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不同含量助剂添加到聚烯烃发泡母粒中,通过对样品进行力学性能测试,表明当分散剂聚乙烯蜡用量为5份、成核剂TiO_2用量为7.5份、填充剂改性碳酸钙用量为7.5份时,聚烯烃发泡材料的力学性能最好,材料内部泡孔大小均一,且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2.
成核剂CaCO_3对聚丙烯开孔发泡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成核剂CaCO3共混后在自制超临界CO2动态发泡模拟机上发泡制备了聚丙烯开孔泡沫材料,研究了CaCO3的粒径和含量对聚丙烯开孔发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 500目CaCO3在HMSPP/LLDPE共混体系中的分散效果比5 000目CaCO3的好。添加2 500目和5 000目CaCO3后,发泡样品的发泡倍率减小,泡孔密度增大,泡孔直径减小,泡孔形貌变得规则,泡孔直径分布变窄,泡孔均匀性增加。添加3%的2 500目和5 000目CaCO3时发泡性能最好。在共混体系中添加成核剂CaCO3能够提高发泡样品的开孔性能。  相似文献   

3.
王鹄  马秀清 《中国塑料》2015,29(3):75-78
用超临界二氧化碳(CO2)釜压发泡的方法,研究了成核剂类型、成核剂粒径以及成核剂添加量对聚丙烯(PP)发泡材料泡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碳酸钙(CaCO3)作成核剂时PP泡沫的泡孔完整性高,泡孔尺寸分布均匀,且发泡倍率比添加蒙脱土及滑石粉时的要大;成核剂粒子粒径越小,体系的成核点越多,发泡时产生的气泡核越多,所得到的PP泡沫的泡孔密度越大,但是由于纳米碳酸钙(nano-CaCO3)更容易出现团聚现象,直接导致最终发泡制品产生泡孔破裂以及发泡倍率的降低;成核剂CaCO3的添加量为3份时,与添加1份和5份相比,可得到发泡倍率更高,泡孔密度更大的PP泡沫。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聚苯乙烯/聚丙烯酸钠吸水聚合物微粒共混材料,然后根据这种共混材料的特点,研究了发泡工艺.结果表明,共混物浸渍正戊烷后只有1个玻璃化温度(Tg);浸溃发泡剂正戊烷10 d,样品的正戊烷的含量达到饱和;还发现随聚苯乙烯相对分子质量的降低和聚丙烯酸钠吸水聚合物微粒含量的提高,样品中正戊烷的含量提高;选用了热平板发泡工艺,预发泡后熟化时间为24 h,所得泡孔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5.
徐定红  龚维  张纯  朱建华  何力 《塑料》2012,41(5):48-51
通过共混挤出制备低密度聚乙烯/聚苯乙烯合金材料,在二次开模条件下制备微孔发泡LDPE/PS合金材料,分析了不同含量的PS对微孔发泡合金材料发泡行为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PS的添加量影响合金材料的发泡行为。当PS质量分数为15%时,微孔发泡合金材料的密度最小,泡孔分布均匀且孔径较小。  相似文献   

6.
通过同向双螺杆挤出机对聚碳酸亚丙酯/纳米二氧化硅(PPC/nano-SiO2)体系共混造粒,利用旋转流变仪对其流变性能进行了表征,并采用间歇发泡装置进行发泡实验,研究了nano-SiO2含量对PPC流变及发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ano-SiO2添加量为5份(质量份,下同)时,nano-SiO2与PPC之间形成了逾渗网络,并且此时发泡样品泡孔平均直径最小,达到9.65μm;泡孔密度最大,达到2.37×10^9个/cm3;泡孔直径分布最窄且泡孔结构均匀。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压毛细管流变仪对不同含量碳酸钙(CaCO3)的聚丙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PP/LLDPE)共混物的流变性能进行了表征;并利用自制的实验装置,在不同发泡温度和饱和压力下,对共混物进行了超临界CO2模拟挤出发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发泡可以获得较好的泡孔形态;添加成核剂CaCO3可以使发泡试样的泡孔结构更加规则,泡孔分布更加均匀;随着CaCO3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稠度上升,非牛顿指数降低,当CaCO3含量为3%时,共混物的发泡效果较好;130℃为最佳发泡温度,此时发泡试样的结构完整尺,寸均匀;随着饱和压力的增加发,泡试样的泡孔密度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共混法制备聚丙烯开孔泡沫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共混的方法在自制超临界CO2动态发泡模拟机上制备了开孔性泡沫材料。研究了发泡温度和共混体系原料配比对聚丙烯开孔发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LDPE的加入使HMSPP的结晶性能发生变化,形成分散晶区;发泡温度为140℃时,HMSPP/LLDPE共混体系质量配比为90/10的发泡样品泡孔形貌最好,而当发泡温度为130℃时,质量配比为70/30的共混体系发泡效果更好,形成明显开孔结构;同一发泡温度下,LLDPE用量对发泡效果影响很大;HMSPP/LLDPE质量配比为70/30时,发泡样品开孔率最大。  相似文献   

9.
共混改性是改善聚丙烯(PP)发泡性能的一种有效方法.以不同组分比的PP/高密度聚乙烯(HDPE)共混体系为研究对象,用扫描电镜对发泡样品的泡孔结构进行表征,研究加工条件对泡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向PP中加入HDPE可改善泡孔结构,与饱和温度为120 ℃相比,饱和温度在140 ℃时,得到泡孔直径更小,泡孔密度更大,泡孔分布更均匀的复合物.稳定温度在170 ℃时的泡孔结构明显优于稳定温度在179 ℃时的泡孔结构,并非压降速率越大得到的泡孔结构越理想,当压降速率过大时,泡孔容易合并或塌陷.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线型低密度聚乙烯(PE–LLD)/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共混物的超临界CO2微孔发泡行为,探讨了PE–UHMW含量、发泡温度和饱和压力对泡孔形貌的影响。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和旋转流变仪对PE–LLD及其共混物的热性质和流变性质进行了测试和表征,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和分析了发泡样品的泡孔形貌。结果表明,少量PE–UHMW的加入可以显著降低PE–LLD发泡样品的孔径,增加孔密度。随着发泡温度的升高,PE–LLD样品的泡孔结构会发生塌陷现象,而加入少量PE–UHMW可以提高基体的黏度,起到支撑孔壁防止塌陷的作用,并最终得到均匀的开孔结构。另一方面,当温度一定时,饱和压力升高可以降低孔径并且得到开孔形貌的泡孔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