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矿业是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源头与消耗的“大户”。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具有重大意义。通过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可实现资源开采的减量化;通过废渣、废气和尾矿的回收利用可实现资源的再循环。在长兴县煤山地区矿产资源的规划编制过程中。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孙志伟  李闯农 《中国矿业》2012,21(5):27-29,46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我国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试验区的建设是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依托的。区内矿产资源丰富,资源储量大,大中型矿床多。本文通过对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矿产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了优势矿产资源判定的准则和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优势判定模型。选择了15种矿产进行了优势判定,为该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规划布局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矿业信息     
当代矿工2005年第2期国土资源部日前召开座谈会,邀请专家、院士和相关管理部门人员,就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将是国土资源部2005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按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领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国土资源部将在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领域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宏观管理体系和法规政策体系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试点工作,争取矿产资源利用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好的示范矿山,到2010年使我国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4.
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循环经济——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具有消耗不可逆性。传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是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浪费和破坏。矿业开发必须尽快告别传统的利用模式,走循环经济之路。本文从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出发,结合河南省矿产资源的实际,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选冶、废弃物利用及矿业产品循环等方面,探讨了实现河南省矿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总结循环经济理论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推导出循环经济理论在矿产资源规划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进而针对目前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矿产资源规划在发展矿产资源循环经济中的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6.
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序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滨清 《中国矿业》2004,13(6):49-53
适应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的需要,根据模糊数学原理,以影响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为判别因子,通过引入优化函数的概念,定量求解各种矿产资源在当前技术、经济、资源和产业政策条件下开发利用的相对适宜性,建立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序列。序列中各种矿产资源的相对位置关系,既可作为判别规划区宜于鼓励开发、限制开采和禁止开采矿产资源种类的依据,也可作为策划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时进行矿种优选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马钢姑山矿业公司近几年来围绕姑山细粒尾矿资源开发利用所进行的研究项目,提出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原则,通过研究和分析,形成尾矿利用与无尾排放思路,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改善矿山环境。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马钢姑山矿业公司近几年来围绕姑山细粒尾矿资源开发利用所进行的研究项目,提出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原则,通过研究和分析,形成尾矿利用与无尾排放思路,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改善矿山环境。  相似文献   

9.
经国务院批准 ,《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开始实施。这是依据《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出台的第一部全国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标志着我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宏观调控机制的初步建立。《规划》提出了今后 5~ 1 0 a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即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 ,提高国内矿产资源的可供性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调整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 ,提高资源利用率 ,实现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 ,促进矿产…  相似文献   

10.
青海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式开发利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省矿产资源丰富,但由于开发利用中,存在着包括矿产加工业严重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环境破坏严重、勘查力量不足等问题,导致该省矿产资源的优势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本文结合产业集群的特点与作用,通过分析认为,青海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若引入产业集群新思维,实施产业集群式开发利用,不仅能够不同程度地解决以上问题,而且还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和城市化建设,因而是解决青海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推动该省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矿产资源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当前矿产资源开发遵循的传统粗放式生产模式,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为实现资源开发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文中根据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资源开发循环经济实现的技术路线,重点探讨了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的减量途径和再循环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不可再生资源范围内,假定不考虑资源代际分配的效益性,仅从循环利用资源可以增加资源数量方面考虑,阐述了循环经济的范式应是工业物质流和资源物质流的最佳组合,通过对资源的科学预测,矿业后的治理和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实现资源的合理代际分配。  相似文献   

13.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合理代际分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在不可再生资源范围内,假定不考虑资源代际分配的效益性,仅从循环利用资源可以增加资源数量方面考虑,阐述了循环经济的范式应是工业物质流和资源物质流的最佳组合,通过对资源的科学预测,矿业后的治理和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实现资源的合理代际分配。  相似文献   

14.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其总量有限,随着持续开采利用就会发生逐渐耗竭。矿产资源开采利用后可转变为具有增值能力的资本资产,由于资金具有时间价值,因此为了达到矿产资源利用的净效益现值之和最大,资源的分配使用量应随着时间推移而递减,而不同时期的分配比例取决于受利率等因素影响的贴现率的大小。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要兼顾代际公平,即为后代储存一定量的资源。本文在论述矿产资源有效配置的同时,对边际开采成本逐渐增长、矿产资源最优耗竭理论、矿产资源利用贴现率和为后代储存的矿产资源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其总量有限,随着持续开采利用就会发生逐渐耗竭。矿产资源开采利用后可转变为具有增值能力的资本资产,由于资金具有时间价值,因此为了达到矿产资源利用的净效益现值之和最大,资源的分配使用量应随着时间推移而递减,而不同时期的分配比例取决于受利率等因素影响的贴现率的大小。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要兼顾代际公平,即为后代储存一定量的资源。本文在论述矿产资源有效配置的同时,对边际开采成本逐渐增长、矿产资源最优耗竭理论、矿产资源利用贴现率和为后代储存的矿产资源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资源回采率与费用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资源回采率与费用关系进行分析, 重点研究了它们之间存在的规律性, 为政府部门通过经济杠杆、法律、管理等手段干预资源开采行业行为提供了依据, 并促使企业采取措施来提高资源回采率, 减少资源开采过程中的浪费, 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而为循环经济模式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手段。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阐述了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别从社会发展阶段、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特点三个方面分析了导致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的客观原因,最后提出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坚决关闭小矿山,保护环境,完善矿业法律制度,加快技术进步,实施全球战略,树立矿业强国的思想,从而确保我国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是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弃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在提高矿山企业效益的同时,统筹实现资源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分析了磷矿资源现状,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磷矿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测度指标体系,从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四个方面更加直观地评价不同磷矿的资源综合利用情况,并从加大共伴生资源和固体废弃物利用、加大采选工艺技术研发力度和完善税费优惠政策等方面提出提高磷矿资源综合利用效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保障甘西地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了甘西地区矿产开发存在的问题,认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均衡;矿产资源结构短缺开发缺乏整体规划;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矿山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提出了甘西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战略:应宏观调控、开源节流,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产业结构;多渠道吸引资金,加大地质找矿工作力度;保护生态环境,走“绿色开发”之路。总结甘西地区查明矿产资源储量分为3类,即能够满足当前和2010年以前需求的矿产、能够满足当前和2010年以后需求的矿产和基本短缺及严重短缺的矿产,应有重点、有秩序地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