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十五"期间,"引进国际先进水利科学技术计划"(简称水利部"948"计划),旨在通过引进国外先进、实用的技术和设备,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最大限度地缩短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周期,尽快缩小我国水利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计划实施以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适用的水利科学技术,并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创新、转化和推广,使我国水利科技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加快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党的十六大报告继续将水利放在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强调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鼓励科技创新,为我国新时期水利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水利科技的总体水平已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各个领域发展不均衡,特别在一些基础理论和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因此,加强国际间水利先进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及经验,不断引进、消化、…  相似文献   

3.
“十五”期间,水利科技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十五”时期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经过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我国水利科技的总体水平已基本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已处于领先地位。一大批先进实用的水利科技成果已进入了水利建设主战场。  相似文献   

4.
“948”计划是一个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计划,其已在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领域开展了多个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根据近年来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状况和引进计划的特点等,提出可以引进的技术和领域应包括水土保持优良植物资源及先进育种技术、先进育苗和加工及栽植施工技术、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技术、水土保持植物物措施国际前沿技术、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科研新理念新方法和综合科技能力提升领域等。  相似文献   

5.
我国水利科技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水利科技取得的成就建国50多年来,我国水利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水利科技工作紧紧围绕水利建设主战场,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现了水利科技的不断跨越,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的成功截流和建设,充分显示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水平以及我国水利科技的新成就.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设计、科研、施工和安全检测等方面,建立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在高坝筑坝技术、岩土工程、大坝安全监测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水资源评价、水资源配置、水环…  相似文献   

6.
水利经过"十五"期间的大投入、大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水利保障体系.但总体来看,水利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水利的要求还有差距.面对"十一五"的机遇和挑战,水利应怎么办?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怎么看?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经司巡视员高俊才接受了记者的书面采访,谈了他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时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更为重要。目前,我国水利科技在混凝土结构装配式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先进技术成果,其研发和推广应用解决了众多技术难题,有力推动了水利行业发展。一、装配式建造技术概况及在我国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8.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我国水利科技进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尽快缩小我国农业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经国务院批准,“九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1亿美元,由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实施了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简称“948”计划,计划5年内引进1000项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9.
《治淮》2020,(8)
正随着"3S"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迎来了一次大发展。信息化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已成为评价国家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当前,各级水利部门都在积极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水土保持领域也提出了"监管强手段、治理补短板"的总思路。但是当前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普遍存在水土保持监测手段、监督方式及相关行政管理业务信息化程度低的问题,与水利现代化管理不相适应。水土保持信息化是强监管的重要手段,水土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不管是基础设施方面还是水利技术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在这一过程中,水利技术创新是推动水利工程有序实施、降低水利工程建设成本及提升水利工程使用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应紧随时代发展脚步,不断创新水利技术,提升水利工程管理能力,推动我国水利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由何晓科、殷国仕编著的《水利工程概论》一书对各种常见的水利工程进行了系统阐释,  相似文献   

11.
裴勇  龚华  张锁成 《人民黄河》2001,23(8):16-17
分析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预测了21世纪初期沿黄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五”期间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布局以及工程建设安排的原则。为促进沿黄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并保障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充分考虑各省(区)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建设安排的原则,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提出了“十五”期间各类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安排的规划意见,工程安排上突出了节水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云南省"十五"期间水利工作取得的成绩,指出要努力开创云南"十一五"水利工作新局面,重点要在6个方面取得突破:加强水源工程建设,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加强防灾体系建设;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依法治水和科学治水工作,提高水利管理水平;加强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水利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成功率,从山东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出发,分析影响水利信息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人为、方法和管理等因素,提出水利信息化项目建设中应遵循和重视“人为因素”的重要性,实施人本管理;应该通过逐步增加资源的范围,实现“小步快跑”的方式建设水利信息化系统;在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中的调研、实施和运行3个阶段,都要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以期为山东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布局和重点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流域(片)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面临的洪水威胁、水资源私有制、生态环境恶化和水污染加剧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十五”期间,黄河流域(片)的水利发展,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要以黄河下游防洪为大局、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核心、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主线,建设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和保护,搞好以大中型灌区为重点的节水改造和以苒高原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依法治水,科学管理 水,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5.
智慧水利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施路径。落实智慧水利总体方案,有序推进水利"新基建",构建面向未来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是贯彻党中央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的关键之举。本文提出了以自然水系数字化(Digitalization)、水利工程智能化(Intelligentialization)、水利管控智慧化(Smartening)为主要内容的智慧水利DIS体系构建思路,并结合不同的应用场景展望了DIS体系建设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电子政务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行政能力、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回顾总结了以“1+7”模式组织实施的覆盖水利部和7个流域机构的水利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特点、方案、原则、进展和成果,分析了项目建设取得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未来水利电子政务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及上、中游干流的部分河段防洪问题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防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现状防洪工程存在的问题,结合各河段的防洪工程建设特点,“十五”期间应逐步完善防洪工程体系,提高工程防御洪水能力,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防洪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孟少魁  余博  李金河 《中国水利》2011,(12):85-87,61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倡导、推行"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的"四个一"水电开发理念,通过健全工程水土保持管理体系、深化水土保持设计、分类组织实施水土保持设施项目、专业化运行管理等全方位的水土保持工作,并辅以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措施,切实防治溪洛渡水电站工程建设区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打造出了一流的绿色施工区,为创建西部水电开发典范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靳国厚  郭志杰 《水力发电》1997,(10):33-36,44
为了提高我国200m级高土石坝的设计和施工水平,电力工业部“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针对高堆石坝关键技术、混凝土防渗墙材料及接头型式、防渗墙施工、高土石坝抗震、勘测关键技术和高土石坝施工水力学问题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重大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减少工程投资,加快施工进度,保证工程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