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空间结构是城市土地利用的抽象表达.土地利用和空间结构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在分析城市空间演化动力机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大城市形态特点和规划实践,总结出我国大城市空间优化的基本模式为圈层扩展和轴线延伸的耦合,多核心网络状空间结构是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和规划选择.这些理论总结为城市空间拓展及我国大城市的空间优化明确了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城市中心区土地的高度集约化利用,城市公共空间由于汇集了多种类型的交通需求而成为交通问题复杂、空间环境难以改善的城市区域。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和中央商务区作为大城市公共空间的典型代表,其空间特征确定了立体化交通方式整合的类型与方法。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多样性、有序性、和谐性的分析,提出了公共交通整合与步行系统整合是实现公共空间立体化的两个重要内容。公共空间立体化交通方式的整合,不仅能够实现人与机动车的分流,改善人流密集型公共空间的交通秩序,还可以保证城市公共空间的各项功能稳定、集约、高效运转,提升城市公众生活的品质,增强城市空间的链接,创建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3.
奥斯汀不同于美国其他大城市的繁忙拥堵,现代化大城市的活力与乡间小镇般的悠闲相互映衬,使得奥斯汀独具"大城小镇"的休闲城市魅力。从城市整体空间格局和中心区设计2个方面综合分析奥斯汀的城市空间特色,以探讨其对我国中等城市营造优质空间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以2004年我国51个大城市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大城市空间增长机制的基本特征:在城市人口数量扩张、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道路交通条件改善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大城市建成区空间建设呈现出了一种加速增长的严峻局面,对此,目前尚未形成切实有效的约束机制.论文从国家城市化政策、区域产业发展政策、城市空间规划体系、道路交通建设和城市融资体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多中心城市的概念内涵与空间特征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中心"是当前国内外大城市发展的一般特征和趋势。本研究通过对大量国内外多中心城市相关研究的分析,首先梳理了多中心城市研究的历史脉络,从理论推导和空间特征两个方面,总结提出了多中心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其次,分别从空间形态特征、规模等级特征、功能体系特征、"互动流"特征、区域协同特征和空间演化的阶段性特征方面,详细解析了多中心城市在各表现维度上的特征;最后,提出了对于我国大城市空间发展的启示与借鉴,并针对当前大城市空间结构引导实践中的困惑,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本研究旨在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大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引导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6.
时代变化和社会进步正在重塑人们的工作空间和生活方式。为了增强城市竞争力,世界各大城市通过塑造富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来吸引人才。城市中央商务区(CBD)是城市中最多元和最具活力的区域。具有远见的城市规划部门、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共同努力,通过建筑与环境的一体化设计、衔接城市慢行系统和创造社区化的生活场景,分享CBD资源、带动全时段消费、激发地区隐性的经济价值和潜在创造力。新加坡CBD丹戎巴葛中心(Tanjong Pagar Centre)很好地诠释了这种理念。  相似文献   

7.
<正> 为了解决大城市交通紧张、土地日益匮乏的矛盾,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为城市建设服务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城市如长春、上海、吉  相似文献   

8.
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运用GIS技术对大城市老年人的空间分布模式展开研究,提炼了老年人的社会空间类型,分析了大城市老年人的空间发展趋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大城市老年人的郊区化趋势加快,老年人社会空间分异加剧.大城市老年人的空间分布具有共性特征,呈现为老年人从城市中心向外扩散,逐渐递减至边缘区,以此为节点向远郊区增长扩散并在局部区域形成增长极.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当下大城市房价高企、调控艰难的大背景以及和住房发展密切相关的大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从重庆市的"组团式"和"低房价"的客观现象入手,通过城市建设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历史惯性分析,解析重庆市"多中心"特征下的出行"低时耗"现象的成因;以实证方法深入分析城市空间组织与房价空间分布的内在规律,对城市发展的"空间红利"与"低房价"的关联性及其作用机制做出解释。最后,基于重庆研究的发现,延伸讨论我国大城市城市空间拓展与保障住房建设的有关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0.
大城市空间扩展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当前我国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空间的大规模扩展为背景,在简要分析城市空间扩展模式与现状的基础上,以拓展城市新的空间、优化城市结构、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为切入点,探讨适合我国大城市空间扩展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城市规划学刊》01/2021论大城市空间结构的绩效与发展模式选择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变革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推进城市空间结构和绩效问题研究。旨在阐明城市空间结构与绩效的关系,解释"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内在组织逻辑和空间绩效机理,并将其运用于大城市空间发展的模式选择。为实现这些目标,以我国大城市"职——住——流"组织作为空间绩效研究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正1、引言近年来,作为城市对外开放窗口的中央商务区(CBD)的规划建设越来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各大城市在编制相关城市规划中都把建设CBD作为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点。本文从分析杭州CBD的发展和现状入手,针对奥体博览城在大杭州CBD发展战略中的定位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策略。2、杭州CBD的发展与现状2.1 CBD概念。CBD是中央商务区的英文缩写,在狭义上特指国际性或者区域性经济中心商务办公区域,广义上泛指城市中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和利用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大城市实现科学、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为了促进地下空间的高效利用和保护,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也在逐步开展.围绕城市新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的趋势与原则、内容与重点、实施与管理等问题展开讨论,为我国大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的规划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以西北大城市乌鲁木齐市的自然环境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状况为例,借鉴发达国家及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经验,对西北大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分析,探索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营之路.  相似文献   

15.
大城市空间发展交通规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边经卫 《规划师》2005,21(8):5-9
当前,我国大城市空间发展面临着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土地资源紧缺、城市机动化水平低、城市开发强度高等困境。应确定合理的大城市主导交通方式,从“区域”入手整合城市群发展与交通体化的关系,从“结构”入手形成城市空间与交通发展的互动,从“控制”入手实行用地分区与交通需求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各级城市的规模迅速增长,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以及大城市边缘地区空间结构的变化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城市文化空间是城市活力的集中体现,研究城市文化空间的塑造手段对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等国际城市的文化空间现状,并基于城市整体发展、文化功能分区、文化基础服务三个层次,从战略引导、功能塑造与集聚、设施均等化和氛围营造等角度,提取国际城市文化空间塑造的经验。在我国大城市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提出规划层面健全文化规划体系、理念层面提升文化供给、空间层面集聚与均等并重、公众参与层面落实城市与公众互动等适用于我国大城市文化空间塑造的策略与手段,以期打造城市特色文化空间,提升城市与社会活力,引领城市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姜芸 《四川建筑》2006,26(5):7-9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日益增加,而城市边缘区因具有地段的特殊性,成为了我国大城市发展、扩散、蔓延的主要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边缘区居住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布局分散、土地资源浪费、交通不便、甚至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通过积极推进城市的发展,预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形态,主动促进城市居住要素有序地扩展布局,以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尽可能的统一,从而推动和加速大城市居住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城市绿化控制带的结构与生态功能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绿化控制带是指在城市周围建设的绿色植被带。从国际上特大城市建设绿化控制带的效果来看,城市绿化控制带对控制城市格局,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具有显著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将迅速扩大。城市向周边扩展失去有效的控制、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低已成为我国大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借鉴国际上大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绿化控制带的经验,加强我国大城市绿化控制带的建设,是我国大城市有效控制城市无序扩大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进程的推动直接导致经济活动日益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集中,带来了大城市规模的迅速膨胀,城市空间不断蔓延,引起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高、交通拥挤、住房短缺、就业困难、工业污染严重等.于是,在大城市周围大力发展和兴建"郊区城市"、"边缘城市"、"新城"就成了缓解大城市压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