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针对大庆油田二类油层的地质特点和聚驱开采特点,围绕进一步提高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效果,逐步形成了以提高聚驱控制程度为核心的"缩小注采井距,严格注聚对象,细化开发层系,逐次上返"的二类油层聚驱开发模式,同时形成了符合二类油层特点的聚合物驱方案优化技术及改善聚合物驱效果的方法,确保了大庆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8个百分点以上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大庆萨南油田在聚驱开发过程中,为增强开发效果,在前期交替注入试验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继续采用交替注入的方式提高聚合物利用率,改善不同阶段聚合物的驱油效果。扩大交替注入规模。技术人员根据油层发育特点,将注入井和采出井划分成薄注薄采和薄注厚采两种注采类型,根据油层发育及连通关系,个性化设计两种不同交替注入方式。其中,薄注薄采井组采取低浓度、高强度、大段塞交替注入;薄注厚采井组采取高浓度、低强度、小段塞交替注入。  相似文献   

3.
大庆油田北部水驱井补孔完善聚驱注采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大庆油田北部区块已进入特高含水开采阶段.聚合物驱油具有波及面积大、驱油效率高的特点,在聚驱井网注采系统不完善的部位适当补开水驱井可完善聚驱注采关系,驱油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利用水驱井补孔完善葡一组聚驱注采关系的做法,也可以推广到二类油层聚驱开发调整井中.  相似文献   

4.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技术要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庆油田长垣二类油层与葡I组主力油层地质特点差别较大,平面非均质和纵向非均质相当严重。在考虑井网对油层的控制程度和聚合物分子与油层的配伍性的基础上,引入聚驱控制程度这一重要概念,确定了二类油层注聚对象、渗透率下限、渗透率级差等技术标准,提出了二类油层注聚必须缩小井距、细分层系的观点;介绍了应用聚驱控制程度确定聚合物驱分子量和注入速度的方法;研究了油层渗透率级差和差油层厚度比例对最佳分层配注量的影响规律;对主力油层应用的聚合物驱分层配注方法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5.
大庆油田中区西部三次加密井注聚试验效果评价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随着大庆油田主力油层注聚面积的扩大,适合聚合物驱的一、二类油层剩余储量逐年减少,而多数地区已均匀部署二次加密井,单靠水驱增加储量较少。提出采用三次加密井水驱后补开一、二类油层以外的所有油层(主要是薄差层)注聚增加可采储量的方法,在中区西部密井网试验区内的一个“9注16采”井区开展注聚试验,通过对试验效果的分析,3类油层(①封堵厚油层后的原密井网调整对象,②原井网未射孔的薄差油层,③200m左右井距控制不住的窄小河迫砂体)注聚后均得到不同程度动用,总的吸水比例达57%,在100m井距条件下注低分子量聚合物,注聚后有效果度大于0.5m的油屋得到了有效控制,是聚合物驱的主要潜力层。中心井聚驱最低点含水86.78%,中心井含水最低点时日产油58t,与见效前相比日增油35t。综合含水下降9.4个百分点,用动态法、静态法、数模法综合评价中心井增加可采储量的结果表明,采用二次加密井注聚的方法预计可使最终采收率提高约4%,图2表2参5。  相似文献   

6.
大庆油田机械分层注聚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秀芬  刘伟 《特种油气藏》2007,14(4):13-16,25
大庆长垣油田主力油层聚合物驱三次采油自1991年开始进入工业性矿场试验以来,应用规模不断扩大,聚驱对象由主力油层转变为二类油层,并开展三类油层聚合物驱的先导性试验。聚合物驱可以扩大波及体积,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层间矛盾,必须进行分层注入,以改善聚驱效果,为此,大庆油田最早发展了双泵双管分注工艺管柱。随着聚驱对象的转变,渗透率降低,分注层段数增加,为适应不同时期聚驱开发的需要,聚驱分注技术以提高注聚效果和降低成本为目的,发展应用了双泵双管分注工艺、单泵双管分注工艺、单管同心环形降压槽分注技术、单管桥式偏心分注技术、分质分压注入技术。对聚驱注入剖面调整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前聚合物驱的注聚体系参数主要是根据油层有效渗透率进行设计,存在一定偏差。通过建立单层注采井线性流模型,根据达西定律计算单层井组平均渗透率,再将各小层渗透率用有效厚度加权平均,同时考虑纵向上各小层的连通方向数得到井组综合渗透率。该渗透率计算方法在喇嘛甸油田二类油层注聚参数设计中应用,更准确地表征了以注入井为中心的井组综合渗流能力,为准确设计井组注聚参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优化了注聚参数与油层的匹配性,改善了聚驱驱替效果。  相似文献   

8.
大庆油田主力油层聚合物驱油技术已大规模推广应用13年,在油田后备潜力不足的情况下开展了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研究。北一二排西部上返聚合物驱为大庆油田首个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区块,由于储层发育的非均质性及井网因素导致了水驱阶段剖面不均匀吸水、储层水淹不均匀现象,形成了二类油层水驱后剩余油分布于厚层顶部、差油层内部及井网控制不住部位的特点。认识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可以指导二类油层在聚合物驱油阶段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措施进行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9.
大庆油田采油一厂北一二排西部二类油层上返注聚是在边开采、边总结、边摸索、边实践中完成的,取得了一定的注聚效果.根据二类油层的地质特点,开采过程中对注入速度的确定、井组注入速度的调整、压力梯度的合理性、分质分压管柱的应用、薄油层的大面积压裂和深度调剖井的效果进行大胆探索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注聚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0.
聚合物驱是水驱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技术,在不同类型油藏中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聚合物驱开发过程中,油藏非均质性对聚合物驱的驱替效果有较大影响。基于油藏沉积微相展布形态,归纳出储层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厚度平面非均质性和几何形态非均质性等3类油藏非均质性。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3类多个理论地质油藏模型,并且在每一类模型具有相同的生产约束条件下,研究了油藏非均质性对聚合物驱不同注采井网驱替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模型在相同工作制度和不同注采方式下,初期产油量和累积产油量存在较大差别。对于储层厚度平面非均质性油藏,厚注薄采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优于厚采薄注;对于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油藏,高注低采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优于高采低注;对于几何形态的非均质性油藏,宽采窄注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优于宽注窄采。因此,合理地部署注采井网能有效地提高油藏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萨中地区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试验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在萨中地区中新201站萨Ⅲ组油层开展了注采井距由250m缩小到175m的上返注聚试验,由于注聚对象为萨Ⅲ组所有油层,试验区平面、纵向非均质严重,注聚后注入、采出效果差异较大,因此利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解剖到单井单层,并结合矿场动态、井间示踪监测等手段得出二类油层河道砂规模控制着单井注入能力及聚合物驱油效果、二类油层注聚对象应以河道砂为主、以非河道砂完善注采关系的新认识,将对今后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工业化推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庆油田是目前国内最重要的、最具代表性的主力聚驱油藏,其聚合物驱潜力几乎全部集中在大庆长垣。自北向南,大庆长垣储层的沉积特征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规律性。按照大庆油田主力厚油层沉积微相的分布特征、油层纵向非均质性以及储层和流体的物性变化,将聚合物驱储层划分为北部多段多韵律油层、中部正韵律厚油层以及南部复合韵律厚油层3种情况;针对不同情况下的储层特征,从水洗程度变化、提高采收率幅度等角度系统地研究了大庆主力聚合物驱油藏的见效差异性,并分析了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研究成果可为厚油层聚合物驱的高效、合理开发以及聚驱后剩余油的调整挖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喇北东块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油试验区前置聚合物段塞注入后暴露出的平面渗流能力差异大、注采能力下降幅度大等问题,研究了高相对分子质量、高质量浓度的前置聚合物段塞在非均质二类油层不同井区应用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对后期开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类油层前置聚合物段塞的注入参数设计,应该根据井组的油层物性和连通程度匹配合理的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和质量浓度,既要起到较好的调剖作用,又不能因为相对分子质量和质量浓度过高影响开采效果。研究认为喇北东块三元复合驱油试验区前置聚合物段塞应采用1 200万、1 900万、2 500万相对分子质量,1.5~2.5 g/L质量浓度的聚合物体系。  相似文献   

14.
由于油藏非均质性的存在,稠油油藏在不同注采方式下火烧油层开发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某油藏沉积微相分布特征,提出了3类非均质油藏概念地质模型,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3类18个油藏模型,研究了油藏非均质性对火烧油层不同注采方式下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模型在同样的生产控制条件下,不同注采方式间的初期产油量和累积产油量之间存在差别;对于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高采低注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优于高注低采;对于砂体厚度平面非均质性,厚采薄注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优于厚注薄采;对于砂体形态非均质性,宽采窄注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优于宽注窄采。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砂体形态非均质性对火烧油层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最大,厚度非均质性次之,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影响程度最小。因此,只有合理部署注采井位,才能有效地提高强非均质性稠油油藏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聚合物驱过程中开采对象物性变差、聚合物驱规律认识不深入的问题,文中在分析大庆油田55个工业化区块聚合物驱实践基础上,明确了聚合物驱全过程不同阶段的划分标准,定量描述了大庆油田一、二类油层聚合物驱过程中注入压力、视吸水指数、产液指数、采出液中聚合物质量浓度、综合含水率等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性,对比了一、二类油层聚合物驱不同阶段产油量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一、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各项开采指标均表现为前期变化快,后期随着注聚深入而变化趋于平缓的特点;综合含水率降到含水总降幅的2/3时,聚合物驱进入低值阶段;一类油层在含水低值期产量高,二类油层在含水回升期产量高。研究结果可对深化认识聚合物驱开发规律和及时有效的工艺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改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途径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通过对已开展的二类油层注聚试验区和工业化区块的动态反映特征分析,指出二类油层在聚驱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注入能力差、产液能力低、见效含水低值期短、聚驱平面矛盾突出等问题。从实践的角度总结了改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主要途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通过严格控制注聚对象,可以减少层间差异;通过采取细分层系、缩小井距、完善注采系统以及优化注聚方案等技术措施,可以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大庆油田北一区断东西块二类油层与主力油层相比,油层厚度较小,渗透率较低,平面上发育规模小,非均质性明显增强,并且开发时间较短,所以自投产以来,对二类油层驱油指标的预测把握不准确.随着二类油层聚合物驱规模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规律,尤其是针对污水体系配制的聚合物驱油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开展了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二类油层与污水体系(清水配制污水稀释)聚合物的配伍性,确定了二类油层聚合物驱不可及孔隙体积,并结合室内驱油实验和不同注采方式的研究综合评价了二类油层污水体系聚合物驱油效果及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污水体系的聚合物分子回旋半径较小,与二类油层的配伍性较好;污水体系只要聚合物驱参数选择合理适当,也同样能够有很高的采收率;综合考虑,推荐使用清水配制,污水稀释的中分聚合物溶液质量浓度为1 500mg/L,注入段塞为0.6倍孔隙体积左右.  相似文献   

18.
中国陆相沉积低渗透油藏在平面上因受到不同沉积微相分布的影响,储层有效厚度、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实施CO2驱的效果受注采井平面相对位置的影响较大。为探索合理的布井方式,改善开发效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大庆榆树林油田某注CO2试验区的典型地质油藏参数和注采参数为依据建立理论模型,得到了不同平面非均质性、不同注采井布井方式下的CO2驱开发规律。结果表明:CO2驱注采井布井方式为“高渗注低渗采”和“厚注薄采”时的整体开发效果优于“低渗注高渗采”和“薄注厚采”;储层平面非均质性越强,不同布井方式下的开发效果差异越明显。研究成果可为低渗透平面非均质油藏CO2驱注采井位的优化设计与调整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大庆油田老区已全面进入高含水期,二类油层注聚技术逐步开始工业化推广,为了监测和评价二类油层聚驱效果,摸索二类油层聚驱规律,在二类油层试验区内不同阶段录取了大量的测试资料.在对二类油层试验区测试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评价聚驱效果,总结聚驱规律,可为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的全面开展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0.
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实践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在分析大庆油田三类油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以及对大庆油田正在开展的三类油层注聚合物试验区开发状况分析,总结出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的主要做法:细分开采层系,严格控制注聚合物对象,减少层间差异,提高油层动用程度;三类油层聚合物驱需缩小注采井距至100m左右,以提高聚合物驱控制程度,完善井网注采关系。优选三类油层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时,需要考虑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并考虑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与油层配伍性以及低渗透油层黏土矿物膨胀对渗透率的影响。图3表5参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