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八七年第一期(总第33期)菲律宾海板块构造研究述评滑脱断层作用与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变日本海扩张前后的“岛弧”岩浆活动新生代时期大洋盆地的演化太平洋盆地12500。年前的古地理中太平洋盆地的沉积盖层构造南大洋大西洋海域中新世后假整合和古海洋学中国南海和苏禄海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拖网岩样 及其对板块重建的意义富有机质沉积的浊流搬运:阿尔卑斯和地中海 的实例泰国湾北大年盆地砂岩储集层的成岩作用大西洋中脊的黑烟、块状硫化物和喷口生物沉积扩张中心上的海洋磁异常为何受抑?论弧后扩张的原因琉球岛弧的地质构造中国的大地构造:大…  相似文献   

2.
<正> 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的最主要目的之一,是查明白白垩纪至今的古海洋学情况,为此,在高纬度海域的北大西洋和南极周围海域,于低纬度海域的大西洋、印度洋和东太平洋及西太平洋进行深海钻探,业已取得巨大成果,由此,可查明新生代时地球种种古海洋学事件之间,气候变冷的时代(年龄)。这种阶段性的变化,认为是由于海洋中循环状态急剧变  相似文献   

3.
第120航次是关于凯尔盖朗海台的二个航次钻探计划中的第二个航次,它完成了南极(67°S)普里兹湾和凯尔盖朗岛之间南部大洋中的横向剖面。这一钻探计划研究了凯尔盖朗海台基底的性质和年代,凯尔盖朗海台的起源和构造史,以及从90百万年前到现在的这一地区的海洋史。第119航次在凯尔盖朗海台的最南部(井位736和737)和最北部(井位738和744—746)打了钻,第120航次在该海台的中部和南部(井位747—751)打了钻。第120航次清楚地证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求新的能源远景,查明冈瓦纳古陆分裂的准确时代这一更为重要的问题,南极条约成员国在南极区和南大洋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地球科学研究计划。目前,一个深海钻探项目取得了有关南极陆架的地质发育状况及区域气候历史的新成果。该成果排除了威德尔海东部陆架区储存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可能性。据D.Futterer解释说,尽管在下部白垩沉积层中发现了潜在的生油层,然而其深度只有500m。在此深度,须有至少2km厚的沉积层的压实所产生的压力和温度才能将有机质转化为烃类,但是这些条件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底流侵蚀最早是在南大洋的太平洋和印度洋发现的。这方面的研究已往都集中于确定海底假整合的位置,并认为这种侵蚀作用主要由韦德尔海和罗斯的高速的南极底层水(AAB-W)造成的。地质记录中的假整合是用地层学方法确定的,但对底流侵蚀的时间变化未作解释。为描述可能山南大洋不同的底流造成的现代的和地质时代的侵蚀带,对印度洋东南部的活塞岩芯的地层重新进行解释。韦德尔海是南大洋 AABW 的主要源地,且已证实韦德尔盆地中有底沉侵蚀存在。在南大西洋,除深海盆地中有侵蚀存在处,浅水隆  相似文献   

6.
大洋钻探计划第108航次(1986年2月12日至4月17日)在东大西洋低纬度地区的12个站位钻了27个钻孔。本航次的目的是研究新第三纪古气候和古大洋的演化。取芯条件很有利,取得了约3850米岩芯。这些岩芯代表了90%已  相似文献   

7.
翁通爪哇海台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底玄武岩台地,自1990年一月末开始的大洋钻探计划第130航次四次勘察工作主要在此区开展,于西赤道太平洋的翁通爪哇海台侧坡,共施工五口探井,取芯总进尺4822m,揭示了该巨人碳酸盐储集地的面目(图1)。令人赞赏的成果是获得了高质量的古海洋学研究所必须的科研材料;努力达到钻透太平洋中海台最深基底;半数以上的岩芯是用推进式液压活塞取芯器采集的,从而为进行细致的古海洋学研究提供了最佳样品。  相似文献   

8.
中国海区首次大洋科学钻探于1999年2月18日—4月12日在南海区域进行,取得了南海3000多万年来的深海沉积连续记录,从而揭示了南海自中新世以来的演变历史。 大洋钻探计划是一项开放性国际计划。大洋钻探航次和站位的选择均由各国科学家提出建议,经相应的国际学术委员会或小组通过投票排序后确定。我国科学家提出以“东亚季风演变”为研究目标的南海大洋钻探建议书,在全球科学家提出的同类建议书中,获1997年国际评审排名第一,被列为大洋钻探计划第184航次。  相似文献   

9.
<正> 新生代板块运动和气候的不断恶化的共同作用,造成了一个不断变化的海洋环境。在过去65百万年中,古地中海海道的毁灭和低纬度海洋联系的中断,与渐新世中晚期开始的不受限制的环流——南极环流一起,为以急剧纬度  相似文献   

10.
伊比利亚半岛西北的加利西亚边缘是大陆和由地壳裂谷作用形成的大洋之间的被动边缘。由于在加利西亚边缘有可能钻穿整个沉积岩体而抵达基底,因此该边缘成为对科学钻探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大洋钻探计划(ODP)103航次的科学家们希望更多地了解使北大西洋张  相似文献   

11.
南极洲的新生代地层学、古生物学、盆地史和古气候的研究由于1972至1988年间48个钻孔的完成而取得很大进展(图1,2)。罗斯海和南极横断山脉的钻孔有DSDP 270—273;DVDP 4,8—11;MSSTS—1,CIROS—1和2(图1,2)。DSDP28肮次有6个站位,在印度洋东南部和太平洋西南部(站位265-269,274),35航次有4个站位,在太平洋东南部(图1,2)。从1987年年初起,在其他高纬度地点有25个站位钻进,有ODP113航次(站689  相似文献   

12.
引言 本文我们将讨论地震波层析处理方法在南极地带Ross海获得的一组资料上的应用。地震资料是OGS(Osservatorio Geofisico Sperimentale in Trieste,Italy)于1987~1988年夏季在南极地带采集的。除地震记录外,还采集了重力和磁测资料。在地震资料上完成了包括根据双曲线时差叠加速度分析等处理。  相似文献   

13.
根据“深海钻探计划”在大西洋盆地钻取的岩芯表明,在白垩纪中期广泛分布着富含有机质的黑色页岩。然而,地球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有机物质的来源和石油潜能都有很大的不同。根据对干酪根的研究,我们大致可以将这些沉积物中的有机物质归纳为三大类:(a)在还原环境中沉积的海洋浮游生物;(b)较高等的陆生植物,但已相当降解;(c)残余有机物质,它们或是在陆地环境中和(或)沉积搬运中被氧化过的,或是从更老的沉积物中再沉积的。根据各主要沉积盆地的地球化学测井所测定的这三类有机物质的垂直和水平变化,确定了富含有机质的页岩沉积古地理环境。因此,沉积物的石油潜能是它们的古地理环境的发展结果。因而,就可提出有利于油气(具有足够的成熟度)的地带,或没有任何油气潜能的地带。对北美大陆架上钻井的补充研究表明,深海盆地中的有机质岩相还可延伸到近海岸地区。  相似文献   

14.
由 Vail 等(1977)确定的全球海面变动历史,是由从新生代底界到上新世—更新世界线之间(65到1.8百万年)的23个海面升降周期组成的。我们考察了这段全球海面变动历史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大陆边缘的浅海沉积记录和深海沉积、沉积缺失和侵蚀的记录之间的关系。同时又考察了它们与极地冰川作用历史的关系。澳大利亚新生代大陆边缘海相层系中一系列沉积周期是以间断长短各不相同的不整合面为界的。新生代时澳大利亚西缘和西南缘大地构造上的稳定和干旱气候产生了以间断为主的沉积记录。这与大地构造上较为活动的东南部边缘盆地的较完整的层系成鲜明对照。澳大利亚新生代有4个主要周期,即古新世到早始新世;中始新世到晚始新世;渐新世末到中中新世晚期以及中新世末到第四纪,它们与 Vail 等(1977)提出的超周期 Ta,Tb,Tc,Td 和 Te 相当。在新西兰,新生代的大部分期显示出典型的沉积周期,它们以不整合面或相应的整合面为界,这些界面是由大规模快速海面变化造成的。新西兰海相第三纪层系由23个期组成。在18个介于古新世末(53百万年)与中新世末5百万年之间的期界中,有16个似乎相当于海面升降周期的界线。在新西兰,海面低位已被良好地记录(以不整合面为标志),这是它在新生代时的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造成的。在到中渐新世为止的大部分新生代早期,随着太平洋—澳大利亚板块边界迁移到新西兰,这个地区开始抬升。到新生代末(晚上新世—第四纪)抬升达到顶点,因此出露了可供研究沉积周期的,近乎完整的海相新生代层系。由海面升降变动形成的不整合面,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对比工具,特别在有充足的陆源沉积物补给的大陆边缘,这种不整合面可用来补给古生物的对比。就对比来说,不整合面最终可用性决定于海面变动速度,或者决定于反映海面变动的沉积相变化的速度.如果象 Vail 等(1977)提出的那样,海面变化是迅速的(10米/1,000年),则地层分层率就高(±10~5年);相反,如果海面变动减缓,地层分层率也下降。把不整合面用于地层学,将被证明是一个对比全世界典型的陆地剖面与深海剖面的重要工具。海面升降变动也相当明显地影响陆源物质与可溶物质向深海的补给,因而可推测这种变动地部分地控制了生物沉积量。海进捕获了陆源物质和有机碳,而限制了可溶物质向开阔大洋的补给,因而在深海中增强了碳酸盐的溶解。深海沉积间断次数变化的历史似乎直接与海面升降变动有关,高的海面导致沉积间断次数达到最多;而低的海面使沉积间断次数最少。底流以及大洋水对生物骨骸物质的侵蚀作用,似乎也直接影响到深海沉积间断的次数。  相似文献   

15.
西太平洋边缘盆地被认为是记录了在整个中生代期间影响该地区的复杂构造和大洋事件,这些构造作用包括岛弧系的演化,大陆和岛弧问的碰撞和这些盆地本身的发育等。西太平洋变化的古地理模式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物理特性变化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ODP 第124航次的明确目标是确定西太平洋的西里伯斯海和苏禄海的年代、地层、古大  相似文献   

16.
前言横贯南极山脉上的雷黛冰川和比尔德莫尔冰川地区内的新生代冰川沉积是假整合覆盖在第三纪以前的岩石之上的致密地层;该地区位于南纬85°至86°之间,海拔1750至2500米。Mercer 把这些沉积物定为西里亚斯组,并指定比尔德莫尔冰川地区为标准地层(图1),随后,Mayewski(1972,1975)沿横贯南极山脉从南起斯科特冰川北至麦基冰川间达1300公里的  相似文献   

17.
引言南极大陆边缘是世界上地质情况了解最差的一个大陆边缘。虽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多年来一直支持爱尔塔宁调查船概查性质的海洋地球物理研究和地质研究,但该调查船所作的覆盖在南大洋的测线十分稀疏,大部分测线没有经过通常由冰覆盖的大陆边缘,而是集中  相似文献   

18.
在黄海及朝鲜的南海和东海海底,下伏着在全球性构造演化时所产生的从前寒武纪至显生宙的地层。沉积作用、火山作用、火成作用和变质作用旋迥发生了五次之多,推测与小规模的板块构造有关;在古朝鲜—中国部份(包括朝鲜现代海域)形成了以前寒武纪为主的构造层。古生代期间,在几乎与晚前寒武纪海相同范围的古朝鲜—中国克拉通板块的海域內,继海侵后发生了与造山运动有关的海退。在晚古生代,古朝鲜开始受到库拉海洋板块消减在古朝鲜—中国克拉通板块下的明显影响。古朝鲜是一个造山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以及与海退有关的非海洋沉积作用的构造区域,非海相沉积作用与整个中生代时库拉和太平洋海洋板块相对于古朝鲜—中国克拉通板块作北向和西向运动所引起的海退有关。朝鲜目前的海域是新生代时期由于边缘海的扩张作用以及库拉—太平洋扩张脊的消减而引起的自太平洋来的黑潮海侵造成的。自新生代以来,朝鲜现代海洋环境中的构造沉积作用、火山作用和构造运动还相当活跃。朝鲜高潜能的海底地质资源包括碳氫化合物,沉积—喷发金属矿产和地热流。  相似文献   

19.
江苏白垩系古沙漠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古沙漠沉积是干旱缺雨、植被稀少、风成作用持久强烈等特殊环境下的地质记录。晚白垩世开始,江苏地区进入拗陷演化阶段,其间沉积为典型的拗陷型沉积。赤山期发生准平原化,水位明显干涸,普遍发育沙漠沉积。通过石油钻井及野外地质露头等资料,将赤山组沙漠沉积分为4个亚相,不同沉积亚相沉积特征差异较大。沙丘亚相为具大型斜层理的细砂岩,成熟度高,以风成沉积为显著特征;丘间、旱谷和沙漠湖亚相则以水成沉积为主。勘探表明,风成沙丘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国内外也陆续发现了与沙漠沉积相关的油气藏,因此,古沙漠沉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引言日本海洋科技中心的“SHINKAI 2000”号潜水器分别在1984年9月和1986年7月的航次中,在冲绳海槽中段的轴部裂谷,于一座底火山(夏岛84-1海丘)的火山口内发现了一些热液堆积体和伴生的烟囱状构造的活动喷口系统(图1)。黑烟囱之类的活动热液喷口现象予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扩张中心早已有报导。由于其岩浆补给和扩张过程类似于洋中脊,故人们认为弧后盆地也有活动的热液喷溢系统;且据报导,某些弧后盆地有热液多金属硫化物和伴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