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市职住分离情况定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顾翠红  魏清泉 《规划师》2008,24(6):57-62
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第二、三产业在业人口空间分布和第二,三产业就业岗位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可知,上海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职住分离问题,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增加了职工通勤距离和费用支出、造成潮汐式交通高峰、影响中心城区功能转换和城市空间的拓展、加大企业运营成本等.应本着就业与居住均衡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动产业和居住的联动协调,实现住区空间拓展与产业空间拓展的联动和共赢.  相似文献   

2.
居住与工作是城市的两大主要功能,而由此产生的通勤空间格局又深刻影响着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交通状况。该文以杭州临安锦桥社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社区内居民和职工的问卷调查,了解其职住分离状况以及"住城职郊"的通勤空间格局特征,并剖析其形成机理,提出可以通过增加土地利用多样性、完善新城产业政策、加强住房流通、优化通勤方式等途径加以缓解。  相似文献   

3.
降低居民居住地和职工工作地的过度分离,可从源头降低通勤交通总量,成为理论、实践工作者的努力方向.测度职住分离(或职住平衡)有多种方法,基于职住比的单元平衡法长期处于主流地位,其局限性也很明显,而且以单元尺度、边界隔离问题最难解决.研究提出,用通勤距离为自变量的函数估计职工居住密度,和从业居民的实际密度相比较,将两者的偏差来测度职住分离.用于估计密度的函数应符合交通出行分布特征,函数的概率期望值等于调查得到的平均通勤距离.因函数连续,不存在边界隔离问题,也可化解单元尺度的局限性.以上海中心城区为实例,以人口普查、经济普查为基础资料,手机信令为辅助资料,本方法得到初步尝试.根据经验认知,本方法得到初步验证.分析结果基本符合上海中心城区的产业、居住分布特征,可以进一步体现工作岗位、居住人口的分布密度对职住分离、通勤交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职住平衡与通勤的苏州城市职住空间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平衡是城市规划考虑的重要课题。研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基于交通出行调查数据,从不同的空间尺度,采用平衡度指标、自足性指标以及平均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测度苏州市职住空间的结构特征和职住平衡情况。研究认为,苏州市总体职住平衡处于合理范围,但由于苏州市的产业布局导致职住空间分异明显,随着城区一体化的发展,职住空间结构正在加速重组;在此基础上,研究从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和住房等城市发展政策方面提出优化苏州市职住平衡的建议,为苏州市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天津市为例,采用早晚高峰OD数据、百度地图实时拥堵数据及POI数据等多元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方法提取天津市早晚高峰时段“郊住城职”典型通勤行为线路,分析职住分离、道路拥堵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职住分离下的通勤路线主要集中于城郊“住”空间与6—8 km外的中心城区“职”空间之间。职住空间各自高聚集且在一定距离下相对分离会造成通勤路线重叠短时集聚,从而产生拥堵碳排放,但早晚高峰拥堵碳排放特征及形成机制有所差异。“郊住”周边土地功能、交通组织和公共交通设施在早晚高峰对拥堵碳排放产生差异化影响,如果增加道路网密度及公共交通站点可达性,那么无论早晚通勤均可有效降低拥堵碳排放。以期为大城市功能疏解和交通改善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朱娟  钮心毅 《现代城市研究》2020,(2):98-105,116
本文基于南宁市移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的居民居住地、工作地数据,首先分析了南宁市职住平衡特征及其与土地混合使用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南宁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尺度存在职住空间不平衡现象,职住平衡指标与土地混合使用指标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接着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检验了职住平衡、土地混合使用对通勤距离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较好的职住平衡可以降低通勤距离,居住在就业较密集的单元,或工作在居住较密集的单元,通勤出行相对较短。较好的土地混合使用水平可以缩短通勤距离,居住在居住与非居住用地混合度较好、公共服务设施混合度较好的单元,居住者通勤距离较短,工作在4类主要用地混合度较好、工业用地占比合理、医疗及教育设施密度较好的单元,工作者通勤距离较短。研究为南宁制定优化土地使用规划政策,改善居民职住平衡水平及通勤模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陈阳 《城市规划》2021,45(1):62-71
我国已进入高品质存量更新阶段,如何在动态更新过程中持续提升土地混合利用水平成为重要议题。本文基于现代规划思想诞生以来的西方实践总体历程,明确了土地混合利用良性演变路径的存在,辨析了其背后演变动力机制体系的总体特征,诠释了传统三角动力"社会-市场-政府"在演变机制体系中的差异化作用以及动力体系的"偏差"机制与"纠偏"过程,进而结合我国既有路径问题尝试提出未来改革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8.
以人类发展史来看,最早设立的城市已有一万年的历史,城市最早出现在约旦。这一万年的发展过程,积累了很多经验与教训。城市设立之初是职住平衡的,工业革命以后开始分化。1933年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埃在雅典召集全球规划师签订了雅典宪章,针对当时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严重传染病和环境污染对人体的伤害,提出了功能分区。从此以后,所有的规划师就把功能分区作为规划的圣经加以实践。我国规划工作者受前苏联  相似文献   

9.
基于暂住人口以及抽样调查的统计数据,对南京市主城区流动人口职住分离状况进行分析.首先对南京市流动人口职住分离进行定量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地理分布特征,然后分剐就"居住-就业"空间的单因子、主要影响因子以及空间分异在空间上的聚类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分别从个体和外部两个层面分析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北京都市区为例,利用各街道就业数据和人口数据,通过计算18个行业门类的空间错位指数及各行业人口居住与就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不同行业间职住分离的差异,并探讨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不同行业间职住分离状况存在明显不同,其中第二产业要明显比第三产业严重,同时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间也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不同行业就业的郊区化进程及其集聚状况,成为行业间职住分离差异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周力  林敏 《中外建筑》1998,(5):12-13
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表明,社会发展呈加速发展状态。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人类将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社会面貌。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居住环境,并产生出新的居住理念和模式。因此建筑设计者必须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预测人类生活方式、心理的变比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居住区的开发与社会的发展相符合。 1、对城市居住区规划现状的分析 从我国城市和居住区规划建设的现状看,我们的设计规划思想主要受《雅典宪章》、C·A·佩里的“邻里单元”和前苏联生活居住区模式的影响,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区和居住区的单一功能性。这种城市建设方式是以大工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曾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  相似文献   

12.
使用手机信令数据计算出了上海市域居民通勤数据,用于分析上海市域的职住空间关系。中心城居民通勤范围集中在中心城及周边的通勤区内。在中心城及通勤区内,超过97%的居民实现了职住平衡。在郊区新城中,宝山新城、闵行新城大部已经进入中心城通勤区。其余7个郊区新城居民至中心城通勤的比例均低于5%。郊区新城中居民主体仍是在新城内部通勤、或者新城以外的本区域内通勤。要优化上海市域居民职住空间关系,需要在中心城内合理布局就业次中心和安排居住人口,郊区新城应以增加就业岗位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及人群需求的升级,土地混合利用在提升城市活力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得到广泛认可,是城市建设开发的重要方式与方向。国内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规划编制中的技术性探索和实践过程中的政策性引导。然而,土地混合利用不仅仅是规划编制的技术问题,具体到落地实施中还涉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密切配合与系统跟进,亟待在规划管控层面形成整体性改良思维。本文在探讨土地混合利用现实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地方实践总结其演进趋势;进而梳理土地混合利用实施过程中的核心议题与主要政策矛盾,并据此提出面向土地混合利用需求的规划管控制度创新路径,以期为土地混合利用的实施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城乡建设》2020,(20):42-43
<正>一、职住平衡概念职住平衡是通过"职住比"来衡量,即"就业-居住比",在一定区域内,就业岗位数量与居民就业人口数量的比值,数值越接近"1",说明该区域职住越平衡。目前国内学者提出职住平衡理念具体落实在规划参数的设定上仍然没有成熟的方法,职住平衡的比值参数太绝对化,没有考虑到区域的差别化。基于此,郑思齐、徐杨菲、张晓楠、于都在《"职住平衡指数"的构建与空间差异性研究:以北京市为例》文中提出了能够反映职住实质性平衡的"职住平衡指数",  相似文献   

16.
经过4个多月的策划,由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规划建设》编辑部支持合办的“青年学者沙龙”系列活动于2008年3月29日正式启动。活动将围绕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选择从中观尺度到微观尺度的主题,通过开发区、居住区、住宅及其环境的调查研究、设计实践等,研讨我国快速经济增长和城镇化背景下、节能减排和住房保障的国策下.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计划、薪区规划和住宅设计.实现住宅和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堵车是出行非常头痛的问题,是每个大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被广为诟病。现如今,在城市空间结构已基本成型,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的情况下,通过修路等方式已经不能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提高已有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纵然能有所缓解,终究是治标不治本。拥堵问题的根源来自于单一的城市功能分区,而通勤高峰小时是交通拥堵产生的最主要时段,揭  相似文献   

18.
城市混合土地利用新趋势及其规划控制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划师》2015,(7)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混合土地利用是土地资源高效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市场需求和外部环境变化有着良好的适应性,是城市用地安排的重要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全国各地涌现了多种混合土地利用新方式,但由于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的相对滞后,对混合土地利用缺乏规范、科学的管理,导致合理的混合土地利用诉求被制约,阻碍了城市的发展。本文探讨了在产业性质变化、新城市产业空间发展和建筑水平提升推动下的混合土地利用发展新趋势,归纳了物流商贸园区式、科技产业园区式、TOD轨道交通站点式和工业区—商业区演化式等新模式,并根据深圳等地的规划管理实践,探讨了当前我国规划体系对混合土地利用管理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规划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3)
本文以"长沙市职居分离现象特征分析"作为选题,主要是在长沙城市化水平快速扩张的背景下,特别以长沙市主城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在实际调查问卷数据基础上,分析了长沙市居民居住地与就业地的空间分离特征。  相似文献   

20.
牛艳华  高倩倩 《山西建筑》2021,(5):20-21,55
基于居民通勤交通出行调查数据及相关统计数据,采用就业—居住比、独立指数及平均通勤距离、通勤时间等指标,分析郑州市各分区的职住结构特征及职住平衡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郑州的职住空间关系整体呈现非平衡状态,城市各分区职住空间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上街区、金水区和惠济区的职住独立指数较高,具有相对较好的职住自足性;中原区、二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