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孟祥盛  李京  李乐堃  李铁 《红外与激光工程》2022,51(9):20210837-1-20210837-8
针对激光引信易受云雾等气溶胶环境的干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阵列激光波形特征识别的抗干扰方法。根据脉冲激光在气溶胶环境的散射特性,理论分析了发射脉冲宽度以及视场角对系统在干扰环境中目标识别的影响,仿真了目标处于干扰环境中的波形时域特征,并通过实验样机对仿真结果进行实测验证。基于回波波形特征,设计了一种窄视场阵列激光回波特征数字化识别的探测系统方案,并通过虚拟样机仿真技术获取了2°分辨率的目标和云雾的回波阵列数据。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目标形体和云雾弥散体的物理差异,目标回波阵列的能量方差极值及均值都大于云雾,通过设定帧内回波阵列的能量方差的阈值和帧间方差累计的方法能有效提升激光引信抗干扰性能。文中的仿真和实测结果都为基于阵列激光波形识别的抗干扰方法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距离无线激光通信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一种用于传输数字图像信号的近距离无线激光通信系统,对系统的发射机和接收机部分进行了电路设计,搭建了实验系统并进行了系统调试,得到了合适的电路结构和器件参数,为实用的无线激光通信系统的研究和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有激光三维成像中使用的面阵APD探测器相邻像元间隔较大,导致激光利用率低从而影响探测距离的缺点,提出阵列分束激光三维成像技术。该技术对激光发射源采用液晶空间光调制器进行衍射阵列分束,将一束激光分成与阵列APD探测器相应的阵列子光束,调整激光发射子光束和阵列APD探测器的位置,使得子光束照射目标后聚焦到阵列APD探测器的像元上,提高了整束激光的利用效率。介绍了阵列分束激光三维成像技术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提出采用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方法实现阵列分束的方案,研制了阵列分束激光三维成像原理样机,利用研制的原理样机对采用阵列分束后的效果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后,采用峰值功率10 kW、脉宽8 ns的激光源,填充因子2/3的88 APD,三维成像作用距离达到510 m,同等条件下与不分束相比,作用距离提升39.1%。  相似文献   

4.
无线激光通信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旭东  陈定安  李小娟  崔一平   《电子器件》2006,29(2):602-604
无线激光通信(WLC),又称自由空间通信或者大气激光通信。是一种以激光为载体的点对点通信.本文介绍了无线激光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计算得出了系统的通信能力和通信质量将主要取决于激光光束的传播情况的结论,讨论了系统通信波长的选取,其发射系统,光学天线以及接收系统的设计关键。以及无线激光通信和当前主流通信方式的比较。展望了无线激光通信系统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空间激光通信技术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文中讨论了卫星间和星地间激光通信技术方案的若干问题。从背影噪声、体积、质量、器件性能和可行性角度,比较分析了激光波段的选择。800和150nm波段的半导体激光器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效率高的优点。与可见波段相比,背景噪声低。提出了一个利用光纤通信技术和器件总体方案的建议。采用由半导体激光器振荡器和EDFA光放大器构成的MOPA结构作为通信发射机的的光源;采用光纤环行器和光纤耦合器实现发收光路的复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大功率半导体激光短阵列器件和多个半导体激光单元器件集成结构应用于全光纤结构光纤激光器的发展趋势及其相关热控制理论的缺乏,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基于标准传导热沉散热结构的高光束质量半导体激光阵列(LDA)进行热特性仿真计算,通过改变阵列内部发光单元间距、发光单元数,将传统高填充因子厘米阵列(cm-bar)结构过渡到短阵列器件或多单元集成器件热模型,其热特性,为这种具有高光束质量的新型器件的设计及其高性能、长寿命散热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含有单个活性增益材料的固体激光器同步产生了红、绿、蓝色光,这种器件对于全彩色成像系统是非常有价值的.具有特色的是,该RGB激光是由激光棒和非线性晶体的复杂组合而实现的.单晶RGB激光器的一个样机已由法国Claude Bernard-Lyon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开发出来,它是由基于钕掺杂的四硼酸钆铝晶体(NGAB)制作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盖革模式APD阵列的非扫描激光三维成像雷达发射单个脉冲即能同时获得目标的二维信息和距离信息,在军事和民用方面都有重要应用.首先简要介绍了非扫描激光三维成像雷达的优点及采用盖革模式APD阵列的优势,然后介绍了单个APD器件的工作原理及基于APD阵列的激光三维成像的工作原理,综述了国内外以盖革模式APD阵列作为探测器的激光三维成像雷达发展现状,最后总结归纳了基于盖革模式APD阵列的激光三维成像雷达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脉冲激光三角法测距将半导体脉冲激光技术和PSD器件技术的优点相结合,特别适合应用于激光近炸引信等近场探测领域。本文提出了“脉冲激光三角法”这一测距技术方案,使用脉冲激光二极管作为激光源,利用PSD器件在激光脉冲激励下的脉冲堆积现象,实现了脉冲激光二极管与PSD激光三角法测距的结合。文章最终完成了脉冲激光三角法测距系统原理样机的设计与联调,测距精度优于10cm.  相似文献   

10.
液晶光学器件在激光聚变、光电对抗、激光雷达、激光通信等领域的应用面临着近红外高功率激光辐照失效的风险。在介绍液晶光学器件基本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按照液晶光学器件的组成,依次对构成液晶光学器件的导电膜、取向膜、液晶材料,以及整体液晶光学器件在近红外激光辐照下的损伤特性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在移动大气激光通信中,通常采用信号光和信标光来完成信号的捕获、跟踪、定位以及通信。畅通的通信链路以及稳定的接收信号对通信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如何计算信号、信标光的接收视场角的大小,是决定链路能否畅通,接收信号能否稳定的重要因素。对移动大气激光通信中接收视场角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根据大气激光通信传输方程和黑体辐射理论提出了一种计算移动大气激光通信中信号信标光发射接收视场大小的方法,为实现激光通信系统提供了参数的定量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光数据传输系统中LD驱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弟男 《光机电信息》2010,27(12):145-148
本文以MAXIM公司的MAX3735A芯片为核心详细介绍了激光数据传输系统中半导体激光器的驱动电路设计技术,给出了方案中的各种关键参数,并将实验结果和设计指标进行了对比。实验表明,本文介绍的设计方案是一种有效可行的驱动方案,能够在长期的运行中有效地保证激光器输出功率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介绍国内两种车载同步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一种是相控阵天线跟踪的UHF频段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另一种是采用激光陀螺跟踪的Ku频段宽带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它综合应用了航天遥测、激光陀螺、GPS定位和Ku频段数字卫星通信等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话音、传真、数据和图像宽带大容量动中不间断通信。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半导体激光的选择性激光烧结快速成型方法。由若干个单独驱动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形成线阵,经过光学准直器,在工作面上形成若干激光短线,并连成与线阵长度相等的激光线束。扫描方式采用导轨X-Y联动,不存在振镜扫描的“圆弧效应”,因而提高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空间激光通信中的光学系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给出了空间激光通信系统中光学系统的构成并分析了各个部分的功能,介绍了几种形式的光学天线及空间激光通信中的自适应光学技术。在光学天线的分析中,指出卡塞格伦天线用于空间激光通信所具有的优势,分析了卡塞格伦天线的性能以及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多用户检测和阵列天线技术是3G通信的关键技术,文中提出了一种在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中,将智能天线与多用户检测技术相结合的盲自适应空时多用户检测算法。该算法复杂度低,能够充分利用无线信道的空时结构特征,弥补了时域信号处理和空域信号处理二者的局限,进一步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用户容量、覆盖范围和传辕速率。  相似文献   

17.
非限幅QPSK类正弦调制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非限幅四相相移键控(QPSK)类正弦调制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大气激光通信系统中。介绍了大气激光通信信道模型,给出了非限幅QPSK类正弦调制的大气激光通信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对采用非限幅QPSK类正弦调制和采用直流偏置副载波强度调制的大气激光通信系统在无湍流和弱湍流信道下的功率利用率、误码率、中断概率和信道容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非限幅QPSK类正弦调制具有更好的抗噪声性能、更高的功率利用率、较低的中断概率及较高的信道容量,提高了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的性能,可满足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光学终端在激光星间通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了单个光学望远镜及光学望远镜阵用作激光星间通信中的光学终端时的系统性能,从电磁辐射入手,分析比较了单个光学望远镜及光学望远镜阵的增益及光学接收终端的方向图与相关参数的关系.仿真不仅论证了激光星间通信需要极精确的指向角度,而且得出结论:使用光学望远镜阵作为激光星间通信系统的光学终端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蓝绿激光对潜通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蓝绿激光进行对潜通信拥有比传统通信手段优越得多的潜在特性.激光对潜通信按激光器载体可分为星载激光通信系统和机载激光通信系统.星载系统可覆盖全球范围,比较适合对战略导弹核潜艇的通信,机载系统则对战术潜艇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0.
圆偏振调制激光通信系统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鹏  艾华 《中国激光》2012,39(9):916002-221
为了降低大气湍流和通信终端相对运动对通信系统性能造成的影响,对采用了圆偏振调制原理的通信系统进行了研究。激光的圆偏振特性在大气传输中变化很小,且圆偏振光具有旋转对称性,系统的性能不受两通信终端相对运动的影响,降低了技术的实现难度,具有很高的可靠性,特别适用于移动通信终端。介绍了两种圆偏振调制方式,推导了线偏振态与圆偏振态之间的转换过程,为圆偏振编码解码提供理论基础。针对这两种调制方式,提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案,并设计出了圆偏振调制激光通信系统,在该系统中可验证两种编码方式,且结构简单、实现方便,可作为星载通信终端。并进行了简单的圆偏振编码通信实验,实现了数据发射和接收,证明了圆偏振调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