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佳  莫扬 《科普研究》2010,5(4):15-21
科研机构向公众开放是其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科普能力。近年来,中科院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了“公众科学日”等开放的活动,本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政策、组织运行、经费、评价激励等方面入手,对中科院向公众开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两翼理论”背景下,进一步加强我国科普政策制定主体间协同合作,对于提高科普工作成效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1994—2020年648项国家层面的科普政策制定主体为研究对象,从政策主体、政策类型、政策力度三个维度对我国科普政策制定主体协同演化进行量化研究,从中发现:我国科普政策制定主体协同规模量呈现出由初步发展到快速发展,再到稳步发展的演进趋势;主体协同网络呈现出由“分散-耦合型”到“中心-边缘型”再到“松散型”的演进特征;主体合作网络协同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促进我国科普政策制定主体合作协同的保障性制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最后结合特征分析,聚焦提升我国不同政府部门和人民团体在科普政策制定上的主体协同,增强科普政策成效,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促进公众理解、支持、参与科技创新,全面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是科普工作的重点任务。我们联合驻外使馆,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科普工作进行了调研。本文根据调研情况,首先介绍发达国家科普工作的现状,然后对发达国家科普事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最后结合我国科普工作发展现状,提出对未来我国科普工作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发挥新媒体优势创新科学普及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成利 《科普研究》2013,8(6):41-47,59
新媒体由于其依托信息技术成果而成为科学传播的新形式和重要渠道,它具有的即时性、互动性、可视性、平等性等特点和优势使其有别于传统媒体而深受公众喜爱。科普要利用好新媒体就必须针对公众的需求变化,适应新媒体的特点,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制作新媒体科普节目,使之微型化,开展“微科普”,政府有关部门应认真研究新媒体传播方式方法,分析并比较其效果,制定鼓励新媒体科普发展的政策和规划,促进其健康发展,使新媒体更好地服务于科普工作和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工作。  相似文献   

5.
胡卉  杨志萍  廖宇 《科普研究》2021,16(5):42-50
以相关部门和机构发布的科普政策文件为研究对象,对各项政策文本中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的有关规定进行调研和梳理,抽取核心关键词绘制政策内容的知识网络图谱,分析和揭示我国科技工作者科普政策的现状与构成要素.研究结果显示,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的政策要素可从科普前置阶段、科普过程阶段、科普后续阶段三个流程,以及外部环境与自身行动两个维度,归纳概括为项目要求、激励机制、组织动员、能力培训、机构支持、经费保障等17项构成要素,同时从顶层设计、合作机制、角色定位、内容体系、传播模式等方面对未来科普政策规划和修订完善提出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科普理论的内容包括科普的概念与性质特征、科普的发展历史、科普的对象与内容、科普的功能、科普的渠道与政策、科普的载体、科普队伍建设、科普设施建设与管理、科普工程组织、科普效果评估、科普特点等,而科普政策研究又是一门交叉科学,其知识基础较广,需要从政治科学、科学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等方面吸取营养,以之作为理论分析的工具。因此如何对科普理论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为科普政策制定提供一套进行科学分析的系统方法,既不局限于西方的理性分析传统,又能着重于研究政策制定系统与政策制定过程的改善。为此在2014年4月9日,中国科普研究所举办了"科普理论与政策研究重点方向及未来发展"主题研讨会,十余位专家学者发表了对科普理论研究的理解与认识,研讨了科普政策研究的重点和未来趋势。结合科普研究所的特点,分析了其在科普理论与政策研究上的独特优势,以及未来开展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谢莉娇 《科普研究》2010,5(1):32-36
2008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中,与公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事件性科普占据总数近半。"公共事件科普"的提出,利于增强传统科普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前沿性,提高公众对科学传播与普及的兴趣与关注,推动公众参与科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巩固科学传播的效果和效应。此外,通过"风险社会"、"国家创新体系"的社会建制及公共事件对"世俗不经意"原理的打破等角度对公共事件科普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并对公共事件科普对当前科学传播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黄荣丽  王大鹏  金梦瑶  陈玲 《科普研究》2023,(6):32-40+95-96
科普短视频蓬勃发展,已成为重要的科普产品形态和面向公众传播科学的重要渠道。但在其繁荣发展的背后也存在内容同质化、伪科学、侵权抄袭、过度娱乐商业化等问题,亟须构建科普短视频评价指标体系来加强内容监管和审核。本文在明晰科普短视频评价指标体系概念和价值的基础上,从基本资质、内容、形式和影响力4个维度构建了包括合规性、科学性、引领性、通俗性、艺术性、技术性和影响力7项二级指标和21项三级指标的科普短视频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创作者、平台方、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创作引导和评价参考,助推科普短视频创作与传播生态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9.
詹琰 《科普研究》2009,4(4):53-60
科普展板是科普活动中最常用的展示手段,而科普展板的视觉效果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中所展示的科普展板为样本,分析了科普展板视觉效果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家对自身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看法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姝  李大光 《科普研究》2010,5(3):68-73
促进科学家群体参与科学传播活动,从来都是科学传播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国家先后推出了多项政策、制度来激励科学家参与其中;相关研究也提出了大量的建议,有待国家科普决策机构采纳实施。但是,这些针对科学家提出的建议,在科学共同体内部能否得到认同、支持度如何,却没有经过严格细致的研,通过与不同学科背景、学历、职位的科学家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访谈发现,科学家对于纳入科学评价体系内的科普内容认同度很低,同时对于经济利益的刺激反应平淡。同时科学家所处环境中管理者对于科学传播活动的态度,对科学家产生的压力较大,而管理者却偏向于否定这种影响力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莫扬  彭莫  甘晓 《科普研究》2017,12(3):26-32
本文通过问卷、深度访谈和专家咨询方法,调查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动机和激励需求、科普积 极性的影响因素等等,分析激励科研人员参与科普所面对的问题,探讨科普激励政策。调研显示,单位 对科普活动的重视和组织、对参与科普人员在考评尤其是职称晋升方面的具体鼓励政策等对科研人员的 科普积极性影响大。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科普工作在个人考评中得不到有效认可、针对科研机构的科普 工作评价机制及科普项目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所以,应提升科学共同体对科普责任和功能的认识,完善 对科研机构科普工作的评价机制,建立科普项目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对参与科普的科研机构及人员的正 面激励,加大科普奖励的力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12.
冯少东  张红兵  黎梅梅 《科普研究》2016,11(6):84-88,99
近年来,为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江苏坚持需求导向,大力实施“互联网+科普”行动,全方位推进科普 理念、科普内容、表达方式、传播手段、服务模式等创新,拓宽科学传播渠道,推进科普资源开发,规范科普运营 管理,营造科普创新氛围,实现科普精准推送服务,着力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高效便捷、作用显著、覆盖城 乡、具有江苏特色的科普信息化传播体系,畅通科普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13.
高峡 《科普研究》2007,(3):11-16
我国科学技术普及承前启后的重要文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普及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转型期科普”由于具有许多不同于“传统科普”的特点,特别值得我们花大力气研究。首先是因为转型期科普正在并已经发生了许多足以引起人们注意的重大变化。其二,还在于“转型期是个瓶颈”,“瓶颈会发生淤塞现象”。其三,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我国,为科普转型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条件。实现我国科普的转型,有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一,从科普内容来说,科学普及要覆盖科学内涵的全部,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这“四科”,应以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作为统领科学素质建设的主线;其二,在科普经费投入机制、科普工作机制、科普人才投入机制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其三,建立科普评价机制,加强质性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文章针对我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工作,通过实证研究、调研访谈与政策文本梳理,阐述了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现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总结它们的共性与差异;从“压力-联结”视角入手,分析了它们在“压力”和“联结”不同情景下的政策执行效果变化;提出了强化科技“特区”保障、探索理事会领导下的多元主体管理模式以及构建“大绩效”评价机制的建议,为多元主体执行情景下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提供价值性参考。  相似文献   

15.
抖音热门科普短视频的传播力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公众获取科学知识的渠道和手段也相应改变,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正逐步成为科普的又一重要途径.在抖音平台上,不同科普短视频的传播效果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创新地引入"传播力"这一概念,作为衡量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的指标,运用熵权法对抖音科普短视频的传播力进行量化,以抖音平台上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2月1日传播力在前100名的科普短视频为研究对象,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呈现形式等方面入手,探究高传播力短视频的共性特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对生产和传播科普短视频提出几点建议:输出适应平台特征的优质科普内容,打造人格化的科普账号,鼓励用户深度参与等.  相似文献   

16.
朱效民 《科普研究》2010,5(2):18-23
本文主要从“最后一公里”的视角,结合对北京市18个区县的科普社区的实地考察调研,对我国基层社区在科普内容建设方面的基本现状、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进而针对未来发展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科学传播发展阶段的研究是中国科普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它既有助于厘清国内外相关概念和研究路径的彼此关联,又有助于梳理我国科普事业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一般认为,科学传播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三个阶段,但随着科学传播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实践的逐步深入,"三阶段论"中的科学传播阶段应代之以更加明确的公众反思科学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公众参与科学和公共科学服务两个新的阶段,共同构成科学传播"五阶段论".  相似文献   

18.
陈暖 《科普研究》2021,16(1):32-38,55
对国内82个粉丝数过万的医院官方抖音账号展开调研,了解医院科普短视频的传播现状,发现当前医院科普短视频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抖音号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探讨影响其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多种因素,最后提出提升医院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建议:培养权威传播主体、科学设置丰富的传播内容和刺激类型、合理安排视频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9.
高松生 《科普研究》2007,2(5):19-23
本文基于对中国城市科普状况、社区组织形态及其成员的行为倾向的分析基础,就目前中国城区科普主流模式——"科普社区"进行分析,结合实例阐述了科普社区组织形式、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实施过程、创建模式及评价体系。对科普社区在建立一种能调动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形成社区科普凝聚力,传播科学,实现基本知识资源的普惠配置,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等方面取得的实践成果和作用,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20.
倪斐 《科普研究》2012,7(4):8-9
2012年7月6日,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衡量目标实现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总结科普事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其经验之一是:国家制定了完备的科普政策法规,并通过科普政策法律的宣传与普及营造出有利于科学传播的社会环境。法国思想家卢梭有一句经典名言:"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