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主要发育四套储盖组合,油气藏类型主要有构造油气藏、地层遮挡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四种;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主要为构造演化、沉积储层及保存条件;综合构造、沉积演化及储层和已知油气藏分析认为塔里木志留系有三种潜在的油气藏类型:地层超覆岩性油气藏、不整合遮挡油气藏、沥青砂遮挡油气藏,并指出了下步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2.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通过对钻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在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下白垩统中识别出1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二级层序)SSC1和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LSC1、LSC2、LSC3、LSC4、LSC5,分析了各旋回的发育特征。识别出5种类型的沉积体系:滨浅湖-近岸水下扇;较深水湖-浊积扇;滨浅湖-扇三角洲;滨浅湖-辫状河三角洲和河流沉积体系。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分析了各基准面旋回的沉积体系构成和储层砂体的发育情况,综合分析生、诸、盖条件后认为:在垂向上,LSC3旋回为本区最有利的储集层段,在平面上,本区的油气勘探应主要寻找宝饶构造带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主要储层砂体类型为前缘分流水道砂和前缘席状砂。  相似文献   

3.
海安凹陷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英 《小型油气藏》2006,11(4):15-18
海安凹陷位于苏北盆地东侧,受多条二级断层的分割,凹陷呈现多次凹的构造局面。因此,油气资源比较分散,油气藏规模较小。由于断层活动期与聚油期不配套,且储层上部厚层泥岩的覆盖,海安凹陷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同时在断距适中的三、四级断层的调整作用下,泰二段(K2t2)油气可在泰二段第二、三亚段(K2t1^2+3)及阜一段(E1f1)储层中聚集成藏。圈闭主控断层的侧向封挡能力决定圈闭是否成藏,而且断层走向与油气运移方向的配套关系决定油藏的规模,同时储层沉积相带的展布决定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4.
吉尔嘎朗图凹陷为二连盆地一个富油凹陷,历经3轮勘探相继发现稠油油藏、常规构造油藏及构造一岩性油藏,展示该凹陷构造油藏与岩性油藏并存、稠油油藏和常规稀油油藏成带的特点,但油藏类型多样,油气富集规律复杂。通过从构造油藏勘探转向岩性油藏、从斜坡向洼槽转变、从浅层向深层持续勘探等思路转变,实现了富油凹陷的持续发现,并总结了取得成功的启示,指出只有不断地转变思路、深化认识,才能不断取得新发现、大发现。该凹陷仍有5000×10^4t剩余资源可供探索,通过解剖已知油藏、分析油气赋存规律,认为斜坡带宝饶构造两翼是构造油藏继续扩大规模的重要方向,洼槽区岩性油藏勘探潜力较大,致密油领域是发现规模油藏的重要接替领域。  相似文献   

5.
羌塘盆地为青藏高原上面积最大的一个中生代海相残留盆地,以三叠系和侏罗系为主要目的层,迄今为止已发现200多处油气显示和一个古油藏。埋藏史及热演化史分析认为,盆地至少发生过2次油气生成过程,第一次在侏罗纪晚期-白垩纪晚期,第二次在新近纪。盆地发育4套储盖组合,中侏罗统布曲组-夏里组为最有利的组合。通过对盆地油气显示的分析及古油藏解剖,初步认为盆地的油气储盖组合可能主要为自生自储型,后期的保存是最关键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6.
二连盆地吉尔嘎郎图凹陷宝饶构造带构造复杂,油气富集。宝西、宝中和宝东3个局部构造特征各异,其内发育的滑脱、调节和反转等构造与油气关系极为密切。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断层与不整合控制了宝饶构造带的油气运秽与聚集。北西向断层是沟通生烃中心与聚集区的油源断层,为油气运秽提供通道;北东向断层垂直于油气运秽的方向,封闭性强,为油气聚集提供圈闭。不整合面不仅是油气运秽通道,并且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空间。宝饶构造带的油气横向上主要分布于断层交汇处,纵向上集中分布于腾格尔组。  相似文献   

7.
洞庭盆地沅江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洞庭盆地沅江凹陷古近系总体表现为一个北东向展布的东南断裂、西北超覆的断陷-断坳型准箕状凹陷。中、新生界主要为陆相洪积扇、洪泛平原、滨湖-浅湖-半深湖沉积的碎屑岩及少量蒸发岩。凹陷内有利烃源层为层序Ⅰ的湖侵体系域古近系沅江组暗色泥岩;白垩系-古近系陆相碎屑岩和沅江组碳酸盐岩是主要的储集岩;沅江组-新河口组大套泥质岩系是良好的区域盖层;在有利的油气聚集成藏区内发现了一批近油源的、构造较落实的圈闭。凹陷内具备一定的输导条件,发生过一定规模的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过程,其中沅江组自生自储型裂缝型油气藏和上白垩统分水岭组-始新统汉寿组侧储型油气藏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潜山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上侏罗统布达特群潜山源岩、盖层和内部断裂系统等成藏地质因素的动态和静态研究认为,生油盖层、断层和裂缝、生烃凹陷、源岩断裂是该潜山油气成藏的四大主控因素:有效的区域性封盖层大面积呈中等级别的封盖,其主要分布在贝尔凹陷的中部和南部的二级构造带上;大量继承性的源岩断裂和裂缝与烃源岩的生排油时期在时间上匹配良好,并具有多期次的开启和闭合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油气成藏的储集性能,并成为了油气成藏的主要运移路径和储集空间;生烃凹陷的位置则控制着油气藏的空间分布,其空间分布又决定了布达特群古潜山“新生古储、多源一储”的成藏模式。结论指出:盖层封盖条件较好的、油源附近的继承性源岩断裂区域应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9.
准南前陆冲断带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油气资源丰富,但探明率很低,亟待开展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分析。为此,在对该冲断带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及成藏过程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油气成藏要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及目前勘探中油气分布的特征,得出控制准南前陆冲断带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如下:①以中下侏罗统煤系和上二叠统泥岩为主的4套烃源岩的分布范围宏观上控制了油气藏的平面展布及含油、气性质;②具良好储集性能的滨浅湖和三角洲砂体控制了油气分布的层位及油气藏的规模;③早于主要排烃期而形成的圈闭,是油气聚集的最有效场所;④从更深层次上看,断裂是控制成藏的最根本因素,它通过控制圈闭的形成、纵向的沟通作用及对原生油气藏进行破坏形成次生油气藏而最终决定油气藏的分布。由此建议,在今后的油气勘探中应注重对烃源岩、储集层、圈闭和断裂的综合分析,尤其要突出对断裂发育特征的分析,以不断提高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西湖凹陷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大陆架边缘,地壳为相对软弱的过渡壳。西湖凹陷中新世末以前属于萎缩型盆地,上新世伴随冲绳海槽的形成才成为扩张性盆地。受构造控制盆地萎缩期沉积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整体表现为海退;第二,沉积范围逐次减小;第三,泥岩百分比越来越低,盖层条件越来越差。平湖组存在区域盖层,钻遇断块气藏;花港组存在局部盖层,背斜充满度高,断背斜充满度低,断块未成藏;新近系盖层条件更差,断背斜亦未能成藏。由此可见保存条件是西湖凹陷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保存条件好的领域是西湖凹陷下一步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大庆区块成藏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塔里木盆地大庆区块的烃源岩主要排烃期、主要储盖组合形成期及圈闭形成期确定了该区块的主要成藏期,并预测了该区块上、下古生界和中新生界3套目的层的有利区分布。  相似文献   

12.
库车坳陷煤成油、气的分布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生界煤系烃源岩主要以生气为主,该坳陷油气藏类型共有5种:纯干气气藏、湿气气藏、凝析气藏、油气共存的油气藏、纯油藏。烃源岩以镜质组和惰性组为主,贫壳质组,形成气藏还是油藏主要取决于地质因素,而不是由显微组分决定的;干气气藏是因为圈闭形成后捕获了下伏高-过成熟的煤系烃源岩生成的干气而形成的;湿气藏和凝析气藏是因为圈闭捕获了成熟阶段煤系烃源岩生成的湿气或凝析气;油藏主要形成于盖层封闭性稍差地区、有断裂破坏地区,原来的湿气或凝析气藏中天然气大量散失,少量的油得以保存,形成小规模的残余煤成油藏或油气藏。  相似文献   

13.
东泼凹陷柳屯洼陷发育具有重力流性质的薄层状砂体,纵向上与灰黑色泥岩形成频繁互层,横向上砂体与盐岩对接,具有形成隐蔽油气藏的有利条件.笔者综合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和分析化验资料对柳屯洼陷胡96和胡108井区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指出了该区隐蔽油气藏形成的地质基础.研究表明:该区烃源岩厚度巨大,发育扇三角洲砂体、水下冲积扇砂体和深水浊积扇砂体,储盖条件较好,盖层侧向封堵性较好,是形成隐蔽油气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4.
吉尔嘎朗图凹陷吉东地区腾二段地震储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白垩统腾格尔组二段为吉尔嘎朗图凹陷吉东地区主要含油气层之一,该区断裂发育,腾二段储层受断裂控制,横向连通性差。通过对地震、地质和测井等资料的对比分析,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提取并优选出地震反射强度、均方根振幅 、平均能量、平均峰值振幅、振幅变化共5种地震属性,同时对腾二段进行地震波阻抗反演和伽马属性反演,综合地震属性和地震反演结果,对腾二段储层的几何形态和空间展布进行预测,并结合圈闭分布特征认为:LIN20井南和JI86井南为吉东地区腾二段油气勘探较有利地区;JI67井南部腾二段砂体分布范围和厚度相对较大,且砂泥岩匹配关系良好,应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5.
控制烃类运移和聚集的根本因素是地下流体动力场 ,即地下流体势。恢复自烃类形成以来的各个地史时期的古流体势 ,有助于正确认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古流体势恢复可以归结为古孔隙度、古埋深及古地层压力的恢复。东营凹陷通王断裂带沙二段和沙三中段在东营末期和明化镇末期的流体势分布特征分析表明 ,东营凹陷南斜坡下第三系油气藏的分布与古流体势的演化有密切的联系 ,但是不同类型的油气藏与古流体势演化的关系又不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隐蔽油气藏的成藏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东营凹陷为例,利用圈闭形成期法、烃源岩主要生排烃期法、流体包裹体分析和油藏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对盆地流体历史进行分析并建立了时空配套的成藏模式。研究表明,东营凹陷隐蔽油气藏成藏期主要有2期,即古近纪东营期为早期成藏,新近纪馆陶期和明化镇期为晚期成藏,且成藏规模超过早期;不同层系及不同构造单元中的油气藏,主要形成期存在差异,烃源岩层系中的岩性油气藏形成时间较早、油气充注时间长;由深部向浅部,由凹陷中心向斜坡和凸起边缘,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期有逐渐变晚的趋势。隐蔽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①圈闭形成期,对应于加里东至喜山运动一幕;②第一成藏期,对应于喜山运动二幕;③第二成藏期,对应于喜山运动三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济阳坳陷4 000 m深度水平切片并结合对中生代J-K西洼组地层残留等厚图的分析,初步恢复了济阳坳陷中生代原型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存在3种盆地原型,即北西向盆地(主要分布在坳陷的东部)、北东向盆地(主要分布在坳陷的西部)和近东西向盆地(主要分布在坳陷的中央)。通过进一步对4 000 m深度水平切片和深层立体构造格架图中(断层与凸起的展布方向)的构造特征分析后指出,济阳坳陷中生代原型盆地的主控因素是北东向或北北东向和北西向构造(包括断层与凸起),认为这种认识对济阳坳陷深层下一步油气勘探,尤其是在圈定油气勘探有利目标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中生界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对气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4,自引:3,他引:41  
火山岩储层是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分布上主要受深大断裂控制,沿断裂成带分布,不仅分布在山岭地区也广泛分布在断陷盆地的沉积地层中;储集空间为原生气孔、杏仁体内孔、次生的斑晶溶蚀孔、基质内溶孔和构造溶蚀裂缝;孔隙结构组合为单一裂缝及斑晶溶蚀孔与裂缝组合而成的孔隙结构;在成因上分为喷发溢流时形成原生气孔,喷发间歇期受风化淋滤形成次生孔隙及在埋藏过程中成岩、构造作用的影响 3个阶段;裂缝是改善火山岩储层性能的关键因素,成岩作用既加剧了次生孔隙的充填也加剧了溶蚀孔隙的形成,压实作用对储层物性没有影响。火山岩在烃源岩中相对独立的分布使其具有得天独厚的成藏条件,构造运动和后期风化剥蚀是控制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断裂的发育程度控制了气藏的分布。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英吉苏凹陷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东部英吉苏凹陷的构造背景、油源条件、储盖层条件、聚集和保存条件的分析,探讨了英吉苏凹陷天然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和成藏主控因素.认为英吉苏凹陷具备形成油气藏的地质条件,同时烃源岩特定的演化特征决定了该地区中生界构造主要以富气为主.英吉苏地区独特的构造环境和成藏特征,使得中生界构造的主要油气源为下伏的古生界古油(气)藏,所以活动时间长、沟通古油(气)藏与中生界构造的断裂成为中生界构造能否达到工业聚集的关键控制因素.另外,有效盖层和古隆起背景也是该区能否形成天然气藏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歧口凹陷中浅层油气富集因素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油气藏是否处于有利烃源岩范围内、油气藏所处古地貌背景、油气运移方式及距离等因素 ,把歧口凹陷中浅层油气藏划分为内、中、外 3个环状含油带。阐述了区内中浅层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 ,提出了本区中浅层油气藏的两种成藏模式。一期成藏 +幕式成藏模式是内、中含油带的主要成藏模式 ,而阶梯式运移成藏模式则是外含油带的主要成藏模式。本区中浅层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凹中隆和斜坡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