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解析《考工记》与王城图,比较分析中国古代典型都城空间,指出盛京城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符合王城规划思想、与王城图最具相似性的都城规划实例。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周"礼制"伦理思想对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都城形态元素:宗庙、宫殿和市场的空间形态和布局的影响,阐述了其与《考工记·匠人营国》这一历史文献的关联。提出周"礼制"是在"道"的伦理思想层面上维护了权力的宣扬和继承,而《考工记·匠人营国》则是在"器"层面上指导和实施营建符合周"礼制"的理想化都城模式。只是由于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形态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局限才未出现如后世北京那样经典的,符合礼制都城形态的案例。  相似文献   

3.
今据不同文献记载试将西周王城之城沿尺度比较如下: (1)据《周礼·考工记》: 边长=九里(周制)=3726.0M=3.726公里=7.45华里(现制) 城沿周长=36里(周制)=14904.0M=14.904公里=29.8华里(现制) 城区面积=13.87平方公里=55.5平方华里(现制) (2)按《汲冢周书·作雒》: 边长=1720丈(周制)=3956.0M=3.956公里=7.8华里(现制)  相似文献   

4.
《建筑师》2008年第4期《关于中国古代城市中轴线设计的历史考察》一文中提出西汉以前中国古代城市南北中轴线设计从萌芽到初步形成的观点,本文运用考古和文献资料,认为西汉以前城市没有明显南北中轴线设计。西汉以前都城设计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商西周都城宫室宗庙居中的方城设计原则、春秋战国城郭套叠和东西双城并列布局、秦西汉象天设都布局,三阶段逐步完善且没有明显南北中轴线。进而对《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之“左祖”这一西周都城为南北中轴线布局的有力证据进行质疑,进一步否认中国古代城市南北中轴线设计在先秦以前就初步形成的普遍看法。  相似文献   

5.
《考工记》营国制度新解——与规划模数相关的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蓉 《建筑师》2008,(5):77-81
《考工记》里记载的古代城市规划制度包含了模数的观念。按照该文的叙述,可以得到它的城市规划三级模数体系。该文所记的王城之中有两种用地性质.从而在第二级模数之下产生了两种划分方式,分别为卿大夫“治城”和宫城。西周王城的模数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转变.成为封建社会时期地方城市规制。王城的宫城与里坊的面积比例也得到了传承。  相似文献   

6.
陈筱  孙华 《建筑学报》2021,(2):62-67
针对明中都的"建成状态"与"方案状态"在城墙长度、城门数量、坛庙建筑等方面的差异,讨论了明中都原初规划的设计模数与设计思路.将明中都与《考工记》所载周王城、周代曲阜鲁城、东魏北齐邺城、隋唐长安的推测设计方案进行对比,重新梳理了古代都城模数控制规律的研究线索,并籍此分析了纪念碑式都城空间的实现与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7.
张悦 《城市规划》2003,27(1):72-76
首先研究了《周礼》所描述下的西周宫城制度 ,梳理后世几家重要注说 ,进行模式归纳 ;进而以鲁国都城为个案研究 ,寻先秦文献与考古线索作其春秋时期宫城营建模式的的复原方案 ,与前述《周礼》模式比照 ,认为在西周春秋时期宫城的复原研究中不应带有“左祖右社”之《周礼》习见 ,同时尝试提出中国西周春秋宗礼制度时期“择中立庙”的宫城 (甚至都城 )制度模型 ,期备一说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3)
都城为历代王朝或政权的政治中心及首善之区。选择建都城市的所在地,既要首先考虑到地理条件,探求其地的自然景观,还要分析其地的社会环境,并注重探究历代王朝或都城沿革承袭与兴废的情况与规律。早期如盘庚迁殷及至周人经营丰镐与雒邑,其都城的建筑规划已渐显规矩。在前代实践基础上,后出之《考工记》关于都城设计与营建的思想和指导原则,对汉唐诸代都城建设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考证指出,西周及其以前都城布局均应以宗庙为中心,君王的正式宫殿从属于宗庙.随着对当世君王权威的认同程度提升,在建造城内或近城离宫的基础上,春秋以后逐步形成了延续使用到西汉的在庙堂区西(或西南)设置正式宫殿区的宫庙并重的格局.《考工记》营国制度所述之王宫居中的做法并非周制,但却因其自身特质和历史机缘,在中国城建史上造成了特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南 《建筑史学刊》2023,(4):138-148
结合考古实测数据、文献记载和几何作图分析,探讨元上都、大都与中都三座都城规划设计的构图比例、尺度规模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数术内涵。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发现并指出:元代三都在规划设计上皆存在着清晰的构图比例,集中体现在每座都城的外城、皇城与宫城的平面形状与比例关系上;三座都城的外城面积与宫城(有时包括皇城)面积皆存在整数倍关系,而大都与中都的宫城面积与宫中主体建筑(前朝或后寝的正殿)所占据矩形地块的面积也存在整数倍关系——若套用《周礼·考工记》中“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或者《营造法式》中“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等古代术语,可将上述规律归纳为“都度以宫”“宫度以正殿”或者“凡营都之制,皆以宫为祖”“凡营宫之制,皆以正殿为祖”。此外,上述比例关系中所涉及的数字,以及各都城三重城垣、宫中正殿(甚至包括街区、街道等)的尺度换算成元代尺、步、丈、里、亩等数值,皆呈现出丰富而博大的中国传统数术内涵,尤其表现为对《周易》思想以及中国古代天文、律历的象征,这也恰恰与历史文献中所记上都、大都的主要规划者刘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  相似文献   

11.
都城作为多功能的人居环境,其营建受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双重影响。文章认为《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具有“理想城”性质,其空间结构蕴涵着“宇宙图式”,可能是王莽时期以西汉都城长安为蓝本,揉入当时的宇宙观念而描绘的都城布局的理想蓝图。  相似文献   

12.
唐宋时代市坊规划制度的变革,是研究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的一个关键问题。 我国奴隶制时代的城邑规划,市里分区极其严格,两者不容混淆,而市里本身又各有其规划制度指导设计实践。譬如两千多年前我国第一部城市规划文献——《考工记·匠人》营国制度,对王城的市场规划就有“面朝后市”、“朝市一夫”的规  相似文献   

13.
一、浅谈角楼角楼本是城墙四隅上的防御据点。历代帝王都在都城和所居宫殿四周修筑城池,高筑坚固的城墙,深挖宽阔的护城河。《周礼·考工记》记载:“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郑注:“宫隅城隅谓角浮思也”(即角楼)。宋代《武经总要》一书对城垣、城门的防御手段有详细说明,城墙上的女儿墙是在城墙顶部外侧构筑的矮墙,它在增强了城墙高度的同时抵御敌人的箭矢,并掩护自己的行动。并有敌棚、敌楼等防御设施。在城墙上还有大的建筑,城楼、箭楼、角楼等作为了望站和指挥所。城墙的马面突出城墙外壁,每隔一段设置一个马面,…  相似文献   

14.
段汉明 《城市规划》2007,31(1):21-25,32
简要探讨了《易》之道,对《周礼·考工记》和《管子》中古代城市规划理论及哲学渊源进行了分析,认为二者在城市建设哲学理念上具有同源性,并以夏、商、周城市遗址为例,印证传统哲学理念对早期城市中轴、方位和型制的影响。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城市规划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现代城市规划应当以“象天法地、师法自然”为经,以“昭彰人伦、弘扬礼法”为纬,力求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内秉传承,外图创新,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 《考工记》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古的手工业文献,据考证为春秋晚年齐国官书。书中不仅记述了大量手工业生产技术资料,而且提供了一系列制度。《考工记·匠人》“营国”一节记述了西周初的城邑建设体制、规划制度、乃至规划方法,因此成为研究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史的中外学者所重视的文献。  相似文献   

16.
“梁陈方案”未被采纳存在时代背景、政治外交、社会文化、财政经济、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原因。本文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分析北京作为燕、辽、金、元、明、清六朝古都,历代的都城选址和营建方式,以此进一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对政治中心的选择。研究发现,燕、辽、金朝都城在今北京古城的西南角,奠定了北京城历史地理环境及空间格局。延续至今的明清紫禁城,其地理位置、大内宽度、中轴线等均在元代依据《周礼·考工记》及《易经》确定。由此,自元朝起至明清时期的皇城及中轴线已经成为政治中心的象征,也是建国初期全国人民向往的中心,从该视角反思“梁陈方案”的始末,也可以解释“梁陈方案”不被采纳的合理性及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董卫 《城市规划》2021,45(6):84-97
长期以来,关于隋唐长安城的研究汗牛充栋。本文试图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隋唐长安城的历史环境进行重新思考,深入剖析这座伟大都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空间逻辑。隋唐以前,关中已经拥有了西周丰镐二京、秦栎阳与咸阳、西汉长安等一系列原创性都城案例,这些都城及其离宫别馆的覆盖范围达到4000km2以上,形成了关中核心区巨大而长时态的城乡空间环境。这一空间环境反映出自西周至隋唐约2000年的时间里关中地区都城的连续性"建设-弃置-重建"过程,自西向东逐渐出现了分别由周、秦、汉人开辟建设的城市发展区。这些城市的建设与废弃随历史变迁此起彼伏、滚动发展,最终汇聚叠置于今天的关中大地上。其中秦汉、隋唐都城交叠并置的现象十分明显,空间格局十分典型,对以后王朝的都城规划建设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相信,任何存在的建筑形式都可注释其背后潜在的文化结构。目前,对《周礼·考工记》中所给出的“王城理想模型”(图1、2)的分析,从建筑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还仅仅停留在表层结构上(图3),本文旨在探寻其潜层结构,即从其文化隐义的层面上,找出形成这个理想模型的文化基因。近年的研究判定,中国的远古存在着一元的太阳神崇拜。中国古代至尊的称号——皇、昊、神、华都与太阳神崇拜有关。黄帝的本意就是光明之神,或日光帝,亦即太阳神(参见何新著《一神三身的皇帝》)。研究还表明,中国古代艺术中,  相似文献   

19.
《考工记》对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发展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工记》对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发展过程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使宫(皇)城内部的宫殿轴线延伸出宫城从而与城市的道路轴线重合,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都城中轴线;二是规定了宫殿在中轴线上的排列顺序;三是对中轴线自身内容和空间的发展过程的影响。此后各代对它都有过不同的丰富和贡献。“择中论”是我国古代社会统  相似文献   

20.
城、郭为筑在城市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墙,一般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往往又引申为城、郭里面的城市区域。商和西周的初期,都城只有一个城(即一个城墙)或壕沟,并无“城”与“郭”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