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长期以来,中国实施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食品安全监管,政府成为食品监管中最重要的角色。事实上,多元主体参与才是打破现有食品安全管理困境的有效途径。文章基于公众、媒体、食品企业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不同功能,分析公众与媒体协同治理的必要性和现存障碍,构建公众与媒体食品安全治理协同机制,加大食品安全治理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企业的不当行为,从而有效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佳维  李保忠 《食品科学》2014,35(9):334-338
食品安全标准对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升政府食品监管能力,规范和引导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阐述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现状,从食品安全标准的法律地位、制定主体和当前的食品监管形势等方面出发指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通过完善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明确食品安全的制定主体,引进企业标准等手段来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3.
食品供应链作为食品的"生命线",关乎食品安全的方方面面。基于供应链视角,运用文献与逻辑分析方法,阐述了食品安全风险形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从供应链主体间信息不对称、食品供应链物流行为与技术、食品安全监管行为和法律法规等方面探究供应链视角下食品安全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在食品供应链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食品物流技术水平低,食品安全监管不力和食品物流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等问题,造成食品安全风险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4.
2020年春节前夕,我国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并在短期内扩大到全国。此次疫情给我国食品行业带来极大影响,尤其是餐饮行业受灾最为严重。鉴于我国互联网行业已发展的相当成熟,网络销售食品行为已经得到广大消费者认可,我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食品安全监管与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有机结合,既为做好特殊时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手段,又可以解决食品企业在特殊时期面临的困境,在做好企业帮扶工作的同时做好相应的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5.
正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规范食品摊贩和商场超市现场制售经营行为,消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日前,天津市市场监管委出台监管工作意见,从严格主体准入、压实主体责任、落实监管责任、突出重点违法行为治理、加大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等方面入手,消除食品摊贩和商场超市现场制售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薄弱环节,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相似文献   

6.
《中国食品》2023,(1):153-155
<正>第一条:为了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以及为食品生产经营提供网络交易平台、场地设施、仓储服务的非食品生产经营者(以下统称“食品生产经营有关主体”)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强化食品生产经营有关主体主要负责人食品安全责任,规范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等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7.
为持续强化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全面提升食品生产企业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能力,近期,江西省市场监管局梳理制定了《江西省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清单(2022年版)》(以下简称"清单"),通过清单管理的方式使全省食品生产企业进一步明晰主体责任的法定要求并督促其有效落实,同时着力提升基层监管的靶向性和...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食品"黑作坊"频现,作坊式食品小企业的安全问题突出,加强作坊式食品小企业的安全监管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监管的工作重点。然而,由于小作坊和小摊贩数量众多、分布不集中,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的监管力量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效率低下。在政府面临监管失灵的情况下,社会监管正在成为重要的辅助工具,其监督已影响食品企业行为。特别是我国的新闻媒体,近几年在食品安全监督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2011年269篇有关小作坊式企业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闻报道的分析,研究了媒体对监管小作坊式企业食品安全问题方面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声誉机制和收益约束机制对作坊式小企业均失灵的情况下,媒体主要是通过引发行政监管部门的介入而间接对食品小企业实施监管。  相似文献   

9.
食品安全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监管对于保障和提升食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立足于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现状,分析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的基本特点和存在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以期从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发挥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方面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0.
2015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新法将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新法被各界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新法中"食品进出口"仍是独立的一章,相对于2009年版《食品安全法》,在进口食品安全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变化:明确了进口食品的监管主体,调整了进口食品的口岸检验监管方式,强化了进口食品企业的主体责任,明确了进口食品原产国体系评估制度。本文详细分析了上述变化对进口食品安全管理的影响,并就下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媒体及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对食品安全治理的影响和作用凸显。文章阐明媒体参与监管对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影响和效能:于消费者而言,媒体能给消费者传递食品安全知识,改变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现状;于政府而言,媒体参与监管能弥补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不足,能促进政府完善食品安全政策法规;于企业而言,媒体参与监管能改善企业生产行为,促进企业长远发展。但是,媒体参与监管也会对三者产生负面影响,研究明确了媒体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应扮演的角色,并提出改善媒体监管行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食品相关产品的智慧监管体系是促进监管精准化,提升监管效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研究智慧社会下监管的智慧化发展,分析了我国食品相关产品目前监管模式及面临形势,提出了“大数据”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体系框架建议,对政府部门在新形势下做好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食品安全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一直以来都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论文提出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总体框架;从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监管主体、监管机制、保障体系五个方面,对中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效率是衡量政府在监督抽检环节发现问题食品和问题企业能力的重要指标,科学评价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效率对提升政府监管效能、夯实食品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监督抽检不合格率与随机抽检不合格率之间的理论逻辑关系,系统构建了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效率测度方法,并利用30个省(区、市)公布的30类加工食品共919630批次监督抽检数据,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效率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2017~2019年我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效率整体水平严重偏低且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具体而言,2017~2019年我国平均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效率分别仅有0.8056、0.8493、0.8673,其中10个省(区、市)的监督抽检效率年均增长率为负数,监督抽检效率处于高水平和较高水平的省(区、市)数量不足10个,且逐渐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因此,建议政府在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时,切实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有效提高监督抽检效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新西兰、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的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模式、工作流程、检查方法、检查装备、检查内容、检查员要求等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食品安全现代化检查体系相关建议,希望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新时代食品安全现代化监督检查体系和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食品安全指数的初步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太平  刘静 《食品科学》2018,39(19):247-251
客观测度食品安全指数、促进质量信息有效披露、科学引导消费者的食品购买行为与企业经营活动、倒逼地方政府加大监管力度是利用市场机制合力破解食品安全难题的重要治理措施。本文基于木桶原理、黄金分割法则以及5 级标度法构建食品安全指数测度方法,并利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16年第3、4季度与2017年第1、2季度食品抽检数据,对我国食品安全状况进行定量测度。结果表明:这4 个季度的食品安全指数分别为279、280、264、290,均处于质量安全等级区间,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因此,建议政府应树立“补短板”的治理思维,重点加强淀粉及淀粉制品、蔬菜制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尤其要防范添加剂滥用对食品质量安全造成的威胁。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对我国食品安全指数的编制发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阐述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经历的几个重要时期着手,分析了当前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不足,指出应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监管策略,将大数据相关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监管中,使数据信息更具时效性和公开性;提出了将BP神经网络运用于食品检测数据分析中,实现预测某类食品在之后多个监管周期内的风险系数,提高对食品安全事故的预警能...  相似文献   

18.
关于食品欺诈的国内外比较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晓纯  李笑曼  张冰妍 《食品科学》2015,36(15):221-227
2013年初发生的“马肉风波”震惊欧洲各国的同时,也使食品的“真实性”和“安全性”问题再次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中国目前正处于食品安全与食品欺诈事件时有发生的混乱局面,食品欺诈事件又大多是“安全性”问题,尤其是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问题,加大了食品安全的治理难度。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发生的食品安全以及食品欺诈事件,在比较国内外食品欺诈事件性质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发达国家应对食品欺诈事件的策略分析,以及重典法治的历史经验,提出了5 点思考与建议。期望加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第三方力量,继续保持严打违法添加的高压态势,加大对食品欺诈行为的惩罚力度,使我国食品欺诈的“安全性”问题尽快得到改善,从而降低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冀玮 《食品科学》2012,33(3):313-317
针对目前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千篇一律的分析方式,本文从公共行政的角度,通过客观辨析食品安全问题和风险二者之间的关系,推断出主要是由于人类对食品中天然风险因素控制不力的行为、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认识水平与生产、加工安全食品的认知能力不足和生产经营者的主观故意行为促使了食品安全风险向食品安全问题转化。食品安全监管并不是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但却是防控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