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向好,其他主要经济体逐步复苏,2010年全球经济、我国经济都将全面进入"后危机"时代。"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格局将会发生深刻调整,我国经济将会在适度增速中加快转型,"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变"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伴随着中速平稳增长的基本特征,我国经济还将呈现以下趋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将会大大加快,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将会步入更快增长轨道;城镇化进程会进一步加速,城市群将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模式;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受到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布局将进一步调整,中部地区的发展将会加速。这些新的重大趋势,将对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量的开发型科研院所已经或正在改制为科技企业。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开发型科研机构更好地融入市场,加速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体系的主力军,以科技促进生产率的飞跃发展,带动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近几年来的学术活动与经济结合日益增强,并已成为一种趋势,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指出的:“我国积极、全面地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在改革开放中形成了新时期科技发展的战略部署,科技工作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科技体制正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体制转变。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机制正在形成。”海洋石油学会适应这种趋势,紧紧围绕海洋石油的跨世纪战略目标及“三新三化”(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标准化、简易化、国产化),坚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以解决生产技术难点为中心,办好学术活动,促进了科技与生产、经济结合。  相似文献   

4.
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事业基础上的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在知识经济的社会里,知识成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动力。在这里,知识是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知识,其中包括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业科学的知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在1983年提出了一种“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可以提高投资收益。经济学家在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中发现,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非资本和劳动投入创造的,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贡献程度的比例不…  相似文献   

5.
从“稳定东部,发展西部”面临的困难入手,阐述了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兴油”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①建立和完善科技项目一体化论证和科技成果分层鉴定制度,实施“大科技”方针;②建立计划与竞争相结合的科技项目管理市场,提高科技成果的起点、水平和效益;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④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数据库,开展科技成果后评估,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⑤培养和壮大科技开发队伍。  相似文献   

6.
加速发展,迎接21世纪挑战,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面对这一课题,各国都意识到:国际间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国发展战略的共同点是突出跨世纪人才的培养。石油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技柱产业,要抓住机遇,加速发展,实施“科技兴油”的战略更是离不开人才,加速培养跨世纪人才,加速培养跨  相似文献   

7.
2014年,世界经济并没有摆脱“新平庸”困境,中国经济在全球政经体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从国内看,2014年,既是“新常态”首年,同时也是全面深化改革之元年.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也在转变,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8.
世界新技术革命,以高速度、高节奏、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影响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世界上有许多专家和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和人事部门有效地进行管理的必要前提。信息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的一个经济部门,一个国家关于计算机和通讯政策,往往与国际政治交织在一起。如何加速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政治议程上名列前茅的议题。美国的空间计划,日本的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计划,西欧十八国的“尤里卡”计划以及经互会十  相似文献   

9.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本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走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刻不容缓。经验告诉我们,最终战胜危机、实现经济转变,要靠科技的力量。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0.
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加速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国”的重要途径,是科技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成果(特别是高技术成果)转化的数量、质量、速度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程度及其市场占有率的竞争。高校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技术、劳务和资本的流动更加自由,整个世界在加速成为“地球村”,我们面对着一个开放的世界。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变革时代,一个重新“洗牌”的时代,一个加速优胜劣汰的时代,也是给每一个企业家施展才华提供更大舞台的时代。这个时代昭示着: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各国炼油企业苦乐不均。在我国成品油价格未能完全与国际油价接轨的状况下,国家石油公司的炼油企业认真履行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承担着成本上升、“批零倒挂”的巨大压力,优化生产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强化精细管理,内涵挖潜发展,为保证市场供应、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科技工程是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第五次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的,其特点是“将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紧密地结合起来,既出高水平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又形成高技术产业,取得规模效益,加速企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和企业技术进步”。 由于长期计划体制运行的结果,石油系统科技工作中“科技队伍和科技力量比较分散”、“重复研究现象”、“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量的开发型科研院所已经或正在改制为科技企业。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开发型科研机构更好地融入市场,加速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体系的主力军,以科技促进生产率的飞跃发展,带动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基础性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科技与经济的源泉和后盾,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也是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的摇篮。”“基础性研究的重大突破,将带动新兴产业群的崛起,引起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革”。同时还指出,“注重发挥高等学校在基础性研究中的作用。”高等学校,特别是国家重点大学,学科齐全、人才荟萃、理论水平高,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的双重任务,是我国科学技术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供给侧改革     
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解决我国经济领域突出问题的治本之策。2017年,我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活力、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表明我国新旧增长动能转换加速。选择供给侧改革,是希望通过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优化经济结构,其实质是全面深化改革在要素领域的延续和聚焦。推进供给侧结构  相似文献   

17.
<正>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努力再造一个更高质量的镇海炼化。今年两会,我带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速推动石化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加快推广“无废产业链”循环经济模式,助力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构建废塑料回收循环和资源化利用全产业链;加快建立配套政策,推动氢储能发电标准化、规模化;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政策,推动新型大宗商品资源配置基地建设;践行“双碳”战略,发展可持续航空燃料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18.
声音     
《中国石油企业》2013,(3):15-15
“环保之路。重点在于调整能源发展结构。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发展新模式,由于目前世界还没有低碳发展的现成模式。所以低碳发展需要经济、社会、科技的革命,需要全球长期持续努力。这些努力包括改变现有资本增值方式、改变消费和生产模式等。”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是世界石油大国之一,其经济发展与石油工业,特别是石油出口密切相关。近年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已成为俄制订年度预算必不可少的依据,预算收支乃至经济增长指标,都要根据对世界石油价格的预测确定。“9·11”事件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大幅下跌,迄今未恢复到欧佩克确定的每桶22—28美元的浮动范围。油价能否保持稳定已成为俄领导人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日本能源政策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关系中均占有重要位置。日本能源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经济增长、能源保障、环境保护。因为上述三个目标的英文表述是:“Economic Growth、Energy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al”,简称“3E”。 开发能源,扩大进口,致力于节能技术,一直是日本能源政策中的重点。 利用太阳能、地热、风力等可再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