物的导电、防紫外线、抗静电、经向拉伸断裂强力、纬向抗弯刚度及透气性能增强,纬向拉伸断裂强力、经纬向拉伸断裂伸长率、经向抗弯刚度、耐磨性能减小,不锈钢丝质量分数变化对防电磁辐射性能影响较小。当不锈钢丝质量分数为7.0%时,石墨烯黏胶纤维/不锈钢丝机织物的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2.
为制备兼具阻燃和吸湿性能的纤维,采用N-甲基吗啉-N-氧化物(NMMO)水溶液为共溶剂,分别将纤维素(cellulose)和聚芳砜酰胺(PSA)溶解后进行共混制备纺丝液,通过干喷湿法纺丝制备PSA/cellulose共混纤维,并对纺丝液及共混纤维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NMMO对PSA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纺丝液均质、稳定,制备的共混纤维呈现出PSA富集于纤维表层的类皮-芯结构;PSA/cellulose纤维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吸湿性能和力学性能,当纤维素质量分数达到30%时,共混纤维仍可达到阻燃纤维标准,其断裂强度为2.08 cN/dtex,无需后道牵伸处理就能达到较高的强度,此时PSA/cellulose纤维的回潮率提高为8%,具有良好的可染性。  相似文献   

13.
为使机织物中纬纱形成特殊的屈曲形态的外观效应,采用经纱在织机后梁上分区段扦插抬杆的办法,研究经纱差异张力下的织物纬纱行为特征。试样选用250 dtex×2涤纶/羊毛55/45混纺纱作经纬纱线,配置平纹组织,经向密度为200根/(10 cm)。设置不同抬杆扦插高度H值、扦插宽度K值和织物纬密Pw值,测试示踪纬的波动幅度M值。试验结果表明:H值在2.5 cm及以下,试验具有可行性;H值增大、K值减小,M值增大;当Pw值增大到300根/(10 cm)时,M值的增大趋势明显减弱;纬纱的屈曲形态与程度在织物试织过程中始终维持,并在织物下机后基本保持原状。  相似文献   

14.
经纬纱捻向配合对棉织物结构性能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经纬纱捻向配合对棉织物结构性能的影响规律。在选择相同原料、相同经纬密和相同后整理方式的条件下,采用4种商业中常用织物组织织造的棉织物进行研究,每种组织分别采用经纬纱捻向相同和经纬纱捻向相反两种配合方式进行织造,通过对织物缩率、经纬密、平方米质量、抗弯刚度、断裂强力、折皱回复性等性能指标的测试发现:经纬纱捻向配置对棉织物的上述性能指标值有明显影响,而织物组织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却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根据新型机织针织复合织物的结构特点,分别选用不同线密度的高强高模玄武岩纤维作为经纱、纬纱和针织纱编织织物,以其作为增强体,采用VARTM工艺制作玄武岩纤维/乙烯复合材料.为提供这种新型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依据,测试了复合材料的横向、纵向和斜向拉伸性能,并对各个方向的拉伸应力与应变特征曲线及其拉伸断裂形态进行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16.
于金超  姬洪  陈康  甘宇 《纺织学报》2021,42(4):42-47
为得到弹性优良、手感柔软的复合纤维,采用热塑性弹性体聚醚酯(TPEE)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进行并列复合纺丝,研究了双组分熔体的流变性能、组分配比对并列复合纤维成形稳定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复合纤维卷曲形成的机制.结果表明:TPEE组分的加入可降低复合纤维的弹性模量,增加复合纤维的柔软性,但不利于复合纤维断裂强度...  相似文献   

17.
仿棉涤纶长丝织物在染整过程中会发生较大的尺寸变化,给织物生产工艺设定带来较大的难题。为了控制尺寸的变化并找到生产该织物的最佳工艺,设计了3种组织结构、4种上机密度以及2种后整理过程,分析了3种因素对织物密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织物在后整理过程中的横向收缩率大于纵向收缩率;适用于运动面料的组织为经绒平组织,上机密度为20横列/cm;生产工艺流程为:整经→织造→水洗→预定型→染色→复定型→成品;成品的面密度为183.4 g/m2,纵向收缩率为24%,横向收缩率为38.9%,幅宽为160 cm。  相似文献   

18.
竹浆棉混纺织物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竹浆纤维含量对混纺织物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撕破强力、耐磨性的影响规律.经过测试相同织物组织结构、相同经纬纱线密度、相同经密、不同纬密情况下不同混纺比织物的各项性能,认为当织物经纬密保持不变,随着纬纱中竹浆纤维含量的减少,织物的纬向断裂强力增加,而经向断裂强力减小;织物纬向断裂伸长率呈下降趋势,而经向断裂伸长率先下降而后上升再下降;织物的纬向撕破强力先下降而后上升,而经向撕破强力先上升后下降;织物的耐磨性呈现先增加再减小而后再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新型的机织针织复合织物的结构特点,分别选用不同线密度的高强高模玄武岩纤维作为经纱、纬纱和针织纱编织这种织物,以其作为增强体,采用VARTM工艺制作了玄武岩纤维/乙烯复合材料。为提供该新型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依据,测试了复合材料的横向、纵向和斜向弯曲性能,并对各个方向的弯曲载荷-挠度特征曲线及其弯曲断裂形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轴向弯曲性能,横向和纵向的弯曲性能均优于斜向,其弯曲断裂都表现一定的塑性,弯曲能量基本相近。  相似文献   

20.
A series of jute hessian fabrics was woven in which the warp and weft components were varied systematically, and appropriate measurements, i.e., fabric mass per unit area, breaking load, extension at break, and bursting pressure, were mad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fabric structure and the properties of constituent yarns. The breaking loads at the higher weft linear densitites were greater in relation to the breaking load of the single yarns than those at the lower linear densities. The extension at break of the fabric ranged between 4.45% and 4.78%. The bursting pressure of the fabric changed at the rate of 1.4 kN/m2 for a change of 1 pick/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