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Planning》2017,(6)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更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注册师制度的要求是相切合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有进行专业认证的必要性。高校需要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建立与注册师制度相适应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注册工程师制度接轨进行不断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5月18日,建设部人事教育劳动司与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中国全国注册结构工程师管理委员会和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达成建筑工程学士学位专业评估互认协议在京签署。近年来,建设部、人事部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1997年正式颁布了《注册结构工程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此次评估互认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质量达到了国际上共认的水平,为我国高等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中英土木与结构工程学士学位专业评估互认协议签字仪式在京举行@张亦男  相似文献   

3.
经建设部和人事部决定 ,我国从 2 0 0 2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注册土木工程师 (岩土 )执业制度资格考试。这样 ,几年内就有可能开始实行注册土木工程师 (岩土 )执业制度了。这里我浅谈几点实行土木工程师 (岩土 )执业制度与岩土工程发展的关系。1.注册土木工程师 (岩土 )执业制度的性质(1)注册土木工程师 (岩土 )是属于大土木工程的一种目前我国注册土木工程师 (即所谓“大土木”)的范围已确定的包括岩土工程、水利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公路工程、铁路工程和民航工程六个专业 ,以后还可能要增加。可见 ,注册岩土工程师是属于注册土木工程师中一…  相似文献   

4.
注册工程师制度下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注册工程制度对土木工程师的素质、业务能力、知识结构要求,提出土木工程专业的定位目标是注册工程师,培养目标是注册工程师的坯子教育,是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高质量的各种教学和素质教育活动,实现注册工程师具有的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关于公布注册土木工程师 (岩土 )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通知二○○二年五月十三日各地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管理机构 ,国务院各有关部委、总后基建营房部注册工程师管理机构 :根据人事部、建设部《关于印发 <注册土木工程师 (岩土 )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 >、<注册土木工程师 (岩土 )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 >和 <注册土木工程师 (岩土 )执业资格考核认定办法 >的通知》(人发 [2 0 0 2 ]35号 )文件精神 ,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 (岩土 )执业资格考试工作于 2 0 0 2年正式启动。现将注册土木工程师 (岩土 )执业资格考试的基础考试和专业考试大纲…  相似文献   

6.
《岩土工程界》2005,8(9):11-11
由交通部牵头的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执业资格制度建设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为推进工作,经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管理委员会同意,决定成立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道路工程专业管理委员会和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执业资格考试专家组。  相似文献   

7.
正为顺利实施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管理制度,落实专业技术人员的法律责任,保障岩土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对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及管理工作规定如下:一、实施时间及范围(一)自2009年9月1日起,凡《工程勘察资质标准》规定的甲级、乙级岩土工程项目,统一实施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制度。  相似文献   

8.
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与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接轨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文章通过对我国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和我国加入WTO后建筑行业国际化趋势的分析 ,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与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相接轨、相统一的必要性 ,以利于更好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建筑教育理论研究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西部地区土木工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陈柏昆,刘连新(1.4)………………………………………………………工程教育与师资队伍培养关系的探讨孙强,马茂艳(1.7)……………………………………………………………工程造价专业方向的本科教育与资质认证体系的比较研究宋永发(1.10)……………………………………………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与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接轨张云峰,詹界东,李文(1.14)…………………………工科教育凸显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吴茂…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土木工程专业新时期工程化背景,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石。文章以黑龙江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特色的"3+1"人才培养模式为立足点,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素养出发,探索强化实践能力掌握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实施策略,进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为同类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土建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基于各高校土建类专业面临向应用型专业转型的巨大挑战,结合大连海洋大学土建类专业实际情况,针对现有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以执业资格注册工程师制度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优化课程知识结构和内容、善用互联网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完善人才考核与评价机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土建类专业进行全方位的工程教育改革,实现与最新执业注册知识体系的合理衔接,并构建区域性高校特色鲜明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期提高学生工程综合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为全国同类院校土建类专业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现场工程师"培养理念,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实验教学体系构建、课程设计(实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择业"实习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实践表明:构建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及创新能力,满足应用技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后勤工程学院为例,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普遍存在的"重论文研究,轻课程学习"的倾向,提出以未来岗位需求为牵引,以创新能力提高为主导,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改革传统层次化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课程设计,形成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拓展课程模块、研究课程模块等四大模块课程结构,加大教学内容创新力度,使模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凸显前沿性、动态性、实践性三种特性。同时探索"硬规定、活模块"的模块化课程教学实施模式,以及任课教师授课质量和博士研究生学习成绩两方面模块化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为创建科学合理的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体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紧紧围绕新建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创新人才所具备的特点,分别结合土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对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详细阐述土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然后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介绍土建类专业尤其是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新建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科学构建工科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体系,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关乎我国工程界未来的发展水平和方向。基于工程哲学视角,以土建类专业为例,深入分析了高校在本科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保障四个维度构建土建类专业人才非技术能力培养体系,并系统介绍重庆大学土建类专业人才非技术能力体系的实践内容和经验,以期为推动工程教育改革提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以及应用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实践能力,提出服务于土木工程三层次专业课程体系,即土木工程“核心—方向—拓展”课程体系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思路。三层次课程体系具有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工程实际有机结合的特点。新开设具有“虚实结合”特点的土木工程综合实验(含虚拟仿真)课程,包含土木工程专业急需的实验教学内容,以适应大学生成长的新特点和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的新规律。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多项教研教改课题,以虚拟仿真“金课”标准建成服务于三层次课程体系的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库,并结合虚拟仿真项目、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7.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度,改革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注重课程实践和企业实习环节,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工程教育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文章探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应用,提出基于卓越计划的土木专业教学改革方向和土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此推动土木学科发展,进一步推进该计划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8.
以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许可的视角,从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核心课程群优化和专业建设三个方面对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为适应执业实践和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许可要求,工程管理专业教育需要从纯"学科化"的理论教育模式向面向工程的实践式教育模式转变,在加强专业理论和核心课程建设的同时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将培养工程管理领域的卓越工程师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