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声电类比法计算斜置微穿孔板结构吸声性能存在误差.运用阻抗转移法计算斜置结构的吸声系数,用假想平面将斜置微穿孔板结构离散为若干个等宽定空腔的吸声单元,建立简化模型,采用阻抗转移计算每个吸声单元的吸声系数,综合各单元吸声系数,获得整个结构的吸声系数.设计相应的实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采用阻抗转移法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声电类比法计算结果偏离实验结果较大.声电类比法采用集中参数分析,需将空腔声阻抗进行近似,造成误差;阻抗转移法不存在这一误差,计算更合理和准确.  相似文献   

2.
消声室内自由声场误差的近似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设计消声室时,需要估计与理想自由声场相比的误差大小。以往常用的01son公式不符合自由声场的条件。本文给出了只考虑一次反射声干扰的误差公式,与实验结果比较接近。对于测试宽带噪声源用的消声室,其误差公式表明,界面吸声系数只要大于0.83,就可在全室内获得误差小于1dB的自由声场。这个结果为降低消声室造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分析不同共振频率的微穿孔板吸声结构并联的结构模型,并计算了其组合吸声系数。理论计算结果与采用SYSNOISE软件,根据GB/T 18696对并联的微穿孔板吸声系数进行仿真实验得到的结果及已有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文中并联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的声阻抗率及组合吸声系数的计算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室内声场扩散程度对测定吸声系数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武威  汤伟红 《电声技术》2007,31(5):7-8,12
混响法测定吸声系数理论上要求室内声场扩散均匀,但实际的声场扩散并非理想;室内声场扩散不均匀是混响室法测定吸声系数误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混响室内声场不均匀对测定吸声系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说明了混响室内采取有效扩散措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4室内材料吸声系数的赋值问题 建筑声学设计计算中,没有限定材料声学特性的取值方式。可以是吸声系数或吸声量。一般厅堂、剧场的观众席吸声性能的计算多数采用每座吸声量。但EASE软件不能直接统计厅堂中各部位的吸声量,只能识别吸声系数。实验测试的2个厅堂均为软座椅,其中沙坪剧院的座椅是专业厂家生产,其吸声性能有明确的数据。学院多功能厅的座椅无现成的数据,  相似文献   

6.
影响微穿孔板吸声系数的结构参数很多,设计计算复杂,尤其是对多层微穿孔板复合结构的计算.针对3层及4层微穿孔板复合结构的吸声系数进行了计算,应用遗传算法对其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在常用噪声频率范围内获得了非常饱满的吸声系数曲线,与双层微穿孔板复合结构相比,在吸声系数和吸声频带上都有了很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孙广荣 《电声技术》2012,36(1):4-5,18
消声室自由声场误差的近似计算,是在设计消声室时综合考虑消声室大小、界面吸声系数和测试距离三个因数,来估计与理想自由声场之间可能有的最大偏差的估计。对于纯音信号测试的消声室与噪声信号测试的消声室有不同的估计公式。在几十年设计实践中,说明该近似估算公式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8.
相比单层微穿孔板,双层微穿孔板具有吸声频带更宽,吸声效果更好等优点.本文利用传递矩阵法求解双层穿孔板结构的正反向吸声系数,并用有限元仿真验证理论模型的可行性.分析讨论了结构前后板参数变化对结构整体的双向吸声系数影响,应用遗传算法计算得到了结构板双向吸声系数最优解,为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的应用及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机械阻抗板(MIP)由刚性薄板与其周围黏贴的阻尼材料组成,利用其机械共振将声能耗散于黏性阻尼,阻抗板与微穿孔板相结合可提高传统微穿孔板(MPP)的低频吸声性能。计算组合结构吸声系数的关键是阻抗板后封闭空腔的处理,对比分析了将空腔等效成声顺,阻抗转移法,传递矩阵法及将空腔等效成空气弹簧的4种处理方法,并进行了相应的试验验证。研究表明,将空腔等效成声顺和空气弹簧实质上是相同的,但当空腔深度较大时,由于忽略声质量,易产生计算误差。阻抗转移法与传递矩阵法实质上是相同的,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计算准确。  相似文献   

10.
采用扩散场人体平均吸声量导出人体表面法向声吸收系数,给出雪人模型球形头部和躯干的吸收边界,计算得到近场头相关传输函数(HRTF)。结果表明,在表面吸声条件下,HRTF的平均幅值和波动幅度较刚性条件时略有减少,但差别基本在1.0dB以内,因而采用通常的刚性表面边界条件进行计算不会带来大的误差。另一方面,增大球形躯干表面的吸声系数会使躯干与头部间多重散射的作用减少,从而HRTF幅度的波动减少,对应头相关脉冲响应(HRIR)的二次脉冲幅度也减小。  相似文献   

11.
从"吸声系数"的定义出发,对室内混响声能衰减规律进行探讨,通过室内混响时间与平均吸声系数计算公式的推导,说明室内声能的衰减规律是按"一个平均自由程时间"衰减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室内混响时间的计算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武威 《电声技术》2005,(3):17-20,27
室内混响时间的计算公式只是在“理想”状况下实用,由于室内空间结构、吸声材料和使用环境的复杂性,因此在利用公式进行计算中,要特别注意一些“量”的修正,才能使计算值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13.
杨志华 《电声技术》2007,31(6):7-10
混响室是声学专业的实验室用房,它在测量声波无规入射时材料的吸声系数和测量噪声源的声功率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结合混响室建设的工程实例,介绍了混响室设计中有关体积、体形、吸声、隔声和声扩散等方面的技术问题。测量表明,建成完工后的混响室在声学方面的各项指标均满足或优于国家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玻璃棉是室内音质设计时使用最广的一种吸声材料,为了高频的混响时间不致于太短,常通过贴面和护面装饰材料来降低高频的吸声系数。通过对一些玻璃棉有无贴面材料吸声系数的测量,对比分析了它们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邦达吸声板混响室吸声系数的测量,分析了材料穿孔、不同空腔深度、安装方式对吸声特性的影响及其应用。并与目前常用的强吸声材料吸声特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在小尺度封闭空间内,声波低频成分的波长与空间尺寸相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散射、衍射等波动现象不容忽视。目前以几何声学为理论基础的音质评价方法无法直接用于小尺度封闭空间中,需要发展以波动声学为理论基础的音质评价方法。以室内声场有源Helmholtz方程及其相应边界方程为基础,分别研究基于计算机辅助的全数字化小尺度封闭空间主观音质评价及客观音质评价方法。这一部分着重研究小尺度封闭空间内的客观音质评价。首先,在声有限元模型基础上,给出了声能密度及声能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混响时间、清晰度和明晰度、中心时间等重要音质参数的计算模型。最后,计算了一矩形封闭空间内的声能密度及混响时间,通过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这一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赵小燕  陈书文  周琳 《信号处理》2020,36(3):449-456
为了提高噪声和混响环境下麦克风阵列的声源定位算法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频率信噪比加权的可控响应功率定位算法。该算法首先根据每帧阵列信号的频域协方差矩阵估计每个频率的信噪比;然后通过激活函数将频率信噪比映射为加权值,并修正传统的相位变换可控响应功率计算公式;最后利用修正公式计算每个候选位置的可控响应功率值,通过搜索可控响应功率的最大值实现声源定位。该算法根据实时估计的频率信噪比自适应地调整各频率分量对可控响应功率的贡献。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相位变换可控响应功率算法、维纳预滤波波束形成算法相比,在噪声和混响的复杂声学环境下,本文算法的定位正确率更高,均方根误差更小,对噪声的鲁棒性更强。   相似文献   

18.
现场测量吸声系数方法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匡正  杨军 《电声技术》2011,35(1):8-9,15
吸声系数测量是声学测量中一个重要方面.在实际应用中,主要采用驻波管和混响房问测量2种方法.这2种方法都需要专用的设备和实验环境、专业的测试人员在实验室中才能完成,步骤较为复杂.介绍了能够在现场测量吸声系数的3种方法,概括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为在声学材料和建筑声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9.
无规入射散射系数是在扩散声场中界面散射声能与总反射声能之间的比值,它是采用计算机模拟来对室内声场进行预测的重要参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即将公布其对无规入射散射系数的定义及其在混响场中的测量方法。关于这一方法的有效实施以及准确地获得实验数据,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测量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完整的无规入射散射系数测量系统,并给出典型散射试件的测量结果,分析了测量中的一些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0.
冯雪磊  沈勇 《电声技术》2014,38(11):34-37
所谓矩形扁平空间就是指高度远小于宽度和长度的长方体空间,也可以称作二维空间。虽然高度比较小,但是其相对于声波波长来说仍然比较大。这样的空间内的声场一般不是完全的扩散声场或者自由声场,传统的处理声场的理论,例如赛宾公式,并不能很好地处理这种情况。对于完全漫射界面,一种可行的处理方法是采用辐射度算法。将计算机图形学中的辐射度算法加以改进,提出改进的声学辐射度算法,并且用这一算法计算一个矩形扁平空间的混响时间(RT)和早期衰减时间(EDT)。此外还分析了声源位置、接收点位置、界面吸声和空气吸声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