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灾后重建的工作一直是建筑界的热点话题,著名建筑师——谢英俊在自台湾921大地震后的一系列灾后重建的实践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灾后重建的理论体系。本文通过对谢英俊的实践作品的分析深入理解了设计师及其设计思想并对谢英俊的设计理念进行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张龚 《建筑与文化》2014,(4):134-135
本文以四川省汶川县码头村重建工程为调查素材,研究台湾建筑谢英俊关于灾后重建的实践情况.以其重建理念中的“适应性本体”和“开放性外延“为认识标准,探讨该重建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希望为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3.
从一次灾后示范住宅重建实验的亲身经历出发,介绍和分析了谢英俊在灾后重建中所采取的关注现状、合作建房、简化构造和就地取材等策略,并从合作造房与建筑师的角色、工业化与手工制作、实用与美学、设计与开放性等方面探讨了建筑师在灾后住房重建中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杜翛然 《建筑》2010,(19):68-69
通过介绍建筑师谢英俊在5·12地震灾后重建工程中的建设情况,特别其以四川茂县杨柳村进行灾后重建工程为主要切入点,深入挖掘谢英俊家屋体系重建的经验,即"协力造屋"的工作模式及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  相似文献   

5.
1台湾八八水灾原住民部落重建设计2009年8月,因台风带来暴雨,造成台湾山区、河岸原住民地区受泥石流侵袭,受灾严重。谢英俊建筑师及常民建筑团队累积了1999年台湾921地震后重建、风灾后迁村的经验,以及  相似文献   

6.
3月26日"人民的建筑:谢英俊建筑师巡回展"在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举办。该展览由建筑批评家史建策划,展出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及其建筑工作室自1999年来参与实施的80多个项目,包括文献、装置和实物等展品。自1999年台湾"九·二一地震"邵族社区重建以来,谢英俊和他的团队积极投入社会建筑实践,并于2004年  相似文献   

7.
3月26日人民的建筑:谢英俊建筑师巡回展在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举办。该展览由建筑批评家史建策划,展出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及其建筑工作室自1999年来参与实施的80多个项目,包括文献、装置和实物等展品。自1999年台湾九·二一地震邵族社区重建以来,谢英俊和他的团队积极投入社会建筑实践,并于2004年  相似文献   

8.
黄庄巍  谢英俊 《建筑师》2020,(3):118-125
谢英俊是中国台湾地区当代知名建筑师,其197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的建筑活动形成了“新客家”和“协力 造屋”两条主要脉络。2019年11月,笔者与谢英俊在厦门进行了深度访谈。在访谈中,谢英俊展示了新乡土主 义建筑实践及其相应的理论思考与生成路径,它们以地域化现代建构美学为技术支撑,与包豪斯运动所承载的现 代性、批判性有着直接联系,与197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乡土文学运动、新乡土主义建筑风潮等社会思潮关联紧密, 具有公共性、开放性、革命性和平民化的深层内在意涵。  相似文献   

9.
图片提供宣宁周晨资科提供 AUTODESK(欧特克中国)"马尔康"灾后重建方案的基本原型就是谢英俊建筑师在台湾"9·21"地震之后应用的建筑设计方案,即轻钢结构生态住宅设计.  相似文献   

10.
谢英俊简介:台湾"第三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永续建筑、协力造屋"倡导者,1999年台湾9·21地震后,参与灾后重建,提出"永续建筑与协力造屋"的理念。就地取材,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组织和执导农民/原住民自己动手盖房,建起品质还不错又省下施工费用和购买大量原材料费用的房子,是其一直所坚持的建筑实践。所获奖项:2002年获第三届远东杰出建筑设计佳作奖,2004年入围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代表作品台湾省高雄市桃园区动和避难屋,四川省茂县太平乡杨柳村1.四川省茂县太平乡杨柳村2  相似文献   

11.
借鉴谢英俊建筑师在台湾1999年“9.21”大地震后重建邵族家园的经验,为四川大地震提供重建的参考与思路。希望建筑师、志愿者同当地百姓齐心协力,采用简单、节能、生态的方法及有效的运作方式重建家园。期望从台湾建筑师的实践中得到切合实际、快速自建的理念,以缓解政府在重建过程中的压力,使重建工作更加迅速有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12.
人民的建筑     
当我们所有的目光都在关注城市发展时,似乎忘记了占我国总人口50%以上的农村人口拥有怎样的居住条件。汶川"5·12"地震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谢英俊建筑师以及他主率的乡村建筑工作室,他们在灾区修建了500余套节约型住宅。2011年,谢英俊建筑师"人民的建筑"于北京、深圳、香港、上海巡展,我们得以深入地了解其长期的建筑实践。  相似文献   

13.
朱剑飞 《建筑师》2024,(1):11-15
如何在一个大的历史和世界的背景下研究一位建筑师?如何在此大背景下研究现当代中国建筑?个体建筑师与整体建筑设计文化呈何种关系?建筑师自身的话语和历史地理大背景下的整体建筑学术判断,又是什么关系?在众多关于张永和的研究的当下,我们又有什么新的视角?本文试图在方法论上思考这些问题。本文以远观和近看的不同焦距,考察并提出研究张永和建筑实践的几个切入点:个体履历在世界地理上的穿梭;路径中的关键节点;1990年代后期关于“基本建筑”的提出的突破和意义;“基本建筑”与“叙事建筑”的内在关联性;三十年来“基本建筑”在实践中的扩充和渐变;张永和建筑实践的“话语”活动及其多重形式;建筑文化和建筑媒体的重要性;以及中美关系和中外关系在研究个体建筑师和整体中国建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谢英俊在灾后所做的建筑项目,分析其设计的初衷和过程,指出谢英俊另类的建筑设计思路.同时通过他和记者之间的谈话,找出其建筑思考背后的哲学基础,从建筑观到人生观再到价值观,分别进行分析并最终指出了哈贝姆斯提倡的“沟通意识“对谢英俊深刻而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对法国巴黎美术学院以来的建筑体系予以了抨击.  相似文献   

15.
金鑫 《建筑与环境》2010,(2):167-168
本文针对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现状,通过对谢英俊乡村建筑工作室灾后重建工作的研究与参与,改进现今存在的一般轻钢系统住宅提出开放系统的轻钢快速建筑体系,以解决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效率、质量与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陈姣兰 《建筑师》2022,(1):53-58
建筑是什么?建筑属于谁?建筑的意义在哪里?这些都是追问建筑的本质时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以吉首美术馆为对象,将围绕它而产生的建筑师、建筑评论家和建筑在地的使用者的言说进行参照,呈现“专业话语”与“日常生活话语”之间的差异。将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评述,视为一种意义竞争中的话语实践,可为反思建筑实践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7.
“5.12”地震给四川地区众多城镇乡村的中小学校舍造成严重破坏。目前灾后重建工作工程已经开始启动,重建过程中政府与民间力量的共存,资金与建设渠道的多元化,为建筑师参与实践提供了多种机遇与可能。文章分析了设计过程面临的诸如用地资源、建设标准、建设周期等问题,提出在中小学重建过程中采用实地调研的工作方法,尊重当地现实条件,并合理借鉴台湾、日本等地的成功经验。设计上采取结合地域性的策略,延续地方建筑文化与传统,积极推广生态环保的建筑材料与技术,为灾后重建提供示范性的样板与方向。  相似文献   

18.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台湾建筑师谢英俊来到灾区,向当地重建家园的农民推广他的轻钢生态房和"节能减碳"、"协力造屋"的理念,试图以"建筑专业者"的身份进入农村建筑市场。因为杨柳村等项目,谢英俊在灾区重建中为国内媒体所注目,本文即是《南方都市报》相关报道之一(原文标题为《农房重建一种:村民互助协力造屋》)。编者出于它或对我们了解农村建筑实践及其出路(专业化、商业化等)有所启发,遂而转发;因编辑需要和篇幅原因,编者对之作了调整及部分的删减。  相似文献   

19.
梓人三问     
李逸 《华中建筑》2009,27(12):87-88
建筑是一门在中国备受误解的学科。不论是从最早的将“architecture”译为“建筑”而非“营造,”还是后来的大学普遍将建筑列为工科,或是大多数人对于建筑和工程的混淆不清—这其中都包含了众多对建筑以及建筑师的误解。然而早在柳宗元的《梓人传》中就已经显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以及建筑师的理解。建筑究竟是一门专而深的理工科,还是一门包容万象的综合学科?建筑师究竟是面面俱到的匠人,还是不拘小节的将相?建筑师的职责与能力又有哪些契合与分歧?带着这三个疑问,我们打开一代宗师柳宗元的名作《梓人传》。  相似文献   

20.
谢英俊的乡村建筑工作室所主持的雅安灾后重建,由壹基金投资建设,目前进度已过半。日前,作为壹基金执行理事长的王石也亲临现场,和农民、现场专家及志愿者们共同参与房屋的建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