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郦伟  唐孝祥 《南方建筑》2014,(1):99-104
从历史研究、哲学研究和建筑学研究的视野,通过对何镜堂建筑论著的文本研究,指出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论是在"实践—理论"的辩证互动中发展与成熟的;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是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论形成与发展的哲学基础,和而不同的"和谐观"是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论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新建筑》2004,(2):44-47
2003年12月22~24日在杭州召开了“2003全国教育建筑学术研讨会——教育建筑的回顾与展望”。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建筑师分会教育建筑专业学术委员会、高等学校基本建设学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基建专业委员会教育建筑分会联合主办,由浙江大学建工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承办,基建部协办。三天的会议中,何镜堂院士、徐苏宁教授、吴伟丰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从不同角度,针对教育建筑的现状与发展阐述了各自的见解与设计研究成果,各设计单位展示了近年来的设计作品。本刊选取其中的部分设计作品加以介绍,期望为广大读者了解目前全国各地教育建筑设计现状提供一个窗口,藉此引发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以促进我国教育建筑设计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视点     
《广西土木建筑》2012,(8):113-115
何镜堂:建筑永远没有100分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表示,要成为一位建筑大师,首先,必须要热爱这个事业;其次,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因此,搞建筑必须有严谨的思维,同时也要有创造力。他特别指出,建筑永远没有100分,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观点不同,所以永远不会有人人认可的建筑,  相似文献   

4.
杨廷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名的建筑教育家。我受何镜堂院长之托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怀着对杨老崇敬应邀到南京参加“杨廷宝教授百年诞辰感到十分荣幸。杨廷宝先生学贯中西,通达古今,学识,很高的艺术修养,作风认真、细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受到同辈及晚辈泛赞誉和尊重。杨廷宝先生、刘敦桢先先生这几位建筑界先贤,学识渊博,学风德高尚,为一代宗师,对建筑界产生了响。今日东南大学建筑系有良好的学风济,硕果累累,正说明杨廷宝先生等先文章,言传身教,影响深远。杨廷宝先生的诸多成就,对中国建建筑教育的贡献,其个人品格…  相似文献   

5.
视点     
《广西城镇建设》2012,(8):113-115
何镜堂:建筑永远没有100分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表示,要成为一位建筑大师,首先,必须要热爱这个事业;其次,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因此,搞建筑必须有严谨的思维,同时也要有创造力。他特别指出,建筑永远没  相似文献   

6.
何镜堂 《时代建筑》2012,(2):126-129
2012年1月15日,何镜堂院士在同济大学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漫谈建筑创造"为题举办讲座。何院士畅谈了自己在建筑创造中以"两观三性"为理论基础的实践体会,并详细介绍了校园规划及建筑、文化博览建筑、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三个方面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7.
何镜堂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建筑大师、工程院院士,一位活跃、高产、成绩卓著的建筑师,也是一位知识丰富、平易近人的建筑教育家。通过分析何镜堂及由其领衔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团队的设计实践、教育理念,以及建筑管理方面的经历.总结了其独特的建筑创作思想及艺术特点,归纳了其优秀的建筑设计手法及建筑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8.
2011教育建筑可持续设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教育建筑学组四届五次学术年会于11月19日上午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明伦堂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学术会议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教育建筑学组及湖南大学联合主办,由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承办。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教授,上海市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浦东新区域市规划协会会长、高级工程师朱若霖教授以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2010年上海世博园区规划总规划师吴志强等著名学者济济一堂,围绕教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主题进行了相关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9.
邓頔 《中外建筑》2010,(9):69-70
本文从地域建筑的相关概念出发,通过对何镜堂与齐康建筑作品的浅析,探讨了两位大师建筑思想中的地域情结,以及建筑作品中的地域特色,并揭示了地域建筑在中国当前大环境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体系是何镜堂院士领导的团队,在文化建筑的创作道路上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传统建筑教育似乎能让我们知道:建筑师是做什么的,“好建筑”有哪些评价标准,“好建筑”是怎样产生的……现代建筑教育似乎能让我们知道:“好建筑”产生的原因及条件……当代建筑教育能给我们什么?从我国的建筑院校地理分布、建筑教育体制改革、专业教育体系模式三个方面给以综述,以求获得一些比较肯定的答案。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建筑教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简要回顾中国建筑教育发展演进的基础上,着重从4个方面讨论中国建筑教育的现状及未来走向,一是概述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现况;二是分析中国建筑院校的空间分布;三是梳理建筑教育的办学特色;四是展望建筑教育的国际平台。  相似文献   

13.
正"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何镜堂: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展览2016年10月始于威尼斯,2017年在上海、北京、哈尔滨、成都、广州等城市巡回,展览以何镜堂院士的建筑理念和对中国现实的观察为题,显示了建筑理念在何镜堂先生心目中的重要性。何镜堂建筑理念的形成受到了其师夏昌世先生(1905-1996)的影响~1,夏昌世先生和何镜堂先生是理解新中  相似文献   

14.
《建筑创作》2008,(4):16-16
3月19日,现代建筑国际前沿论坛在广州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在演讲中针对目前建筑界普遍存在的抄袭,崇洋的风气,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不像其它产品比如茶杯,不是买了放在哪里都可以用的!得和环境结合”。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教育建筑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加,对教育建筑的绿色建筑设计也逐渐被重视起来,尤其是对室内环境、节能与能源等方面的控制。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些年的发展中,绿色建筑的发展也极为迅速。将绿色建筑设计应用到教育建筑中,对促进教育建筑的良好有着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建筑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理工与人文的结合应是建筑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本文从当今建筑学人文教育现状、建筑学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加强人文教育的途径三个方面阐述了建筑学专业应加强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7.
《建筑创作》2012,(7):15-23
2003年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学习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经验,经过多年试行,何镜堂院士提议,在设计院内实行工作室制度,第一批何镜堂、陶郅、孙一民,方小丹等5个建筑、结构专业工作室成立,与原有的7个综合生产室一道,形成了华工设计院团结协作、合理竞争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荷兰建筑史学家赫尔曼·凡·贝赫艾克和其博士生团队对荷兰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赫茨伯格的专访。此次采访是为了准备2022年赫茨伯格90岁生日的庆祝活动。讨论的重点包括时间和手绘、结构主义、设计的延续性、建筑教育以及赫茨伯格目前关注的领域。在采访中,凡·贝赫艾克和他的团队成员就手绘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赫茨伯格对结构主义建筑运动的看法以及设计中延续性与时间概念的关系提出了引人思考的问题。此外,讨论还涉及赫茨伯格在建筑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想法,以及他对该领域目前的兴趣。这次专访提供了对赫茨伯格在建筑基本方面看法的宝贵见解,并深入了解了他对于设计标志性建筑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建筑教育是中国大地上最早出现的建筑教育之一,其历史可上溯至1920年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成立时设立的铁路建筑科。至1950年前,学校多次易主、易治,建筑教育发展维艰面执着。对哈尔滨工业大学早期建筑教育的办学宗旨、课程设置特色、培养目标以及师资构成等方面做客观评介。  相似文献   

20.
《城市环境设计》2012,(1):186-192
当中国建筑教育被推到改革的风口浪尖,当世界性的机会在向学生招手时,中国建筑教育是保护传统还是屈服于现代建筑技术?面对一张张白纸,中国建筑教育工作者又将如何将其绘制成一幅幅蓝图?当世界建筑教育经历了艺术教育、设计教育、e时代的科技教育,中国建筑教育也在以快速的步伐向前发展着,然而,中国建筑教育又将以怎样的模式在时代中找寻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