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2.
盐渍海蜇加工过程中铝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鲜海蜇为原料,研究三矾工艺加工盐渍海蜇过程中铝的含量及其形态变化,为盐渍海蜇中铝的控制与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溶液浸取法提取海蜇样品中不同形态的铝,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各形态铝的含量。结果在加工过程中海蜇的总铝含量逐渐增加,鲜海蜇、初矾、二矾、三矾海蜇中总铝含量分别为12.10 mg/kg、99.80 mg/kg、440.04 mg/kg、701.49 mg/kg;海蜇中铝的主要形态为无机态铝,有机态铝的含量较低,鲜海蜇、初矾、二矾、三矾海蜇中无机态铝占总铝的比例依次为70.83%、79.41%、86.16%、93.10%;无机态铝中大部分为沉淀态的Al(OH)_3,在海蜇样品中均占总铝含量的50%以上。结论采用传统三矾工艺加工盐渍海蜇,海蜇中铝的含量显著增加,其中铝的形态主要为无机态。因此,盐渍海蜇铝毒性的大小可直接用总铝含量来评价。  相似文献   

3.
以盐渍海带下脚料为原料,对海带纸的加工工艺进行探讨及优化.结果表明,其最佳条件为:组织较软的海带经3倍的0.25%碳酸钠溶液消化,添加4倍的海带碎组织,经脱腥、调味、烘烤80 ℃,即成新型即食海带纸产品.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微生物处理海带盐渍加工尾水中CODMn去除率、BOD5去除率的分析方法。方法 将海水来源微生物通过初筛、复筛,以甘露醇去除率为主要指标,筛选出2株目标菌株应用于海带尾水处理,经PCR扩增将目标菌株进行鉴定,以CODMn去除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优化了2个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而后将混合菌株应用于海带盐渍加工尾水中,生物处理前后海带盐渍加工尾水中CODMn去除率、BOD5去除率的变化。结果 本试验筛选2株耐高盐的海带盐渍加工尾水处理菌株分别为二尖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bicuspidata)和季也蒙毕赤酵母(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优化条件分别为二尖梅奇酵母菌培养温度25 ℃、接种量8 %和培养转速100 r/min;季也蒙毕赤酵母菌培养温度28 ℃、接种量5 %和培养转速200 r/min;2种菌株混合对尾水处理优化条件为接种量3%,最佳培养时间60 h,CODMn去除率85.98%。 结论 耐高盐菌株经扩繁对海带盐渍加工尾水进行了生物处理,混合菌株生物处理降低了盐渍海带尾水中的CODMn值,CODMn去除率为81.35%;BOD5含量降低了98.70%。技术解决了褐藻加工行业高盐尾水难以处理的问题,可为后续酵母菌处理高盐尾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盐渍加工过程对海蜇品质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以不同加工阶段的海蜇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构学和组织学斱法,分析其加工过程中质构及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鲜海蜇水分高达98.49%,随着盐渍加工过程的迚行,海蜇体内水分不断降低,三矾海蜇水分为51.27%,总体重量减少67.07%。鲜海蜇硬度值为(1151±178) g,加工过程中海蜇的硬度值不断增大,三矾海蜇硬度值达到(17680±2423) g。鲜海蜇肌肉纤维分布均匀,没有出现纤维聚结成束和断裂的情冴;随着盐渍加工时间的延长,肌肉纤维逐渐聚集成明显的纤维束,开始出现严重的断裂情冴,最终杂乱无章地分布。结论海蜇盐渍加工过程中肌肉组织网络结构发生变化、空间排列改变,表现为组织收缩幵变得坚韧,最终导致质构等品质发生变化;因而在实际生产中要严格控制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6.
在面粉中添加海带溶胶和生姜汁,可增强面条的蒸煮特性和柔韧性,通过对挂面加工工艺的研究,确定海带的最适加量为面粉质量的5%。  相似文献   

7.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中交叉污染及其预防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叉污染是导致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就交叉污染的概念、发生机理及污染因素的来源进行了论述。同时针对目前交叉污染的实际情况,从人员健康卫生、设备清洗消毒、虫害控制、物理化学交叉污染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预防控制措施,为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8.
海带的功能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海带的性质、功能,提取、加工利用进行了研究,并阐明了其广阔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
可食性海带纸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干海带为原料,从海带脱腥、复合增稠剂的配比和用量以及干燥条件等方面,对可食性海带纸的加工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1%的β-环糊精浸泡30min,腥味可有效掩蔽掉;复合增稠剂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大豆分离蛋白、淀粉的最佳质量配比为1:2:1:8;添加原料质量2%的复合增稠剂和1mL甘油,在75℃的条件下干燥90min,加工出的海带纸易成型,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10.
以干海带为原料,从海带脱腥、复合增稠剂的配比和用量以及干燥条件等方面,对可食性海带纸的加工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1%的β-环糊精浸泡30min,腥味可有效掩蔽掉;复合增稠剂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大豆分离蛋白、淀粉的最佳质量配比为1∶2∶1∶8;添加原料质量2%的复合增稠剂和1mL甘油,在75℃的条件下干燥90min,加工出的海带纸易成型,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盐渍莲藕脱盐工艺的研究,对不同的水藕比、不同脱盐条件对脱盐速度和效果影响的比较,得到较好静水脱盐工艺条件是:在脱盐的水中加入0.2%柠檬酸,采用2∶1的水藕比,脱盐40min,中间换水一次。  相似文献   

12.
利用HACCP原理构建南京盐水鸭质量保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盐水鸭风味独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但传统加工过程经验性强,质量稳定性没有保证。本文将现代食品质量管理体系——HACCP原理运用于南京桂花鸭的加工过程,旨在使整个工艺流程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从而保障盐水鸭产品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将海带进行处理后添加到面包中,通过对生产工艺进行研究,以期得到功能性的海带面包。以面包感官评价得分为考察指标,考察高压蒸煮温度、蒸煮时间、海带粒径3个因素对面包品质的影响,确定海带最佳预处理工艺条件为:高压蒸煮温度125℃、蒸煮时间20 min、海带粉碎粒度40目<φ<60目;采用正交试验分析法,确定海带面包的最佳生产配方为:食盐添加量为1.5%、海带粉添加量为8%、酵母添加量为2.0%、改良剂添加量为0.8%。此条件下,海带面包的体积膨松,组织气孔细密,口感柔软,具有海带清香味。  相似文献   

14.
海带提取岩藻聚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永沛  邱晓燕  张东  吴鹏 《食品科学》2003,24(10):78-80
本文报道了福建地产海带提取岩藻聚糖的研究结果。采用0-1mol/L HCI为萃取液,用量为藻体重量的8倍,萃取时间2h,并用70%饱和度乙醇沉淀精制,岩藻聚糖的提取率约为原料的2.1%,产品SO4^2-含量为20%。本文报道的工艺条件温和,不使用任何有害元素或化学药品,产品具有安全度高,生物活性强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板鸭工艺改良及品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对传统板鸭生产的腌制和干制工艺进行了改良,干腌采用4.5%的食盐;湿腌、干制与发酵、成熟相结合,腌制液接种混合菌种,并将含盐量降低到3%,腌制温度为10℃,时间为18h;干制温度为33℃,时间为16h,生产周期为3天。工艺改良后的板鸭显著降低了含盐量,缩短了生产周期,仍保留了传统产品独特的腌腊风味。  相似文献   

16.
板鸭生产工艺及质量关键控制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板鸭工业化生产的一般工艺,并对影响板鸭产品质量的各个关键因素进行了探讨归纳。  相似文献   

17.
缩短咸蛋加工时间及改善咸蛋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探讨了缩短咸蛋加工时间及控制咸蛋在保存过程中咸度过度加重的方法。结果显示:不同的酸、碱添加剂对缩短咸蛋加工时间有不同的影响,并通过采用二段式加工工艺使咸蛋品质得到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8.
食盐是盐渍菜加工的主要辅料之一,其直接影响渍菜的盐渍过程和渍菜的品质。本文以雪里蕻为原料,对不同盐量下(7%、10%和13%)盐渍发酵过程中菌落总数、大肠杆菌、乳酸菌、霉菌和酵母菌的生长变化和总酸、游离氨基酸等成分的变化,以及不同盐度量下生成的亚硝酸盐、卤水和对渍菜产品的感官品质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盐度(7%)盐渍发酵早期促进乳酸菌的生长,盐渍后期利于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盐量低总酸值大,盐量高总酸值低;亚硝酸盐的高峰出现在盐渍后的第二个月,渍菜发酵成熟后亚硝酸盐的含量稳定在2 mg/kg以下;高盐(13%)有利于渍菜的保存,能维持渍菜的硬度值和菜体的色泽;但高盐渍菜(13%)经脱盐、脱水工艺后,游离氨基酸、钙、磷和镁流失严重,游离氨基酸流失达92%,钙、磷和镁流失量分别为48%、40%和55%,其所形成的卤水比低盐量(7%)所形成的卤水高10%。  相似文献   

19.
猪肝醡是云南名特畜产品,目前对它的研究为空白。在实验中对猪肝醡的配方、加工工艺和产品的质量进行研究。将传统猪肝醡的盐含量降低到5%~8%、辣椒含量降至6%,同时添加多种辅料,将不影响产品的原有风味;在加工过程中接入2%混合发酵剂,产品发酵成熟时间大大缩短,发酵7 d后产品基本具有了猪肝醡的特有色泽、香味,但到了发酵后期,产品的风味发生了改变,具有酸香味,必须适量添加,添加量过高则不易控制发酵速度,影响产品的质量、风味;猪肝醡的质量可靠、安全。成品中的p H值是3.3~4.8,乳酸菌的菌落总数是4.4×10~6~1.01×10~8个/g。猪肝醡中最佳的食盐添加量为6%~7%,辣椒含量6%,可添加多种辅料;添加1%~1.5%混合发酵剂的可缩短发酵成熟时间;猪肝醡的质量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