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旭佳 《华中建筑》2010,28(11):153-155
该文是由中国古代城池图引发出的对中国传统空间意识的思考。在提出了"内向型空间意识"这一概念后对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和衍生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从传统文化的多个视角来分析、验证其存在性,以期能对现代的建筑与艺术创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尚大为  吴晓君 《山西建筑》2009,35(32):41-42
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布局方式的封闭性和内向性特征,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封闭性和内向性的优缺点,探讨了当今现代生活中的封闭性和内向性,以帮助人们设计出既具有古典意境美,又符合现代品位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传统古镇空间结构特点与构成要素.归纳古镇空间秩序的两种模式:等级与统一,提出“家国同构”的宗法礼教制度是构成“等级与统一”秩序主要因素.诠释“等级和统一”秩序共构“异质同构”的空间机制。探究两种秩序相互转换的技术路径.并选取典型单血缘空间体系——福建省福州地区尚干古镇为例开展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中介空间从单体建筑,群体建筑,城市三个层次作了较透彻的分析,指出了正是这些中介空间使得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形体与空间相互依存,并形成多样而富于变化的人性空间。  相似文献   

5.
颜朝星 《山西建筑》2000,26(4):18-19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一定的思想行为和方法世代相袭而形成的文化要素。它亦是千百万劳动者生活习俗和精神上的共识而自觉的被认可。建筑作为一种与自然、人、社会有密切相关的载体,除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之外,在传统上要处理好空间与环境的融合。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中国传统建筑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中极为宝贵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地形象矗立在世界建筑之林。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当今中国的现代建筑。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作为“石头和  相似文献   

6.
建筑承载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空间和时间的综合信息,是人类思想传承的重要媒介之一.它以独特的语言形式表达出丰富而含蓄的意义,所以对建筑空间予以的理解就成为人们认识世界、体验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意识对于现代建筑设计而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目前中式建筑创作的背景以及创作意义出发,对中国建筑史上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探索以及继承和创新进行重点分析,研究中国建筑设计师应当如何利用传统建筑将其与现代建筑思想进行融合,希望能够为现代中式建筑的创新提供研究渠道以及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颜朝昱 《山西建筑》2006,32(16):17-18
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赋予了传统建筑空间深刻内涵,而中国传统建筑直接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渗透,包括哲学思想、伦理学、绘画文学、艺术等,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在生命力,也是创作现代建筑的基石。  相似文献   

9.
龙可汉 《华中建筑》1999,17(4):85-91
中国伟大思想宝库成就中,其数一数二者,莫过于“求本之道”而“求本之道”则只要求勿伤其生,可见生之重要要了解,认识,。保护生,莫过于认识自然,社会,环境存在因素中的生气。讲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的则是上至科学家,社会活动家,领袖下至平民百姓做人佑事,做科学,办社会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建筑场与建筑空间以及建筑场的物理、心理等方面效应的具体阐述,来加深对于建筑场和建筑空间的理解。从建筑场这一客观存在的层面,获得对建筑场和建筑空间的进一步认知。  相似文献   

11.
随着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绿色环保的要求也高。因此,设计中要体现人的感情需求,实现人性化设计的宗旨。本文针对人性化的设计要求进行了具体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长期历史积淀,形成了以“重生意识”为主体的民族性格特征,这种独特的民族性格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国家、风水、城市和院落的空间模式特性的探讨,指出其共同的特性—围合,并将不同层面上的空间模式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总结出“重生意识”下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图式—多重围合。同时,将物质建设活动延伸到社会文化层面,试图找出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模式与民族性格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3.
谈建筑空间与装饰空间的一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装饰空间概念的提出为出发点,分析探讨了建筑空间与装饰空间之间的一致性关系.通过论述强调应加强建筑空间与装饰空间在创作活动过程中的沟通和联系,以使建筑的空间创作意图得到有效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陈鑫  陈刚 《安徽建筑》2009,16(5):16-17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诗辞、谚语以及名言的阅读和理解,产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环境与空间表达方式的联想。结合传统思想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运用"通感原理",从哲学和中西方思维模式对比的角度,揭示出形成该种空间独特表述方式的原因,进而引发对当今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分析具体工程项目的建筑设计,对建筑空间的均质性与建筑空间的空隙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试图在繁华市中心庞大的城市复合体中营造更加具有社会学内涵、环境意义和场所精神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6.
柱子这一建筑元素历来被人们所熟知,从古典到现代,柱子伴随着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革新。本文对当代建筑中柱子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分类,探讨了柱子对于空间塑造的重要作用,从而学习如何更好地将其应用在设计实践中。  相似文献   

17.
建筑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不同构成要素,相互间必然存在约束、控制。指出建筑设计应着眼于城市整体环境,通过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渗透和交融,实现有机、有序、整体的整体环境。  相似文献   

18.
自然光影不仅展现了建筑空间的形式,也赋予了空间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通过引入自然光影的视觉情感概念,分析视觉情感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强调了光影视觉情感对建筑空间的重要性。同时还借助实例分别从情感变化、情感界定和情感营造等三个角度阐述了建筑空间中自然光影视觉情感的设计手法,从而达到强调视觉情感作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建筑空间的塑造中,人们往往在硬质材料上舍得大投入,而轻视软质材料的运用。实际上软质的纺织纤维材料不仅具有很好的功能性,还有重要的装饰性、艺术性,扩展了建筑空间的材料范畴。文章通过对纺织纤维材料的种类、特点及其性能的研究,结合与建筑空间的关系,提出在建筑空间中要重视纺织纤维材料的运用,创造低碳环保、装饰美观的空间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基于高品质住宅空间模式的构思,从院落空间、立体户型、个性空间、过渡空间、空间细节和绿化空间等六方面,分析塑造高品质住宅空间的建筑设计元素,以期使住宅更趋于生态化、多元化与理性化,从而为住宅设计人员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