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牙颌模型和牙颌畸形矫正过程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牙颌数字模型和矫治器械形状与性能分步获取制造方法的计算机辅助牙颌畸形矫治技术路线和具体实施方案,选择确定了所涉及的牙颌模型数字化、复杂曲面实体数字模型操作、中间牙颌模型成形三项关键技术的具体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2.
牙颌模型的三维激光测量及模型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颌模型的数据测量是进行口腔修复CAD/CAM的基础。本文采用自制三维激光测量仪对牙颌表面数据进行三维测量,获得了单颗后磨牙缺失的牙颌模型多片三维点云数据。将各片数据在反求软件Surfacer平台上通过三点定位法进行数据拼合,准确地表示出缺失牙上下颌的咬合关系,重建牙颌的实体模型。  相似文献   

3.
逆向勤务员中自由曲面的数字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曲率自适应思想建立起曲面数字化模型,并对模型中弯曲度的构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弯曲度的高斯构造,这种构造克服了以往弯曲度构造上的不足,它不仅充分表征了曲面上一点的几何特征,而且计算地较为简便。同时对自适应网格的形成速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种加速方法。  相似文献   

4.
虚拟轴测量技术为逆向工程技术中的关键环节--模型数字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数据获取途径,弥补了传统测量方式在测量腔体零件和内凹零件表面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针对牙颌等待测物非接触式光学三维测量,提出了一种融入标定功能的夹具设计方法,实现了测量过程中待测物与标定靶的空间一致性;定义了单目视觉测量过程涉及到的坐标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坐标配准的点云拼合技术,简化了点云拼合流程,实现了点云拼合理论零误差;应用张正友标定方法对摄像机进行了标定;通过实验验证,得到了具有一定精度的牙颌三维模型点云拼合数据,实现了较快的测量速度,为提高牙颌测量系统的整体精度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6.
基于实体模型的牙颌组织三维有限元建模问题探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通过常用牙颌组织三维有限元建模方法的简述与比较 ,提出了自己的基于DICOM数据的高精度建模方法 ,该方法保留了实体模型的几何信息 ,可保证良好的几何相似性 ;建模速度快 ;不损坏实物模型。适用于临床医疗的实际需要 ,为有限元方法在口腔医学的应用提供了一条颇具成效的思路。并给出了相应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7.
三维数字化技术在汽车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情况,主要包括三维数字化技术定义和应用范围.并给出了其在汽车底盘分析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8.
由于天然牙牙冠磨损量微小且形貌复杂,传统的测量方法难以精确获得磨损量。提出采用基于逆向工程技术的天然牙磨损量测量方法。首先通过三维扫描仪获取磨损实验前后的天然牙点云数据,其次采用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中的最近点迭代ICP(Iterative Closest Point)算法将磨损前后的天然牙点云数据对齐,在此基础上通过3D比较和体积计算,测算出磨损区域的最大磨损高度、平均磨损高度和磨损体积3个磨损特征量。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实现天然牙磨损量的测量,同时再现磨损区域的空间几何形状,实现磨损量测量过程的数字化、定量化和可视化。  相似文献   

9.
基于三坐标测量机的曲面数字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用三坐标测量机(CMM)获取实物表面点云数据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用Geomagic软件对获取的点云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实物表面的NUBRS曲面模型,试验表明正确合理地应用CMM能有效提高测量效率和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运用肌电图仪评价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后咀嚼肌功能变化,了解患者术后咀嚼肌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31例接受正颌手术的错牙合畸形患者纳入观察组,并选取同期30名正常牙合者纳入对照组。运用肌电图仪检测静息放松时、左右侧方最大运动各咀嚼肌肌电位,以及正中紧咬时、最大开口、正中前伸、咀嚼运动时咀嚼肌肌电位及不对称指数,并分析观察组患者术后咀嚼肌功能变化。结果 :除静息放松外,观察组术前咀嚼肌肌电位低于对照组,且以紧咬、咀嚼时差异最为明显(P<0.05);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部分咀嚼肌功能有所恢复,但紧咬、咀嚼时肌电位仍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患者咀嚼肌功能较术前、术后3个月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后咬合及肌肉功能均逐渐增强,但功能未达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1.
介绍磁粒光整加工技术中导电测头的设计及利刚该测头对复杂曲而进行数字化测量的软件设计。  相似文献   

12.
CAD系统与异构数字化系统互操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避免产品设计者的工作环境在多种数字化系统之间反复切换.提出了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与异构数字化系统之间功能互操作的概念.针对不同学科领域和领域内不同平台产品的功能所存在的差异性,设计了共享本体与局部本体的分层体系结构.通过构建局部本体,封装领域内部各种系统平台的可调用功能,利用共享本体,描述特定领域向其他领域开放的互操作功能集合.以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与产品数据管理之间的功能互操作为例,利用Web服务封装不同领域的互操作功能,使用可扩展样式表语言转换技术.实现不同产品数据管理系统装配结构树之间的局部本体转换.该思路可以推广到其他数字化系统之间,实现功能互操作.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了功能互操作在数字化系统集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反求工程技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文章综合性地论述了反求工程技术的应用领域,技术现状及其发展前景,重点介绍了其研究方法,内容与分析对象。  相似文献   

14.
面向三维测量的随动式机器人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了一种新型随动式三维数字化测量系统工作原理、应用领域和总体构成的基础上 ,论述了随动式机器人本体结构的设计 ,建立了机器人的数学模型 ,应用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实现了多路码盘信号处理的芯片化设计  相似文献   

15.
对数字化测量技术和快速成形技术进行了概述,并对研究中所采用的便携式三维照相测量仪、立体彩色打印快速成形机及光固化激光快速成形机从原理和技术参数上进行了介绍。结合连杆成形工艺特点和要求。对连杆实物模型进行了反向造型研究,提出了一套适合于连杆逆向造型的方法;分别采用两种快速成形工艺制作了连杆的原型,并对其成形工艺、精度及材料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获得了各自的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讨论了反求工程和快速成形集成中的数据流和接口格式。此外,还提出了下一步连杆成形新的研究方向及其快速制造方法。  相似文献   

16.
A digitizing frame store giving real time read out of the image for TV or slow scan rates is now available. This equipment has a number of applications in both optical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Examples of results obtained by linkage to a low light level TV system are given showing that use of the frame store yields image information not otherwise available. Other possibilities of the system are indicated.  相似文献   

17.
基于Geomagic软件进行了自行车头盔的逆向工程技术扫描、数据采集、数据处理、CAD模型的重建、产品质量分析及创新设计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逆向工程技术,可以建立复杂的NURBS曲面,解决传统设计方法在复杂模型设计方面的缺陷,使产品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有效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  相似文献   

18.
在制造行业领域中,逆向工程技术是一种常用的自主设计制造手段。特别是在实际的模具设计制造过程中,应该将CAD软件作为主要平台来进行合理地逆向设计,这样做能够保障模具产品的优良性能,有效缩短模具制造周期,实现产品质量提高,从而使其不断适应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9.
反求工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连连 《广西机械》2012,(1):137-139
在分析反求工程技术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对反求过程技术的反求步骤进行了解释,并对反求工程技术的研究对象、应用领域作了说明,且进一步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提出利用逆向工程对人体背部曲面进行点云数据的提取,之后再利用人机工程学和网格能量法对人体背部曲面进行整体光顺优化。在进行逆向处理时,应用CATIA逆向模块进行点云的处理并且拟合成曲面,就可以做出和背部曲面完全一样的曲面,在分析背部曲面和拟合曲面的同时,要考虑并确定关键型值点的约束。之后利用网格能量法和遗传算法的优化方法以及人机工程学的要求建立人体背部曲面的目标函数,利用MATLAB软件求解曲面并且优化出最佳的人体背部曲面。最后分析曲率变化,证明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