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别采用三个气象站和一个气象站的全年气象数据,用CALPUFF模式预测某沿海电厂固定源PM_(2.5)的环境影响,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两种方案下PM_(2.5)日均值和年均浓度值计算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当气象站位于评价范围外且距离拟建项目较远,其气象数据对区域气象场以及PM_(2.5)预测浓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可只采用评价范围内的地面气象站气象数据进行PM_(2.5)预测。  相似文献   

2.
基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主要污染物有SO2、NO2、CO、O3以及悬浮颗粒物PM2.5、PM10。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对西安市PM2.5浓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估,深入分析各变量与PM2.5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及影响程度的大小,筛选出导致PM2.5浓度变动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3.
为比较不同类型管道输运PM2.5和PM10的特点,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以某矿选矿厂输运管道为模型,基于气固两相流理论,应用Fluent模拟了不同风速下圆管和方管内冲蚀速率大小。结果表明,PM2.5和PM10对管壁最大冲蚀速率值出现位置为圆管较分散,方管较为集中且在管道进口端;圆管管壁最大冲蚀速率及平均冲蚀速率都比方管小,方管管壁最大冲蚀速率值是圆管管壁的3~6.5倍,因此选取管型时应考虑选取圆管作为输运部件;PM2.5和PM10可分别选用风速18、12m/s圆形管道输运较佳,其最大冲蚀速率值分别为1.8×10~(-12)、1.21×10~(-12) kg/(m~2·s);管壁最大冲蚀速率变化趋势,PM2.5比PM10更加具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蒸汽相变凝结对PM2.5粒径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凡凤仙  张明俊 《煤炭学报》2013,38(4):694-699
基于多分散颗粒凝结增长理论,进行不同操作条件(停留时间、饱和度、温度)和PM2.5 特性(粒度、分散度)下相变凝结过程中颗粒粒径分布的研究,分析各参数对颗粒相变凝结增长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颗粒在过饱和蒸汽环境中停留时间的延长,颗粒粒径范围迅速变窄,颗粒由初始条件下多分散分布的微粒转变为单分散分布的粒径较大的含尘液滴;饱和度越大,相变凝结的推动力就越大,颗粒增长更为迅速;相同饱和度下,较高的温度能够促使PM2.5 成长为粒径更大的含尘液滴。研究发现,由于相变凝结后颗粒粒径趋于一致,初始PM2.5 粒径分布(粒度、分散度)对颗粒增长效果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5.
以新疆准东露天煤矿开采区周边37个测尘点的PM10和PM2.5实测质量浓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统计学和GIS方法分析了研究区5月、7月、9月和12月的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特征、空间分布及其与气象因素(风速、温度和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4个月份的PM10和PM2.5平均质量浓度均未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日均浓度限值,PM10和PM2.5浓度大小顺序为12月>7月>5月>9月。同一月份PM10和PM2.5浓度空间分布格局几乎相同,高浓度区域基本分布在产业区周边。湿度与PM10,PM2.5质量浓度呈较高正相关,温度与PM10呈负相关,与PM2.5在5月、9月和12月呈负相关,在7月呈正相关;风速与PM10,PM2.5在9月和12月呈负相关关系,在5月和7月呈正相关关系。总之,准东煤炭生产对开采区周边空气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湿度是影响粉尘质量浓度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7.
为掌握煤矿工作面PM2.5粉尘的浓度分布规律,利用粉尘浓度测量仪在山西晋城某煤矿91324综采工作面采煤期间对进风巷、辅助回风巷、主回风巷3条巷道和工作面的全尘、PM10粉尘及PM2.5粉尘浓度进行测试,分析PM2.5粉尘及PM10粉尘占全尘的比例。结果表明:工作面全尘浓度在采煤机下风侧5 m处达到最高,PM10粉尘、PM2.5粉尘在工作面比例波动较大;在辅助回风巷中全尘、PM10粉尘和PM2.5粉尘浓度逐渐增加,至330 m处达到极大值,随后缓慢下降,在主回风巷中由于采取了降尘措施,这3种粉尘在较低浓度范围内呈波动变化;在主回风巷中,PM2.5粉尘的质量浓度最大值为56.087 mg/m 3 ,在辅助回风巷内最大值为180.390 mg/m 3 ,超过了地面环境标准的限值。  相似文献   

8.
赵建会  段杰  杨楠  王豆 《采矿技术》2018,18(2):39-41,45
为探究煤矿综采作业面产尘中PM2.5的浓度分布规律,选择陕西省铜川市崔家沟煤矿三盘区2301工作面为实验研究对象,分别在综采面不割煤和割煤工作两种工况下,多个测样点实验测定PM2.5的浓度并分析其分布规律,并利用FLUENT软件对采煤工作面建立物理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实验和模拟结果研究分析表明,工作面不割煤时,PM2.5的浓度含量较低,其主要来源是矿井巷道在风流作用下的煤壁产尘;割煤作业时,PM2.5浓度越靠近综采工作面含量越高,并且沿程浓度在综采面的中央位置出现浓度最大值。  相似文献   

9.
文中以2018年济南市8个国控点PM2. 5浓度实时监测数据和Landsat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探究济南市PM2. 5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土地利用现状的关系。结果表明:2018年济南市PM2. 5季度浓度夏季最低,冬季最高,西部的PM2. 5浓度明显高于东部,除建设用地之外的地类均与年均PM2. 5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郭红光  王飞  王凯 《煤矿安全》2015,46(4):174-177
粒径小于2.5μm的粉尘颗粒(即PM2.5)是造成粉尘危害的主要元凶,与大气PM2.5相比,煤矿井下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大。为了更好地治理煤矿井下粉尘,有效减少尘肺病、矽肺病的发生,营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工作环境,急需在煤矿井下增设更加严格的粉尘防治标准。通过分析煤矿井下微细粉尘的分布及近年尘肺病新发病例数的增长情况,系统论述了将粉尘治理的PM2.5标准引入煤矿井下的必要性,理论和技术上的可行性。探讨了煤矿常用粉尘治理方法对于PM2.5防治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段振亚  刘永阵  周驰  焦煜  张俊梅 《煤炭学报》2016,41(Z2):576-582
科学评价防风网的减排效果,特别是其针对PM_(2.5)的减排率,对指导防风网优化设计和防风网工程的验收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计算防风网对露天煤堆PM_(2.5)的减排效果新方法。采用Fluent软件计算出煤堆前的最大风速值,并代入美国国家环保局(US EPA)推荐的露天堆场扬尘排量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设置防风网前后露天煤堆PM_(2.5)的月排放量。结果表明,开孔率为40%的平面型防风网对露天煤堆的PM_(2.5)减排率可达99.33%。为了验证该计算方法的有效性,采用其他减排效果计算方法对此煤堆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以针叶植物纤维和矿物纤维为原料,采用液态沉积工艺,制备了复合多孔过滤片材料。研究了合成工艺条件对矿物复合吸附过滤材料物化性能及对真实大气中PM2.5过滤性能的影响。当纤维质量比为4∶1、单位面积质量100 g/m2、厚度为400μm、紧度为0.27 g/cm3、透气量为220 L/(m2·s )时,样品可将大气中PM2.5含量由269μg/m3(六级重度污染),一次吸附过滤后降至26.6μg/m3(一级优),去除率为90.1%。  相似文献   

1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肖华山 《金属矿山》2003,(12):46-49
为提高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认识,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与评价程序作了详细介绍。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分别得出区域发展环境评价应以区域环境的累积效应、区域环境承载力、区域环境容量、提出区域开发方案、开发顺序、环保措施等为主要内容,并得出区域环境影响的指标体系应包括自然环境指标、生态环境指标、资源利用指标、能源利用指标和社会经济指标5大体系。  相似文献   

14.
应用数值法预测西北某铜冶炼厂废水泄漏对地下水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项目运行不会对冶炼厂区周围及下游地下水环境产生较大影响。评价结果可为类似冶炼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A calculated model of rock lump splitting off under impact of a wedge-like instrument is proposed, taking into account repetition factor and axis direction of impacts. It is substantiated that at a constant energy of single impact, the split offlayer width is possible to enlarge by delivering series of impacts.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Fiziko-Tekhnicheskie Problemy Razrabotki Poleznykh Iskopaemykh, No. 5, pp. 34–39, September–October, 2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