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和日益繁多的菜品品类一样,餐厅的经营模式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20多年前,下馆子是一种带有鲜明表征意味的行为艺术,带有着跃跃然庆祝和欢乐的调子。我生活的那个小城,餐馆不少,可从第一家到第十家一路吃下来,除了口味咸淡稍有差别之外,无论店面、装修、服务、营业时间、菜品、售卖价格都几乎趋同。那个时代里,盘子里的东西是核心竞争力,决定着餐馆老板的幸福指数。20多年后,下馆子依然是一种行为艺术,传达的内容除了庆祝的情绪之外,  相似文献   

2.
《中国食品》2013,(18):93
一位名为"寂地相望"的新浪微博网友近日发表了一条内容为"吃了二十多年的皮蛋,终于我中毒了!"的微博。随后《华西都市报》记者联系上这名网友,据介绍,她与母亲的确因为皮蛋引发了胃肠道炎症,现已好转。另外女网友也表示,这些皮蛋是母亲在一个流动摊贩那里购买的,因为价格偏低,母亲一口气买了约20个,买回家发现这些  相似文献   

3.
吃什么     
李文 《美食》2011,(6):2
我们一直在为吃什么而烦恼。改革开放之前,物资匮乏,生活困难,吃了上顿愁下顿,日子过得紧巴巴,家庭妇女最担心的就是米缸见底。慢慢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下馆子对于平常家庭而言,依然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只有在重大节日或者来贵客了才舍得。那个时候餐馆大  相似文献   

4.
光阴似箭,时光荏苒。我离开河南老家已经有三年了,我这个有着近二十年以面食为主食的人,也渐渐适应了吃大米饭,但在我的内心深处,却依然对母亲做的"炉馍"难以忘怀。一提到"炉馍",我就垂涎三尺,比见到鱼翅和鲍鱼都要兴奋,可遗憾的是,在外地打拼的生涯中,我却从来没有吃到过满意的"炉馍"。小时候,家里生活很拮据,一个月也难得吃上一次肉。我是家里年龄最小的,很受父母的疼爱,而母亲唯一能让我饱口福的就是她最拿手的绝活——"炉馍"。  相似文献   

5.
疙瘩汤     
很久没有去看母亲了,下班后我"忙里偷闲"去了母亲那里。母亲一看到我,就说:"在家吃饭啊,我去做疙瘩汤。"疙瘩汤!那是我最喜欢吃的,自小我就"火气大",胃也不怎么好,不太喜欢吃干硬的食物。那时候家里没多少白面,母亲就隔三差五地为我做一碗疙瘩汤,权当解馋。母亲做的疙瘩汤极好吃,也极讲  相似文献   

6.
别致的吃     
正吃也是可以很别致的。填不饱肚子的时候,人考虑的是吃什么,能吃上一些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就是最好的享受了。当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之后,吃什么已经不在话下,那么关心的就是怎么吃。下馆子是怎么吃的最简单方便的方法,但是,有人觉得这没有新意。于是,又有人说,可以在下馆子的基础上做一些改进,比如说城里人去农村吃,到老乡家去吃农家饭,因为农村吃饭有古风,有民俗。不过,那些到农村饭店里吃农家饭的人说,在农村那些所谓的"农家乐"饭店里吃农家饭,根本就没有古风、民俗,"农家乐"里有的只是非常冷漠的商业气息。  相似文献   

7.
椒香回味鱼     
张世欣 《四川烹饪》2002,(12):30-30
现在,大家上酒楼、下馆子都要求菜品有特色。那什么是特色呢?想必谁也说不出能让厨师或经理明白的道理。笔者认为:菜品的特色就是说菜品要有个性,这个餐馆的菜品不要和那个餐馆的雷同。顾客只要一吃你某道菜,马上就会把这道菜同你所在的餐馆联系起来,而且以后他会冲着你的这道菜上你的餐馆。去年的一天中午,笔者与同事在南京的一家川菜馆吃饭。落座后,服务员极力向我们推荐该店的特色菜“花椒鱼”。当这道菜上桌时,菜还未到,花椒的香味就已先到了。观其菜,似乎并无什么奇特之处。但在服务员的指点下,我夹了点鱼肉慢慢品味,结果…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工业的进步,餐饮业的发达,大多数人的饮食观念、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到餐馆吃饭的人越来越多,过去认为奢侈的"下馆子"已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想在家吃也方便,到熟食店买一两个爱吃的菜或半成品,回家微波炉加热一下,自己再烧个素菜、热汤,开饭啦!  相似文献   

9.
餐饮业要重视信息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以食为天。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必须,而吃又是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下馆子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 反观餐饮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却似乎没有饭馆的生意那么红火。据悉,我国现有各类饭店、餐馆近400多万家,年营业额超过7 300亿元人民币,并保持着高达15%-17% 的年增长率。不容忽视的是,在这些众多的餐馆中,上规模的却不多,  相似文献   

10.
正不知为何,外婆在我母亲20岁出嫁后就带发修行,吃素念佛,与一切需杀生的物事断绝了"来往"。外婆整日吃素,我母亲则吃半素(即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以及菩萨生日吃素)。母亲也从不吃牛肉,她认为牛勤勤恳恳为人们辛苦耕作了一世,老了吃它的肉太残忍了。我起初好奇地认为是素菜优于荤菜之故,所以每次听见外婆、母亲要到"功德林素菜馆"吃饭,马上偷偷换上"出客衣衫"央求同去。  相似文献   

11.
正我又梦见了那棵苹果树。四十多年前的辽北农村,水果奇缺,冬天里一捧山楂就是美味水果了。母亲怀了我,就想苹果吃,于是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一点,买了几个苹果。那几个苹果,她吃了一个冬天。第二年春天,父亲便骑车去辽南买回了两棵苹果树苗,栽在土房的后园里。那年秋天,我降生了。母亲精心呵护着我,父亲精心侍弄着那两棵苹果树。  相似文献   

12.
我们一行跟旅游团到访宝岛台湾,吃的是"团队餐". 有一天开饭前,导游悄悄对我们说:"这家餐馆的老板跟我很熟,他今天特地给大家加了一个菜——‘豆腐卤’." 我们这群杭州游客,从来没吃过"豆腐卤",当时就有人说:这是不是我们杭州人吃的那种"豆腐脑".片刻,那碗豆腐卤就被端了上来.其实,导游先前若不提醒,大家也并不在意,经他这么一点拨,众人都仔细观看起那碗豆腐卤来.碗里的豆腐卤,呈棕黑色的浆状,有点像杭州人吃的"肉末炒豆瓣酱",只是"稀"了点,并且没有那么多的"料".  相似文献   

13.
我虽然没有去过新疆,但手抓饭还是吃过的.四年前的某个秋日,在广州淘金路某个穆斯林餐馆,那是一次寻常的网友聚会,不寻常的是席间有一份羊肉抓饭.一群衣冠楚楚的男女正要以小勺分而食之,一位原籍新疆的哥们儿突然叫停,只见他率先用桌上的湿毛巾擦净双手,伸手在盆里抓起一把:"手抓饭得这样吃才香!"众人有样学样,一顿饭吃得热烈无比.多年以后,那手抓饭的味道早就忘了,但我却始终记得那饭在手掌间温热与油腻并存的手感.  相似文献   

14.
家乡酸菜鱼     
我与家乡酸菜鱼"相识",也只不过是今年暑假的事,但是酸菜鱼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我的家乡--江苏溧阳,酸菜鱼因其汤汁醇厚、味辣鲜香、经济实惠而受到当地人们的宠幸。我对于家乡的酸菜鱼更是情有独钟,在炎炎的夏日里人们对于酸菜鱼的宠幸更近于疯狂,每每下馆子要的第一道菜便是那酸菜鱼,其后就是点上几瓶冰镇天目湖啤酒,那种吃法更是神仙般的享受。  相似文献   

15.
我小的时候常在灞河抓螃蟹,当时只觉得它比其它动物的脚多,又是横行,很好玩,但却从没吃过螃蟹,也不识其味。 五十年代的一个深秋,我和几位朋友一同到西安的东亚饭店吃螃蟹。西安东亚饭店是由上海迁来的餐馆,当时它的螃蟹也是远道从上海用火车运来的。那次吃的螃蟹没有采用清蒸的办法,而是酱爆。那天八个人吃了四只青蟹,螃蟹肉嫩而甜,加上酱汁也是香中带甜,吃起来确是江浙风味。我们让厨师在酱汁中多放了些蒜茸,因此酱香和蒜香各展其长,融会贯通,吃后回味无穷。然而,也就是从那以后的二十多年里,我再没有机会和心情去享受蟹…  相似文献   

16.
正陪妈吃饭15年前的春天,爸爸走了6年,妈妈一人坚强地活着。兄弟姐妹相约,将母亲视为重点保护对象,谁有空就去陪陪她。好在妈有小学文化,念念佛经,读读小说、散文,练练毛笔字,看看情节不太紧张的电视剧,平平淡淡地生活着。我无补天之才,更无万贯缠身,唯略有吃福,最起码下馆子不受虚假广告欺瞒"。五一"前两天,趁空陪妈去"雅新"  相似文献   

17.
正去年春节,我们在西班牙自助游,年夜饭是在靠近塞维利亚的一个山区古镇卡莫那的一家开在山洞里的古老餐馆"Laueva"吃的,除夕大餐,几乎吃遍西班牙美食。"Laueva"餐馆有非常棒的生火腿。逛了一圈西班牙,觉得最好吃的就是生火腿,这是用一种叫"Iberico"的黑毛  相似文献   

18.
家乡茶     
陈伟宏 《美食》2011,(11):70-70
母亲是大清早上山去采摘茶叶的。我回到家里时,母亲已将满满一大篮子茶叶背回院子里,太阳光把院子照得亮晃晃的碧绿鲜亮的茶叶躺在圆匾上,我禁不住抓一把青叶到面前,一股温暖的清香沁鼻而来,哇,好香!母亲见我那样子.笑了,她说,你小时候喜欢吃这茶叶青呢。我少年时,随母亲上山坡地采茶叶,我会捏几颗嫩叶到嘴里咀嚼,虽味道涩苦,我却吃得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19.
“一碗稀粥几粒米,上下照出两人影”。面对一碗稀粥,我总会想起这句顺口溜。尽管人们称道用是东方饮食的一枝奇葩,尽管史籍褒奖它的养生动效,可是,面对它我的心绪却总免不了有些疙疙瘩瘩。忘不了吃街道食堂的岁月。那一回母亲打回来一铝锅稀饭,不请世事的弟弟和我,便争相捞起那清可鉴人的粥里的饭粒儿来。一不小。心,那句里溅出的米汤浇在了弟弟手上,贫得他咏海大哭。仁慈的母亲没责备我,我却为这唐突事故而内疚了许久。如此,稀粥便成了我心中一个贫困的象征,或者说,贫困是稀粥来历的一个注脚。不是么,四川人常说,添口了,掺…  相似文献   

20.
痴迷鱼香味     
对鱼香味菜肴的认识,应该说从我在四川读大学时就开始了.在那之前,我每天一日三餐都吃的是湖南家乡菜."大一"军训那会儿,我在学校对面的一家餐馆当服务员.第一次吃员工餐时,厨师烧了一道特别好看的菜,而我那时还不知道这菜叫什么,只见主料大块大块地放盘子里,每一块的背面都被切成了鱼鳞状,当时我以为这盘中是鱼块,可是在尝过一块后,才吃出是茄子,只不过它与我以前吃过的炒茄子在味道上已经大相径庭——口感有些酸,有些甜,同时还有些辣.我好奇地去问厨师,人家告诉我——这菜叫鱼香茄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