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饮食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有效传播我国饮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菜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探讨了中国式菜名的文化内涵、英译原则和技巧,以期能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中韩两国的文化存在着许多共同点,文章简述了韩汉翻译的原则,重点分析了且详述了定语的基本类型和翻译方法,并举例进行说明,且简述了谓语的句式翻译和惯用句型,最后阐述了韩汉翻译中的必要步骤。  相似文献   

3.
语用学理论对于解决翻译中语言使用的各种问题有较大的应用价值。结合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标识牌和对外宣传英译的翻译实践,探讨了语境、关联理论和合作原则等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4.
中餐菜名的日语翻译,既要考虑菜名信息传达的完整性,同时也要参考日本料理的命名方式,以及日本人翻译中餐菜名时的习惯和常用方法,这样译名才更容易被异文化国家的人所接受,才能更加有利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5.
<正> 国人素以好吃自豪于世,这些年来更是达到疯狂的程度。追究吃风的盛行,不能不考虑两大因素,一是经济,二是文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为吃风推波助澜。这里又有三个原因:一是经济水平提高使生活水平水涨船高,而中困人又以吃为生活水平的第一指标,自然先吃起来再说。再说穷了这些年,也馋了这些年,不管温饱还是小康,吃总是第一  相似文献   

6.
作为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向中一种重要的文本理论,互文性强调文本的相互指涉、渗透、吸收和转化。从互文性理论审视中国古诗中文化意象的翻译,可以成为诗歌翻译实践及其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译者既要充分认识中国古典诗歌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特点,又要采取适当策略准确传递源语的互文指涉,同时激励读者产生积极联想,了解异域文化,形成有效的互文。  相似文献   

7.
从礼制、人格、情感3个方面,阐述了“佩玉”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并由这一“佩玉”现象,挖掘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又光辉灿烂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8.
自从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讨论热以来,经过本世纪头10年的发展,中国似乎又陷入了另一场文化大辩论中。学术界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前途提出了种种假设。从有名的"李约瑟难题"切入,比较了中西文化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解读探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通过剖析文化内涵对世界足球运动的影响,阐述了文化是中国足球发展的基石,并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文化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遵循历史、理论和实践的逻辑,表现为文化脉络、文化支撑和文化诉求的内在统一。中国式现代化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形成文化脉络,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中获得文化支撑,在实践中回应了加大文化研究力度、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顺应文化数字化趋势、实现文化共享新格局的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11.
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集中体现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在饮食文化的交流传递过程中,莱名则是其重要的外在反映。中式菜名既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又充满着浪漫的民俗情趣与地方风情,其命名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又有浪漫主义的写意笔调,这不仅让莱肴充满魅力而令人遐想,也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平台。因此,在对中式菜名进行翻译时,不仅要注意区分交际的对象和场合,而且要顾及到不同文化习俗与信息接受习惯之间的差异:不仅要考虑到如何表达中式菜名深邃的文化内涵,而且要充分关照交际对象的饮食文化价值观。这些都对翻译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2.
淮扬菜系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首,也是我国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虽然在国内享有盛誉,也是作为国宴招待国际政要的首选菜系,但其知名度在国际上远不如川菜、粤菜、湘菜。究其原因,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淮扬菜系宣传力度欠缺,目前连一套完整、精确的英文菜名也没有,所以译介淮扬菜系就成为迫在眉睫的要务。就译介淮扬菜系的翻译策略而言,除借鉴《美食译苑》中所提出的七条翻译原则外,还要采用适合淮、扬两地地方民俗及饮食文化特色的翻译策略,这样既能保留淮扬饮食文化的固有特色,还能让目的语接受者理解其含义,使其喜欢淮扬饮食文化,提高其国际知名度。  相似文献   

13.
国外的学者曾对中国饮食文化做过一些研究。这些学者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和欧洲。通过对国外学者主要研究成果的介绍,让这些用"他者的眼光"看待中国饮食文化的著作,给我们新视角、新思路、新方法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人所说的“和”,不仅仅是一种伦理思维,同时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物质之间和谐关系的各个方面。当人们从事饮食生活的时候,“和”的思想与观念,自然而然地贯穿与饮食的全过程,为此,中国饮食不但具备了完美的物质形态,而且构建出很高境界的精神形态。这个精神形态可以用一个“和”字来概括。  相似文献   

15.
罗孝建是海外华人中餐业者的杰出代表。他撰写了四十本以上的中国菜谱等烹饪文化著作,在欧美等国有着广泛的影响。罗孝建在传播中国烹饪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外饮食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传播中国烹饪文化的使者。  相似文献   

16.
当前的中国烹饪文化研究中,存在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古代传统和当代创新、吸收外来文化和保持民族特色、雅和俗、理论与实践、日益脆弱的自然生态和人们永不满足的饮食需求、全国和地方或汉族和少数民族、烹饪行业和食品工程、社会餐饮和家居饮食、诚信守法经营和合法利润等十大关系。正确认识这十大关系,对于我国今后的烹饪文化研究工作,具有引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烹饪与中国传统食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香、味、形是世界各国烹饪追求美食的共性所在.中国烹饪的特色与优势是中国传统食养学.加强对中国传统食养学的研究,对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烹饪的发展,提高国民的饮食生活质量,以及提升中国烹饪在国际上的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华民族饮食审美文化之中,“美”和“味”所呈现出的紧密的关联性,并非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由社会、历史、文化以及主体意识等多方面因素合力作用所形成的结果。因此,无论是从美学角度来研究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还是从饮食文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美学,对于美学抑或饮食文化,都是极其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烹饪饮誉世界。要弘扬中国食文化,必须进一步展示中国烹饪的个性、特色,让世界人民领略中国食文化的真谛;同时,中国烹饪要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手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