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析了稳定杆布置对车辆转向特性的影响,针对稳定杆布置不合理造成的过多转向特性做出了改进,通过建立ADAMS模型,提出了稳定杆布置策略,通过实车验证了策略的有效性,提高了车辆的不足转向度,提高了整车的转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运用Trucksim软件建立重卡搅拌车整车模型,并进行稳态回转仿真与试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对汽车的侧倾状态进行理论分析,可知前后悬架横向稳定杆刚度匹配影响车辆前后轴的侧倾刚度,从而影响汽车的稳态响应特性。最后对横向稳定杆不同布置方案进行仿真分析,并通过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前桥增加横向稳定杆有利于整车的不足转向与抗侧翻能力,提高工程车辆稳态特性。  相似文献   

3.
刘敬忠  冯燕  赵燕伟 《机电工程》2012,(6):654-657,661
为研究悬架和横向稳定杆的刚度对车辆操纵性能的影响,进而为悬架设计和调整提供参考,以某轻型客车为原型,在ADAMS/Car中构建了无横向稳定杆和前悬架装配横向稳定杆的两辆虚拟样车及其变型车,通过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仿真试验,得到了前悬架扭杆和横向稳定杆角刚度对车辆转向灵敏度的影响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无、有稳定杆两种车型,扭杆角刚度自0.5倍增大至2.0倍基准刚度,转向灵敏度分别产生相对于经验值域约20%和1%的下降量;横向稳定杆角刚度自基准角刚度减小至0或增大至2.0倍基准刚度,转向灵敏度分别产生相对于经验值域约10%的增长量或1%的下降量。  相似文献   

4.
以某微型电动汽车实车参数为依据,基于动力学软件ADAMS,结合应用Hypermesh、Nastran模态分析软件,建立该微型电动汽车的刚柔耦合虚拟样机模型,并通过将仿真试验与实车试验数据结果对比分析,检验虚拟样机模型是否正确。以正确的虚拟样机模型为研究基础,分别改变该微型电动汽车前悬架横向稳定杆的长度、宽度、直径及与悬架的安装位置,探究横向稳定杆对整车性能影响。结果证明,增加横向稳定杆的直径即适当加重横向稳定杆,可有效改善汽车的侧倾特性跟纵倾特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横向稳定杆连接杆布置位置会影响整车操稳性能的问题,对两种布置方案(布置在主销前侧、主销后侧)从空间力学角度进行了受力分析。提出了稳定杆连接杆布置在主销后侧会增大悬架侧倾转向系数,从而有利于整车不足转向的方案,并在ADAMS中建立了带有非线性稳定杆的悬架、整车装配模型,通过悬架KC仿真,对稳定杆影响比较大的悬架侧倾转向系数、侧倾角刚度等指标进行了分析;通过整车稳态回转工况仿真,就两种布置方案对整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横向稳定杆连接杆布置在主销后侧,整车不足转向度会增加20.59%,车辆稳定性变好;但同时整车侧倾梯度也会增加2.24%,车辆安全性变差。  相似文献   

6.
由于智能材料磁流变液具有响应时间短、可控范围大等特性,基于磁流变液的半主动执行器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同时保证车辆在高速转向时的行驶安全性(抗侧倾性能)和在通过不平路面时的行驶平顺性,提出一种磁流变半主动横向稳定杆。装有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的横向稳定杆可在车辆低速转向时提供较小的扭转力矩以提高平顺性,而在高速转向时提供大扭转力矩以提高安全性。为验证提出的半主动横向稳定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建立装有磁流变横向稳定杆的车辆侧倾数学模型,并基于整车动力学仿真软件CarSim对某型汽车整车模型进行半被动控制下的动力学仿真。以一种基于车身侧倾角速度的分段控制策略对磁流变横向稳定杆进行了初步的控制仿真,并与传统被动横向稳定杆对车辆侧倾的性能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横向稳定杆对整车侧倾及纵倾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Adams/car建立了某微型轿车的刚柔耦合虚拟样机模型,调整横向稳定杆的结构参数和安装位置并进行前轮跳动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当横向稳定杆的结构参数和安装位置改变时,会对整车的侧倾及纵倾性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悬架侧倾角刚度和抗制动点头率的变化。进行了横向稳定杆的动态应变试验,通过试验与仿真结果的对比,表明刚柔耦合虚拟样机模型仿真能够准确预测横向稳定杆在各个工况下的动态应变特性,从而有效预测整车的侧倾及纵倾特性。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稳定杆有限元建模的要点,在建立了包括横向稳定杆在内的重型载货车车架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稳定杆对车架强度和刚度的影响。包括横向稳定杆在内的车架结构分析模型的建立,对重型载货车车架设计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横向稳定杆对乘用车的操纵稳定性影响的问题,对横向稳定杆与整车抗侧倾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简化的乘用车数学模型,并建立了整车侧倾角与横向稳定杆刚度的函数关系;通过对某乘用车简化数学模型的分析,得到了横向稳定杆刚度对整车侧倾的影响,并基于ADAMS仿真软件,对某乘用车进行了整车建模,在中间位置转向和稳态回转两种工况下进行了试验仿真,得出了前桥/后桥横向稳定杆刚度对该乘用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曲线。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横向稳定杆刚度增加,车架侧倾角呈非线性递减,侧倾角曲线斜率逐渐减小,仿真结果与理论建模分析结果一致,为乘用车横向稳定杆的刚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横向稳定杆能有效预防车辆的侧翻,对保证汽车安全行驶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估算稳定杆的疲劳寿命尤为必要.目前有限元分析已成为一种获得零部件力学特性的有效且可靠的方法,所以借助有限元软件,为横向稳定杆的疲劳寿命估算及寿命值的分布提供了技术支持.为此首先建立该种车型稳定杆的参数化模型,并对其进行疲劳寿命的估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疲劳可靠性分析,得到疲劳寿命的分布及累积概率密度函数曲线等.最后对照稳定杆疲劳试验的寿命要求对疲劳可靠性分析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袁传义  陈龙  江浩斌 《中国机械工程》2007,18(14):1757-1760
通过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进行动力学分析,建立了系统的数学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利用转向盘操纵转矩与理想转矩之差及其变化,通过PD控制器进行调节,以获得理想的助力电压;通过模糊控制器改变助力电机的电压系数以实时调整助力转矩;以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参数和PD控制器为优化对象,以转向盘操纵转矩、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为性能指标,用遗传算法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进行了多目标优化。台架试验证明,经多目标优化后模糊PD控制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能有效提高车辆转向的轻便性和稳定性,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MATLAB/Simulink,采用非线性轮胎模型,建立考虑载荷转移的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逆动力学原理,使用神经网络理论方法,构建汽车前后轮胎特性与操纵稳定性评价指标之间的映射关系。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构建的网络模型可以较准确地求出满足汽车操纵稳定性要求的前后轮胎侧偏刚度组合,进而指导汽车开发过程中的轮胎选择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叉车无法原地转向且转向困难等问题,结合基本的横置油缸式叉车转向机构,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空间转向机构,并建立了该机构的力学模型。在虚拟样机中进行参数化设计,以转向活塞杆受力、转向误差以及转向过程中的干涉间隙为目标,利用Insight模块进行多目标优化。根据优化结果修改模型,确定最终的模型,最后进行了转弯半径测试和节能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新型叉车转向机构可以实现原地转向,转向受力情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扭力转向是麦弗逊悬架前轮驱动车的一种常见现象。本文介绍了扭力转向对麦弗逊悬架前轮驱动车的影响,对扭力转向产生的机理和各种原因逐一进行了说明,并分析了降低扭力转向的办法,最后进行了实例验证。其结论对解决车辆的实际扭力转向问题及在整车开发前期设计优化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程飞  颜尧 《汽车零部件》2012,(12):73-76
对比分析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中各子零件可靠性试验方法,详细研究了转向系统可靠性试验台架组成原理及结构,结合道路试验创造性地提出了转向系统台架可靠性试验,为进一步研究系统可靠性试验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陈刚  张淑敏 《机械》2005,32(5):14-16,24
在详细的考虑转向机构、前后空气悬架、车身等部件的基础上,利用ADAMS/VIEW软件建立了某中型客车的操纵稳定性多体模型。通过对它的稳态、瞬态转向工况的动力学分析,研究前后空气悬架、导向机构和轮胎之间的匹配。  相似文献   

17.
运用AMESim软件建立了某车辆传动装置供油系统的仿真模型,分析了换挡、转向子系统和润滑子系统的供油特性,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不同工况下供油系统流量、压力的变化。所获得的仿真模型和有关数据,为后续优化该传动装置供油系统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real-time observation for vehicle roll steer angle and compliance steer angle(both of them comprehensively referred as the additional steer angle in this paper) mainly employs the linear vehicle dynamic model, in which only the lateral acceleration of vehicle body is considered. The observation accuracy resorting to this method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vehicle real-time stability control, especially under extreme driving condition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solution resorting to experimental method. Firstly, a multi-body dynamic model of a passenger car is built based on the ADAMS/Car software, whose dynamic accuracy is verified by the same vehicle's roadway test data of steady static circular test. Based on this simulation platform, several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dditional steer angle under different driving conditions a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en ε-SVR algorithm is employed to build the additional steer angle prediction model, whose input vectors mainly include the sensor information of standard 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 system(ESC). The method of typical slalom tests and FMVSS 126 tests are adopted to make simulation, train model and test model's generalization performance. The test result shows that the influence of lateral acceleration on additional steer angle is maximal (the magnitude up to 1°), followed by the longitudinal acceleration-deceleration and the road wave amplitude (the magnitude up to 0.3°). Moreover, both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and the calculation real-time of the model can meet the control requirements of ESC This research expands the accurate observation methods of the additional steer angle under extreme driving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路面附着系数对车辆控制的影响,根据车辆线性二自由度模型与一定的预瞄信息获得车辆-道路动力学模型,并给出了基于Brush轮胎模型的路面附着系数估计算法。针对车道保持转向过程中的车身横摆角速度与转向角的时间延迟现象,提出与路面附着系数有关的自适应时间系数,并加入到车辆-道路动力学模型中。在此基础上,基于滑模控制理论设计横摆角速度滑模控制器来跟踪期望车辆状态,获得理想的转向角。最后,进行了基于CarSim/Simulink的仿真计算和硬件在环台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路面附着系数下考虑自适应时间系数可改善车道保持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独立式机械双流变速箱的动力学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MAS,建立了某正独立式机械双流变速传动箱在直驶、转向和中心转向时的动力学仿真分析模型,利用在各种任务剖面下,行驶仿真实验获得的负载转矩和由发动机的外特性曲线构成的输入转矩对其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获得了其关键部件的动态载荷谱,为变速箱的动态优化设计和剩余寿命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