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莱钢特钢厂于 2 0 0 2年投产 1台三机三流R1 1m合金钢连铸机 ,设计生产 2 60mm× 30 0mm、1 80mm× 2 2 0mm矩形坯 ,钢种为以GCr1 5和2 0CrMnTi为主的合金钢。自投产运行以来 ,二冷水系统管路经常出现堵塞现象 ,严重制约着配水模型的实现 ,导致铸坯表面裂纹严重 ,并产生中心偏析、疏松等内部质量缺陷。二冷水系统管路阻塞主要表现在喷嘴堵塞、喷淋管堵塞、二冷二段喷淋管顶部发生气堵。主要原因为 :( 1 )从冷却水水质化验报告看 ,其浊度、矿物质和悬浮物严重超标 ,结垢腐蚀倾向严重。( 2 )由于水中溶解有各种盐类 ,其中以溶解的重碳酸盐C… 相似文献
2.
3.
4.
5.
主要介绍高效方坯连铸机控制系统的组成与特点。利用PLC技术,通过整个控制系统一体化的设计,对主传动以及配水系统进行改造,有效而可靠地实现了铸机的全线自动控制,达到了工艺要求的各项指标,真正实现了铸机高效化生产。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120mm方坯拉速提高后,通过优化配水工艺、振动参数、结晶器倒锥度等措施,保证了产量、质量的稳定提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叙述了广钢转炉厂1#连铸机使用MICROMAX2-综合控制系统来实现二冷自动配水的运行情况和本系统的工作原理等,并对连铸机在实现二冷自动配水后的实际效益进行估算。 相似文献
8.
非接触式方坯自动定尺切割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鞍山钢铁公司第二炼钢厂现有4台15流方坯连铸机 ,连铸机的主要参数列于表1。从1992年12月起 ,该厂实现了全连铸生产 ,年生产能力已达到100万t。4台方坯连铸机的定尺切割装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采用机械碰球方式。这种方式结构简单 ,成本低 ,但在使用中存在如下的问题 :由于连铸坯表面氧化铁皮的影响 ,不能产生正确的信号 ,造成剪切误差 ;改变定尺长度时 ,调整不便 ;处理切头、切尾和事故坯时 ,妨碍操作 ;采用手动剪切 ,由于存在浇注流数多、视觉误差及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等因素 ,也造成剪切误差 ,进而影响到钢材的定尺率… 相似文献
9.
10.
针对新钢公司炼钢厂一期工程中,方坯连铸机自动定尺火焰切割机系统,在投入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和问题,利用现有设备拉矫机上的铸坯跟踪编码器和切割自动控制PLC程序进行技术改造,从而达到由编码器产生的数据,模拟出切割机上的位置定尺信号,有效地解决了高温区电缆及信号传感器寿命短,影响生产和维护劳动强度大的问题.自2004年lO对该系统改造后,由于其投人费用低,效果显著,减少了铸坯切割的浪费,降低了劳动强度,在二台方坯连铸机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针对新钢公司炼钢厂方坯连铸机自动定尺火焰切割机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和问题,利用现有连铸拉矫机上的铸坯跟踪编码器和切割自动控制PLC程序进行了技术改造.通过由编码器产生的数据模拟产生切割机的位置定尺信号来取代原来的传感器信号,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因高温区电缆及信号传感器寿命短,故障率高而影响生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13.
为适应连铸机多种断面生产需要,天铁炼钢厂对2^#连铸机二冷装置、喷淋系统、拉矫机、火切机、输出辊道及冷床进行了技术改造,实现了单一连铸机浇铸多断面技术,并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介绍了天津天钢集团有限公司第二炼钢厂对2^#板坯连铸机冷床液压系统的改造工作,改造后冷床液压系统能够平稳的平移和升降,确保了“二次切割”切点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柳钢转炉厂对现有的3座35吨氧气顶吹转炉的冷却水系统进行了改造,其主要改造内容有旋转接头、进出水方式、托圈循环水、炉口循环水、水过滤装置等。通过对转炉水系统的改造,彻底控制和解决了多年以来困扰转炉生产和安全的水患问题。 相似文献
17.
昆钢8^#方坯连铸机于2001年进行高效化改造,3年后,二冷室横梁弯曲变形严重,导致固定其上的喷淋水管、托辊歪斜,铸坯在二冷过程中抖动剧烈,拉坯阻力增大,使漏钢事故增多、铸坯跑偏、产生脱方质量问题,影响了生产正常进行。经过对二冷室横梁改造,上述状况有较大好转,最为显著的是解决了二冷各段位及铸坯的抖动现象,减少了漏钢事故,提高了铸坯质量。 相似文献
18.
19.
介绍了新疆八钢股份公司第一炼钢厂0号和1号连铸机二冷配水由传统的公式输入配水法,利用RSView32内嵌的VBA编程改进为更加人性化的抛物线模式的开发过程. 相似文献
20.
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炼钢厂4^#转炉、连铸机自控系统改造,汲取国内外各大钢铁企业成功经验,立足本身特点,在多项技术上有所创新,主要有:红外定尺技术;无副枪动态炼钢技术;双机热备技术;身份识别和分级管理技术;操作跟踪技术;串口设备与以太网联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该项目实现了转炉炼钢的过程控制和冶炼过程的动态监控;同时连铸机高效化改造得以实施,基本解决了物流、信息流瓶颈;身份识别和操作跟踪等技术的应用,适应了企业生产管理和设备管理的安全性要求。项目的成功实施丰富了系统控制功能,提高了可靠性、稳定性,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设备产能提高30%以上,达到了扩容改造的目的,满足了扩容生产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