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本文针对双频激光干涉仪在进行各种机床、风洞运动机构等竖直轴位置精度校准时,光路调整复杂,工作效率较低,测量精度难以保证等问题,在充分分析了光路调整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设计加工了一种竖直轴专用光路调整台,并成功应用于实践,缩短了光路调整时间,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激光干涉仪广泛应用于位移、角度、平面度、直线度、垂直度等领域的测量,在使用过程中传统的光路准直调整方法费时费力,无章可循全凭经验,耗费检测人员大部分精力。该文提出基于等比例偏移定量调整的准直光路方法,提高光路准直调整效率,检测人员可以方便快捷、精准定量、一次性的实现光路调整。  相似文献   

3.
有一台721型分光光度计,光源灯亮,样品室内无光通过。经检查,仪器左侧的波长调节螺丝调整过,故障的原因是由于盲目调整仪器准直镜位置,致使光路移位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72 3型分光光度计在开机自检时 ,有时会出现Err故障 (能量不足 ) ,如何快速有效消除此故障 ,笔者的体会如下 :(1)光路调整 ,主要是调整钨灯灯位 ,使光斑正好照在光缝上。由于聚光镜的作用 ,调整光斑的位置 ,要向相反调整钨灯灯位。如光斑偏低 ,要将钨灯往上调。(2 )注意滤光片的起始位置 ,由于开机后应先在橙色滤光片区找寻“0”级光 ,再在红色滤光片区校正波长。因此 ,要将橙色滤光片调入光路作起始位置。这样开机后仪器才能顺利进行自检消除723型分光光度计Err_1故障注意事项@杨亚非$武钢一医院器械科!武汉430080…  相似文献   

5.
在保证光路元件洁净、灯泡位置正确的前提下,721型分光光度计波长超差的主要原因是:波长刻度盘起始位置选择不当或准直镜反射角调整不当。下面介绍笔者总结的一种调整方法。 1.往360nm以下方向旋转刻度盘,能听到暗盒内小滚珠轴承落入凹槽发出的轻微响声,此时刻度盘应在-21°位置。否则旋松刻度盘三个定位螺丝,将刻度盘拨至该位置。 2.将刻度盘旋至580nm处,在试样室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漫透射视觉密度基准的测量装置,详细论述了该基准装置改造时光路调试中应用的数值计算方法.通过计算,调整了测量光路中各个透镜的几何位置,使计算前后漫透射视觉密度基准装置测量的最大入射光通量有了25%提高,因此降低对整个基准测量装置中澳钨灯光强、测量仪表灵敏度的要求,并可以使测量范围适当加宽.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顺利地完成斜床身数控车床X轴定位精度的检测,通过总结大量的工作经验,介绍几种激光干涉仪光路调整方法,阐明利用角度镜配合激光干涉仪及其它镜组完成光路调整的原理及步骤。该方法很好地利用了干涉仪配备的调整附件的特性,解决了斜轴光路准直调整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李婷 《中国计量》2005,(8):56-56
光学经纬仪竖盘指标差,即平分竖直度盘的偏差。对于带有竖盘自动补偿器的光学经纬仪,一般是通过调整竖盘光路中楔形平板的倾斜角度、自动补偿器摆动体摆动重心的平衡位置以及平移十字丝分划板上下位置的方法,来改正此差值。对于竖直度盘有符合水准器的光学经纬仪。需调整符合水准器的符合位置。但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经大修后的仪器),通过以上调整,往往仍然不能充分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漫透射视觉密度基准的测量装置,详细论述了该基准装置改造时光路调试中应用的数值计算方法。通过计算,调整了测量光路中各个透镜的几何位置,使计算前后漫透射视觉度基准装置测量的最大人射光通量有了25%提高,因此降低对整个基准测量装置中溴钨灯光强,测量仪表灵敏度的要求,并可以使测量范围适当加宽。  相似文献   

10.
飞机着陆滑行灯的传统灯光校靶方法存在测量误差大、操作效率低、可靠性差的缺陷.针对此问题,本文基于激光准直和激光测距原理,研究并提出了一套飞机着陆滑行灯自动化校靶系统,该系统利用激光仪模拟滑行灯指示进行光路准直调整,通过激光测距实现滑行灯空间位置的调整,并采用电子靶板实现自动化调整,进而实现着陆滑行灯的自动化校准.开展实...  相似文献   

11.
张玉虎  李亚文  罗传文  李力  曹少波  马小辉 《光电工程》2019,46(10):180679-1-180679-9
薄膜晶体管光刻制程中,光刻胶光刻平面位置是决定光刻图形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在光刻机最小分辨率条件下改善光刻图形质量,本文从光刻胶内反射光线的反射特点出发,以减小光刻胶内反射光线对非光刻区域的光刻光强及增加光刻区域的光刻胶底部光刻光强为基础,推导出光刻光线倾斜入射光刻胶平面时,光刻胶光刻平面位置调整量的计算公式,并以该公式计算出的调整量对光刻胶光刻平面进行调整。结果表明:对于最小分辨率为3.0 μm的投影光刻机,进行线间距为2.2 μm的产品光刻时,以该公式计算出的调整量对光刻胶光刻平面调整后,较未调整前,光刻图形坡度角提升了13.3%,光刻胶线宽或线间距宽度(DICD)均一性改善了14.7%,光刻图形光刻胶残留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2.
针对工程图调整技术所存在的方法不完善,耗时长,过程繁杂等不足,对其进行了优化。分析了常用视图比例调整方法的优缺点,完善了其调整过程。研究了模型边线的伸缩规律,提出了尺寸直角的概念,并通过绘制基于尺寸直角的装配布局草图,简化了视图位置调整过程。提出了标注约束元的概念,论述了其对尺寸、注释位置变化的影响,并通过采用基于标注约束元的标注方法,简化了尺寸、注释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13.
渠文静  张武生  许涛  孙伟 《包装工程》2016,37(17):38-41
目的提高空投大件在包装中重心调整的精准度,简化重心调整步骤。方法先确定重心点的位置,再通过计算得出吊挂钢索的长度,再进行适当的配重和调节来调整重心。结果与传统的重心调整方法相比,优化后的方法操作简单,调整准确,优化效果显著。结论该方法可广泛适用于空投包装中大件重心调整操作作业。  相似文献   

14.
新型高精度二维微调反射镜结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补偿激光器出射光束的漂移,提高激光发射系统的准直精度,设计了一个二维角度微调反射镜机构.该系统采用同基体双层结构,应用小曲率大圆弧面和小倾角平面相切运动实现角度微调,且具有手动/自动两种调节模式.新型二维微调机构除了能达到高精度、高稳定性角度调节之外,且安装方便,体积小,调节轻便,在有、无重力的条件下均能正常使用,〖JP2〗既可用于光路的调节,也可用于航空航天、民用工业等其他要求高精度角度调节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刘雯  沈妮  李天初 《计量学报》2004,25(4):298-301
提出一种用多齿分度台发生标准角直接标定激光小角度干涉仪的新方法。这种方法缩短了溯源链,显改善了不确定度。同时还提出正反测角差调整小角度干涉仪初始零位,从而现实可行地实现了初始零位的精确调整。用上述方法标定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新研制的激光小角度干涉仪,标定不确定度达到0.03″(k=2)。  相似文献   

16.
在陀螺经纬仪校准过程中,需要将陀螺经纬仪中心与天文定向时的观测中心对中,此对中精度直接影响其寻北精度的测量结果。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两个平行光管的双目标精确对中方法,经实验验证,该方法可实现被检陀螺经纬仪中心与天文定向时的观测中心的高精度对中,成功提高了陀螺经纬仪校准的准确性;为配合该方法的使用,设计了陀螺经纬仪对中调整机构,该机构可以实现陀螺经纬仪水平二维位移调整和高低姿态调整,通过姿态调整,可以与天文定向时的观测中心高精度对心,提高测量精度,并满足不同型号陀螺经纬仪校准需求。  相似文献   

17.
刘玉生 《包装工程》1997,18(6):25-31
介绍一种包装机的分立可调式主传送链的新型调节机构,能实现正反同向步调节、工作台面长度调节、定位夹板共面性调节和机动反向自锁等多种功能,比原机构性能大为改进。  相似文献   

18.
一种可调频式的管路动力吸振器研究与实验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反共振原理,设计了一种可调频式的管道动力吸振器,通过移动弹簧片上的质量块位置,并将其安装在管路共振位移最大处,可以实现不同频率下管道减振。通过构建了一段空间管路,利用有限元仿真分析和管道振动实验,验证了本文设计的调频动力吸振器能够在不同共振频率处对管路进行有效减振,结果表明调节减振器弹簧片上的质量块位置能够将减振器的减振效果调整到最佳。所研究的可调频式管道动力吸振器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Three types of driver educational strategies were tested to determine the most effective approach for motivating drivers to adjust their head restraints to the correct vertical position: (1) a human interactive personal contact with a member of an ICBC-trained head restraint adjustment team, (2) a passive video presentation of the consequences of correct and incorrect head restraint adjustment, and (3) an interactive three-dimensional kinetic model showing the consequences of correct and incorrect head restraint adjustment. An experimental pretest–posttest control group design was used. A different educational treatment was used in each of three lanes of a vehicle emissions testing facility, with a fourth lane with no intervention serving as a control group. Observational and self-reported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a total of 1 974 vehicles entering and exiting the facility. The human intervention led to significantly more drivers actually adjusting their head restraints immediately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an the passive video or interactive kinetic model approaches, which were both no different from the control group. The human intervention was recommended as the most effective and was implemented successfully on a limited basis during 3 months of 1995 and again during 3 months of 19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