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高层地基桩基础单桩承载力的重要性,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对某大型工程项目中的两根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根据试验数据获得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桩顶沉降量与荷载对应关系曲线及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桩沉降与时间对数关系曲线,分析曲线推导出各桩的最终沉降和极限承载力。该试验研究可为高层建筑地基的桩基础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郭哲  张武 《建筑科学》2023,(3):92-97
本文以荷载传递法和剪切位移法为基础,推导了自重条件下桩顶荷载与沉降的关系,分析了重力对单桩竖向抗压刚度的影响,认为重力作用下单桩竖向抗压刚度与桩侧土模量、桩身材料模量、泊松比等因素有关。与静载试验数据对比,考虑自重的单桩竖向抗压刚度与实测值更为接近。采用有限单元法模拟了实际工况,数值计算与理论推导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变电站工程中小直径、低承载力嵌岩桩的竖向承载特性,获得合理的自平衡法转换系数。依托安徽芜湖3个500kV变电站工程,进行4根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与4根自平衡法试验。将静载试验成果与自平衡法试验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变电站工程中嵌岩桩Q-s曲线为缓变形,承载力取值按位移控制,自平衡法适用于变电站工程中嵌岩桩承载力测试,嵌岩桩的自平衡转换系数为0. 89,自平衡试桩法可在变电站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自平衡法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在基桩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杨  孟威 《建筑技术》2007,38(3):212-215
介绍自平衡法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原理、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并将其与传统单桩静荷载试验进行效益对比分析。结合工程实例,说明自平衡法深层载荷试验检验桩端阻力特征值(qpa)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推算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  相似文献   

5.
为对比分析PHC管桩单桩抗压与抗拔条件下的承载性能,开展了河漫滩地质条件下的3根PHC管桩单桩抗压和3根PHC管桩单桩抗拔静载荷对比试验,并在基础施工过程中进行了高应变法跟踪检测初打和复打监测。结果表明:PHC管桩单桩抗压和抗拔荷载-位移曲线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抗压荷载-位移曲线为"缓变型",抗拔荷载-位移曲线为"陡变型"。河漫滩场试验条件下600AB(130)型19m桩长的PHC管桩型下压极限承载力和位移为1650kN和7.14mm,抗拔极限承载力和位移为826.7kN和8.78mm。桩侧下压和抗拔平均极限侧阻力值分别为46.1kPa和23.1kPa,抗拔侧摩阻力折减系数为0.501,土阻力恢复系数为1.55,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动静对比系数为1.23。试验结果供PHC管桩设计和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6.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除了用来确定桩基的竖向抗压承载力还用来了解桩基在竖向荷载的作用下桩自身及与桩周地层之间的内力分布与位移变形。结合实际工作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结合钢筋计应力测试技术对桩基检测规范所涉及到的基桩竖向应力变化及桩体变形的试验参数进行实际测试,全面展现桩基在不同竖向荷载作用下桩身摩阻、轴力、桩身压缩量、阻力分布及发挥进程等参数的变化情况及计算成果。  相似文献   

7.
剪切位移传递法确定单桩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剪切位移传递法的主要特点是将桩侧摩阻力与端阻力分开考虑 ,通过位移协调将二者再联系起来。计算时将桩分成若干微小单元 ,根据桩的沉降由桩尖位移和桩身压缩量两部分之和组成 ,列出n元非线性平衡方程 ,解此n元非线性方程组并用迭代法可求得在一假设桩尖位移下桩顶竖向作用力 ,从而预估出单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荷载 沉降曲线  相似文献   

8.
对顶压桩采用双曲线荷载传递函数拟合自平衡试桩上段桩的荷载-位移曲线,采用指数荷载传递函数拟合自平衡试桩下段桩的荷载-位移曲线。对抗拔桩采用双曲线荷载传递函数拟合自平衡试桩的荷载-位移曲线。通过若干工程实测数据验证了基桩上下段分别采用两种曲线函数拟合,能较好地描述自平衡试桩的荷载传递特性。拟合结果对比表明,通过最小二乘法原理求解Q-s曲线方程,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应用Excel表格可快速处理多条实测曲线,方法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9.
运用大型数值分析软件GTS,通过设置摩擦接触单元来模拟桩与土之间的共同作用,对桩-土进行三维有限元模拟;分析了桩-土模量比、桩的最终剪力、剪切模量、法向刚度、桩端承载力等因素对桩荷载-沉降(p-s)曲线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考虑桩-土间接触与非接触对桩顶竖向位移影响较大;接触面最终剪力、剪切模量、桩端弹簧刚度及土体的弹性模量都会对单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荷载-沉降曲线产生显著的影响,而桩端承载力和接触面法向刚度不会对桩荷载-沉降(p-s)曲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该文详细阐述了自平衡法的测试机理、试桩施工要求及试验程序,并对重庆某中学学生生活用房工程的E/2轴、B/3轴、C/3轴试验桩进行了单桩竖向静载荷检测,得到了荷载-位移(Q-s)曲线分布,通过分析判定E/2轴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5400kN,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2700k N;B/3轴、C/3轴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4800kN,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2400kN。三根试验桩均未破坏,承载力特征值均满足设计要求,试验过程及方法可以对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军涛 《山西建筑》2008,34(8):116-117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模型,对桩的静载荷试验P-S曲线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预估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并通过实例加以验证,指出灰色预测理论的预测结果与设计计算结果相符合,可为人们对桩的极限受力情况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深基坑的基桩竖向承载力检测中,经常遇到场地条件、加载吨位受限制的情况,导致传统静载荷试验无法开展。基桩竖向承载力自平衡法可较好解决深基坑中传统静载方法受限的局面,本文结合工程实践对基桩竖向承载力自平衡法进行研究,并指出自平衡法在工程运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钢管复合桩承载特性,以鱼山大桥桩基工程为背景,选取53#桩开展自平衡试验,并将试验结果转换为传统静载试验结果,利用数值建模软件ABAQUS进行实况建模,在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的基础上分析了在竖向荷载作用下钢管竖向应变沿深度的分布规律,并改变桩基钢管厚度参数,施加水平荷载,分析了钢管复合桩钢管厚度对桩基承载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自平衡转化Q-s曲线平稳无突变,单桩极限承载力为71 293.75 kN;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在竖向荷载作用下钢管竖向应变随深度呈“盘底”形;钢管的存在能为核心混凝土提供约束作用,并提高桩基的抗弯刚度,且钢管厚度越厚、桩基的水平极限承载力越大;钢管弯矩沿桩身先变大后变小,最大值出现在31 m附近;桩身剪力从桩顶往下缓慢减小,在钢管底部位置开始桩身剪力大幅减小,再往下传递出现负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单桩和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的p—s曲线类型和影响因素,以及对应曲线情况下承载力的确定问题,对单桩,从桩土相互作用角度归纳了在垂直荷载作用下桩顶p—s曲线的特征;对复合地基,主要分析了搅拌使强度和均匀性对p—s曲线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自平衡试桩法对北京地铁十号线光华路站深层混凝土灌注桩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进行了静载试验,试桩数量为4根,其中有3根试桩桩侧、桩底采用了后压浆技术,并对有无后压浆试桩的承载力性状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也是北京地区首次对这类深层混凝土灌注桩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进行自平衡试桩法静载试验,本次试验的成功为本地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为今后砂卵石层桩的极限承载力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主要针对小直径超深嵌岩灌注桩嵌岩段侧阻力进行分析研究。在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中,在桩身分层预埋钢筋计和应变计,测读各级荷载作用下桩身内力值,对嵌岩段侧阻力的发挥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桩身内力是由上至下逐渐开始发挥的,对于超深的嵌岩桩,桩端阻力发挥比例极小。桩身侧阻力随着荷载的增加不断地变化,上部侧摩阻力先发挥,并且在每级荷载作用下,桩侧摩阻力都有传递。受桩端岩层的影响,嵌岩段靠近桩端部分的侧阻力要高于远离桩端的侧阻力。嵌岩段侧摩阻力分布曲线整体呈双驼峰形,下部峰值高于上部峰值,且在桩顶荷载传递过程中,最大峰值有下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韩文科 《山西建筑》2001,27(3):44-45
通过对5组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资料的整理,针对Q-S曲线及S-lgt曲不同形状和特征进行分析,详细介绍了山西亚鑫煤焦化有限公司焦化厂钢筋混凝土预制静压桩单桩承载力的确定方法,其中对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方法,试桩的施工概况及主要技术参数,试桩结果和结论等作了具体。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长沙湾特大桥桥墩的工程地质条件、试桩的桩位以及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和水平静载试验的装置和试验方法。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比较认为:三个典型桥墩下的桩基础的竖向极限承载力均大于试验的最大荷载,各试桩水平临界荷载值离散性较小,可取其平均值作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m值随水平力或桩顶水平位移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9.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桩的破坏形式多样,随着其桩型、岩土特性、施工工艺等因素的不同而影响其Q-s曲线的形状变化,本文仅从静载试验Q-s曲线特征进一步分析桩基的破坏形态,对分析和解决桩基础工程质量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