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钢铁厂尘泥资源化管理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钢铁厂尘泥处理方法难以实现尘泥资源的有效回收利用.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尘泥是一种资源,必须按照管理资源的模式来处理和利用尘泥.本文提出了应从设计、生产组织及管理等方面对尘泥进行资源化管理,并针对钢铁厂的几种主要尘泥如精轧铁鳞、轧钢铁鳞、转炉尘等提出回收利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含铁尘泥高效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娄绍军 《包钢科技》2009,35(1):75-76
含铁尘泥是钢铁冶炼中产生的可循环利用铁素资源,文章通过对含铁尘泥元素的分析,参考国内外含铁尘泥利用的方法,并结合包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含铁尘泥高效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含锌尘泥对于钢铁生产的危害。列举了国内外常见的几类含锌尘泥利用方法。分析了转底炉、竖炉、铁水罐法3种含锌尘泥利用技术的优缺点。介绍了鞍钢含锌尘泥利用技术,实现了冶金尘泥100%综合利用。提出了投资少、占地面积小、能耗低、流程短的"铁水罐法"冶金尘泥处理工艺,解决了尘泥堆存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现行处理工艺成本高、投资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钢铁企业含铁尘泥产生量大、种类繁多、性质差异大,大量尘泥并未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造成资源浪费,污染环境。在企业内部设置含铁尘泥处置中心,集中处理各类不同性质的含铁尘泥,采取有针对性的尘泥处理工艺,最终达到全部资源化利用,形成全厂含铁尘泥系统解决方案,实现良好的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含铁尘泥回收及利用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含铁尘泥的来源、性质和分类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含铁尘泥处置、回收及利用技术现状,指出了含铁尘泥回收与利用的发展方向,可为钢铁工业含铁尘泥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攀钢含铁尘泥的利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勤 《四川冶金》2003,25(4):29-31
简述了攀钢含铁尘泥的基本特性,攀钢含铁尘泥利用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目前国内外钢铁企业含铁尘泥综合利用技术的动态、经验,并结合攀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攀钢含铁尘泥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简述了冶金尘泥循环利用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冶金尘泥的利用现状及处理技术,并着重分析了各循环利用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希望为冶金尘泥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含铁尘泥的回收与综合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含铁尘泥是钢铁生产过程中从不同工艺流程的除尘系统中排出的含铁粉尘。这些尘泥回收后不加以利用,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也是对含铁资源的巨大浪费。通过对国内外尘泥利用技术的调查了解,介绍几种含铁尘泥处理利用的方法并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含铁尘泥中的碳作为还原剂,配制成具有自还原特性的尘泥团块,利用钢厂现有生产工艺和设备使其中的铁氧化物及锌氧化物实现自还原回收而不影响钢铁冶炼生产。开发了利用转炉热环境、兑铁后铁水罐的余热和高炉铁水的物理热处理含铁尘泥工艺技术及其配套的含铁尘泥团块制造技术,实现了高炉后短流程循环处理含锌尘泥或高铁低杂质尘泥及烧结-高炉系统处理低锌低品质含铁尘泥多种途径的综合处理技术。在不引起高炉锌富集的前提下,实现了含铁尘泥的高效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0.
刘平  曹克 《世界钢铁》2013,13(4):20-26
钢铁厂的含铁尘泥由于含有对高炉冶炼有害的锌,难以在钢厂内得到全部回收利用,因此给企业带来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随着高炉的大型化、入炉矿品位的降低、含锌废钢的使用增多、生态文明的法制化,含锌尘泥的处理及合理利用是急迫的问题。从锌平衡的总体情况看,高炉的锌问题不可避免,仅靠控制锌源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必须对含锌尘泥进行处理后再返回主生产工序,既要回收尘泥中的铁元素,又要高效回收尘泥中的锌元素,实现钢铁厂含锌含铁尘泥资源的100%利用。通过对转底炉和OxyCup竖炉工艺处理含锌尘泥的原理、实践、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析,提出转底炉技术在资源化利用钢铁工业含锌尘泥及环境保护方面潜力巨大。结合转底炉和回转窑本身的特点以及直接还原产品回用方向,提出了转底炉—回转窑的联合工艺处理宝钢的含锌尘泥的方法,为钢铁企业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含锌尘泥的资源利用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张琦  刘帅  徐化岩  孟志权  王刚  许石 《钢铁》2019,54(10):125-133
 能源管控系统是国家工信部推出的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之一,也是企业实现能源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措施。综述了钢铁企业能源管控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针对能源管控系统核心功能展开进一步分析,从基础能源管理到能效分析与评价、能源供需预测与优化分配、多能源介质耦合优化调度及辅助决策,以及碳排放分析等核心功能,旨在推进中国钢铁工业能源管控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促进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更好地发挥能源精细化管理作用,为企业节能减排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表面铜粉剥离,导致铜杆线表面损伤,其对铜杆线拉伸过程具有较大影响。通过扫描电镜分析,剥离铜粉厚度可达25μm,经物相分析确定其主要成分为铜及铜的氧化物。通过对剥离物和杆线表面缺陷进行形貌分析,以铜杆线的生产、加工各环节作为研究对象,并确认了铜杆轧制工艺、无酸清洗工艺、线表擦伤、拉伸角度及拉丝模具等5方面影响因素,制定了相应的对策措施。研究表明,铜杆氧化物剥落和机械损伤是铜粉剥离的主要原因,在铜杆线生产、加工环节,防止氧化物带入铜基体和避免铜线表面损伤能有效减少铜杆线铜粉剥离。  相似文献   

13.
基于自主研发的煤岩热流固耦合试验系统,在考虑实际开采方式的条件下,进行轴压升高和围压降低的加卸载试验,分析研究不同加卸载速率下原煤的力学特性和渗透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加卸载过程中,轴向应力的加载速率越大,峰值应力附近的曲线平台越长,峰值应力、轴向应变和环向应变也越大,体应变则越小.不同加卸载速率比下含瓦斯煤变形模量均先迅速减小后缓慢减小,到破坏时再迅速降低,而后逐渐保持稳定趋势;在相同轴向应变时,加卸载速率比越小,煤样的变形模量越大.加卸载过程中,煤样的偏应力、渗透率与应变的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压密与弹性阶段、屈服破坏阶段和破坏后阶段.加卸载速率比越小,煤样达到峰值应力时,含瓦斯煤的渗透率和体积变形越大.   相似文献   

14.
检化验系统对钢铁企业的进厂原料检验、中间产品检测、出厂产品质量判定等有着重要意义。对钢铁企业检化验系统的设置原则、组成和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集中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是现代化钢铁企业检化验系统的特点。重点论述了原料取制样系统、原料分析中心、冶炼分析中心和轧钢检测中心的建设设计理念。随着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全自动智能检测系统、信息流过程自动化及实验室管理自动化已成为当今钢铁企业检化验系统设计不可避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针对螺杆压缩机在运行中出现的支撑轴承及推力轴承磨损,阴阳转子气、油封磨损变形,气缸内壁防腐层脱落及磨损;阴阳转子啮合面防腐层脱落及磨损;阴阳转子气、油封轴颈磨损;阴阳转子同步齿轮轴颈磨损;气缸端面内壁磨损;阴阳转子气封密封垫部分损坏等缺陷作了详细的分析,并以现场应用为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并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王新东 《钢铁》2022,57(11):1-10
 绿色化、智能化已成为钢铁行业未来发展的共识,是中国钢铁行业引领世界钢铁行业的重要方向。针对“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的新一代流程钢厂建设面临的全流程数字孪生、绿色技术集成、工程管理创新等诸多问题,河钢集团积极探索钢铁工程的绿色化、数字化转型路径,在工程实践中建立了全流程多要素“融合协同”的绿色工程管理方法。形成了钢铁工程数字虚拟工厂与现实工厂的协同、绿色技术与工程设计的协同、过程管控与全要素资源动态的协同、工程数字与模块建造的协同等“四个协同”的具体方法支撑。据此方法建成的唐钢新区,从设计、建设到交付的全过程遵循冶金流程工程学理论,按照“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的建设目标,以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最优网络结构为方向,运用最新的钢厂动态精准设计、集成理论和流程界面技术,通过工序功能集解析优化、工序间关系集协调优化和流程工序集重构优化,构建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实现了唐钢新区产线连续紧凑、动态有序和产品质量窄窗口稳定运行。唐钢新区是在同时期、同类型钢铁工程中吨钢投资最低、建设工期最短、环保水平最高的新一代流程钢厂。全流程多要素“融合协同”的绿色工程管理方法的建立为钢铁工程的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李晓光 《铜业工程》2022,(6):104-107
介绍了贵溪冶炼厂极板转运设备阳极板载运车提升卸载装置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并从提升卸载装置缺乏自由度、限位支架损坏摆动撞击、提升装置倾斜重力、硬性碰撞冲击四个方面分析了提升卸载装置产生变形的原因,最终确定是由于提升装置倾斜重力、硬性碰撞冲击导致提升卸载装置产生变形。通过分析,采用加强立板的方式进行改进优化,经计算验证,改进方式是可行的,可以解决阳极板载运车提升卸载装置变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次级发射相关研究及应用的发展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次级发射的理论研究。次级发射理论在于研究影响次级发射的相关因素及对离子轰击下的次级发射现象的研究,以及对氧在金属表面的覆盖率与二次电子发射性能的关系的研究。介绍了几种成熟的有效次级发射体的性能研究、实际应用和与这些发射体相关的理论探讨。本文根据新型稀土钼热阴极材料发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稀土钼次级发射材料研究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9.
摘要: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弯曲共振试验机和万能材料试验机等分析了复合添加质量分数0.8%Ni元素和0.1%Nb元素的Fe-Cr-Mo合金组织和析出相的大小、形态,研究了Ni和Nb元素的添加对Fe-Cr-Mo合金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和Nb元素的加入不但使合金晶粒显著细化,而且有效抑制了富Cr析出物的析出,使析出物明显细化且分布弥散。晶粒和析出物的细化同时提高了合金的强度和塑韧性,尤其是显著地提高了材料的塑性。1000和1100℃退火后,Ni和Nb元素的加入将提高减振合金的矫顽力,降低磁致伸缩系数,使减振合金的阻尼性能降低。900℃退火后,Ni和Nb元素的添加虽然提高了合金的矫顽力,但由于Mo元素的回溶使磁致伸缩系数增大,阻尼性能获得提高。  相似文献   

20.
矿山编录是矿山生产中重要的地质技术工作之一,编录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编录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后期地质工作研究的精度。面对井下工作环境差、重复工作量大、效率低和成果利用不便等问题,亟待采用信息技术进行解决。本文阐述选择采用C/S架构搭建矿山编录系统,分析系统架构、业务功能和关键技术后对系统进行设计,通过规范编录数据采集标准,利用移动端APP离线采集编录数据,实现编录信息快速采集、自动成图和数据集中管理,实时动态模拟展示采掘工程控制下编录地质体的三维空间状态。实例研究表明:基于C/S架构的矿山编录系统开发、使用便捷,具有实时性好、安全性高等特点,编录结果具有三维可视性,可以方便、灵活、全面地展示编录成果及地质信息,指导矿山地质探勘和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