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妍 《建筑学报》2020,(6):28-33
通过深入匠作传统的内在体系,揭示闽浙编木拱桥营造技艺的技术知识构成模型,阐述该技艺在闽浙匠作土壤中的传承与传播模式,并解释其在闽浙山区传统社会中稳定传承同时有限扩散的技术背景。  相似文献   

2.
滇西北传统建筑匠作体系略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剑川地区为代表的滇西北传统建筑匠作体系,是云南较为成熟的匠作体系之一。由于历史、地域及人口分布等原因,使白族成为了滇西北剑川匠系中匠群的构成主体。论文全面解析了滇西北剑川匠系的历史成因、传统师承,列举了历代著名匠师及其建筑作品,同时厘清了当代滇西北剑川匠系的传承发展模式。这一传承上千年的古老匠作体系是汉族及白族传统建筑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其营造技艺作为活体技术仍在城市及乡村的建筑营造活动中使用传播,至今维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国传统建筑匠作体系中难能可贵的鲜活案例,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凉桥是鄂西南土家族对廊桥的一种地方称谓,是当地城乡常见的一类风景园林建筑,采用穿斗式结构并沿袭传统匠作手法。本文结合现场记录和匠师访谈,着重从匠语和匠技两个角度记录了一座凉桥的匠作流程和关键技术,包括构件加工方法及安装过程,如开篙与画墨、讨退与挖退、榫卯类型等。只有深入“第一现场”,方能探明传统匠作技术,体会匠师营造智慧,使土家族传统营造技艺得以记录和留存。  相似文献   

4.
传统建筑彩绘之发展在台湾已有历史,日据至战后时期,各区域均有彩绘能手,客籍匠司风格源于潮州,具有独立的师徒传承系统,其匠派具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该文讨论客籍彩绘匠派进入台湾源流、师承过程,结合客籍彩绘匠派的建筑彩绘,论析其美学特征,对于分析其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之审美文化内涵,揭示其审美价值,并验证文化地域性格理论,以期为传统建筑彩绘归纳出特殊彩绘匠派提高参考。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3)
<正>"中央美术学院及太庙艺术馆,响应文明之声,盘点中华匠作。既现稀世古器之美,亦汇当世艺术家妙用匠造传统之作。古今辉映,济济一堂。见证推陈出新,传统不断;文脉悠长,国运其昌。"伴随着参展艺术家王鹏悠然的古琴声,气势恢宏的紫禁城太庙再度回荡"文明的回响",大批精美绝伦的古代工艺品和别具匠心的当代艺术新作交融并置,展现出"中华匠作"的精神气象。"文明的回响·第二部:中华匠作"于2017年1月22日在太  相似文献   

6.
焦洋 《建筑师》2022,(4):59-69
作为近代曾身任将作且较早具有建筑学视野的代表性人物,朱启钤为何要发起辑录古代工艺之事杰出人物的 言行事迹?这其中的用意,依据他本人在《哲匠录》“叙例”中的话,一为“表彰前贤”,一为“策励后生”。就前者而言, 以哲匠为名,可通过对该词固有寓意的发覆,最大限度地囊括古代工艺之事中的各类人物,并尽力罗致有关其禀赋才 智的记载;而就后者来说,所谓“策励后生”则是意图经由上述努力,使本土新兴之建筑学者认识并传承古代智慧,以 达至“沟通儒匠,浚发智巧”或“汇通文化史”的目标。由此,该著作的主旨或可以被诠释为包含有“何为哲匠”与“哲匠 何为”两个要义:前者为朱启钤遴选人物时的标尺,体现出他对于土木营造乃至工艺之事参与者所涵盖之类型以及所 发挥之作用的体察;而后者则反映出他在建筑学引入中国的背景下对于土木传统之命运的忧患意识,寄托了他透过哲 匠视角使不同层面之传统智慧得以呈现,并将其融会贯通的期望。将经由对《哲匠录》上述两个要义的讨论,使朱启 钤等近代学者在20 世纪初所着力复兴的哲匠话语及其所承载的学术理想在当代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7.
口诀是民间传统工匠口传手授营造经验的常见方式,是研究传统建筑营造思维的重要途径。文章从闽南溪底传统匠帮记诵的“五针”口诀解读入手,通过现场记录溪底传统大木作的施工过程,结合匠师口述并比对图纸、篙尺研究传统匠帮大木构架榫卯构造。系统梳理口诀中涉及的构件出榫做法,总结其中蕴含的交榫退让原则,进一步探讨营造过程中的构件合并及榫头调整方式,提出匠师口诀是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8.
口诀是民间传统工匠口传手授营造经验的常见方式,是研究传统建筑营造思维的重要途径。文章从闽南溪底传统匠帮记诵的“五针”口诀解读入手,通过现场记录溪底传统大木作的施工过程,结合匠师口述并比对图纸、篙尺研究传统匠帮大木构架榫卯构造。系统梳理口诀中涉及的构件出榫做法,总结其中蕴含的交榫退让原则,进一步探讨营造过程中的构件合并及榫头调整方式,提出匠师口诀是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9.
云南汉式合院民居受到明清时期汉文化及其建筑技艺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民居木构架的形式和建构技艺上,呈现出明显的地方差异。滇南的通海匠系和滇西的剑川匠系是云南两大木构技艺匠作的主流体系。云南各地的汉式合院民居也基本遵循这两大匠作体系的营造规律不断演化。重点分析了云南汉式合院民居的木构形式、屋顶构造等,探寻两大匠作体系的构架形式、构造方式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特点,以及建筑文化对构架形式的不同影响,进而获得对这两大匠作体系的建构工艺与应用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构件之间通常采用榫卯连接,通过榫头与卯口的严密卯合,将各个构件组合成一个整体构架,具有极强的抗拉抗剪力,同时体现出“墙倒屋不塌”的优越抗震性能。滇南的通海匠系和滇西的剑川匠系,是云南的两大匠作体系,地理、人文环境等都有所差异。通过对两地汉式合院民居榫卯的形式类别、加工方式及作用位置的对比梳理,总结出两地榫卯在口风和制作方法上的差异、各类榫卯的受力特点以及榫卯加工工具的独特运用。同时发掘两地匠作体系的异同特征,探讨传统建筑不同营造技艺的民间智慧,具有及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石材》2012,(1):27-27
山东省莱州市石材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石都”,自古就有石材加工传统,经过传承与发展,涌现出大批石材加工的能工巧匠,并形成特色劳务品牌莱州石匠。目前莱州市共有石材加工企业2508家,从业人员6.65万人,年产值约650个亿,并培养技能人才4.5万人,为全国各地输出石材技能人才2500多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中梭柱相关之已有论述的研究及在潮汕地区所进行的传统建筑匠艺考察,明确了梭柱为上下收杀的形式,潮汕等南方地区保留的梭柱形式为古制遗存,并以实例数据和匠师访谈两种途径,探讨分析了潮汕传统建筑梭柱的设计匠法.  相似文献   

13.
高洁 《古建园林技术》2020,(151):52-56转67
众多传统民居面临着去留抉择,工匠断代,匠场衰落,师承体系瓦解,导致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无法传承。探索传统民居的“源”与“流”,归纳构架特征和营造技艺,发掘传统民居大木构架的匠作谱系与流变关系,是继承古建筑营造智慧的关键。云南汉式合院民居与江南传统建筑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明清时期大量江南移民进入云南,形成“汉来夷走”的态势,文化输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营造技术,云南汉式合院民居继承了江南建筑优越的结构适应性,并与本土构造技艺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匠作体系,传承至今。通过对云南和江南合院民居的构架形式、构件特征和营造技艺的归纳,探索其中的系统性、关联性,促进对非物质营建经验及乡土建筑演化规律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卢圆华 《华中建筑》1998,16(2):117-119
从现存的明、清两季民居建筑实体,我们可以发现越是传统的末代,其构造形状的工艺化程度越是明显。这一建筑现象背后的住居文化因素,隐含有特殊的营造理念与生产机制。该建筑物的构形朝向式艺化发展并衍化特定的住屋文化符号,是与“主、匠兴造”的作者观的勃发有着因果关系,该文研究了在民居建筑营造的本体论的兴造的主体性基础上,尝试分析与匠家等身的匠作-技艺、工艺、技术、艺术等价值意识,如何进一步形成社会变迁中匠家的  相似文献   

15.
刘梦雨 《古建园林技术》2023,(6):119-121+55
作为研究清代营造业的一手资料,匠作则例很早就受到建筑史学者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对“匠作则例”这一概念的定义却长期模糊不清,其内涵和外延在研究者的认知与讨论中不乏争议。目前,学界普遍采用王世襄先生提出的匠作则例定义,然而,这一定义却与史学界公认的“则例”概念存在矛盾,同时,由于缺失年代范围的必要界定,在外延上也存在疑问。在从文献学层面厘清了“则例”“匠作则例”与“营造则例”三个不同概念的源流与区别之后,不难发现,“匠作则例”实际上是清代独有的一类特殊文献,它是清代记载营造业与手工业的技术做法、用工用料以及物料价值的规范性文本,其性质既有官修,也有私辑,形式既有抄本,也有刊本。在文献学意义上,匠作则例应当被视为一个专门概念,它与清代则例有交集,但并不一定属于则例。而“营造则例”这一概念定义相对模糊,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于记载建筑营造类内容的则例,称之为“营造相关匠作则例”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6.
在清代的各种则例中,匠作则例是有关修建、营造并涉及清代社会许多方面的重要文献。然而这些文献自中国营造学社诸学者的发掘、整理后,相当一段时间却被忽略和少见重视,本文欲借对则例总体情况的概述和浅析,以期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全面而深入地开展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匠  相似文献   

17.
哈萨克毡房是新疆民居的典型代表,其传统建造过程中蕴含着宝贵的民间营造智慧和地方建造技术经验。研究使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在传统哈萨克毡房结构组成的基础上,对结构构件放样、构件的成型与上色、毡房的搭建展开了深入研究,原汁原味地反映了哈萨克毡房的匠作传统与关键营造技术。该文为哈萨克毡房的建造提供理论技术指导,对哈萨克族民居建筑设计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梦雨 《古建园林技术》2023,(169):119-121转55
作为研究清代营造业的一手资料,匠作则例很早就受到建筑史学者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对“匠作则例”这一概念的定义却长期模糊不清,其内涵和外延在研究者的认知与讨论中不乏争议。目前,学界普遍采用王世襄先生提出的匠作则例定义,然而,这一定义却与史学界公认的“则例”概念存在矛盾,同时,由于缺失年代范围的必要界定,在外延上也存在疑问。在从文献学层面厘清了“则例”“匠作则例”与“营造则例”三个不同概念的源流与区别之后,不难发现,“匠作则例”实际上是清代独有的一类特殊文献,它是清代记载营造业与手工业的技术做法、用工用料以及物料价值的规范性文本,其性质既有官修,也有私辑,形式既有抄本,也有刊本。在文献学意义上,匠作则例应当被视为一个专门概念,它与清代则例有交集,但并不一定属于则例。而“营造则例”这一概念定义相对模糊,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于记载建筑营造类内容的则例,称之为“营造相关匠作则例”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9.
正2017年12月2~3日,由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东阳市人民政府、中国美术家协会建筑艺术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文心匠意——民居营造技艺走进现代生活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东阳市中央美术学院驻东阳传统工艺工作站举行。本次会议是在文化与旅游部非遗司指导下进行的,旨在展示各地民居营造非遗传承人的传统营造技艺,推动传承人与建筑师的接触与对话,带动建筑设计界对传统建筑意匠与营造技艺的关注,促进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运用,共同深化在中国传统民居营造领域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20.
在借鉴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以跨学科分析的方式,从较为宏观的视角建构了"匠场"这一全新概念,并藉此揭示了中国传统建筑营造匠场的运作机制以及建筑营造技艺的传习机制。这为探究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继承与发展及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提供了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