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沈飞的知识管理在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下,提出了自主创新方法,为全国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方法。在演讲中,主要从三方面阐述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实施背景;知识管理内涵和主要做法;知识管理实施效果。国家科技部刘燕华副部长在《知识工程与创新》的序中指出:希望《知识工程与创新》一书的出版,为全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与企业领导、科技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学习、研究和开展知识工程提供实际可操作的参考与培训教材,为探索知识创新方法能力体系建设提供借鉴意义,因此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在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和知识等无形资产是主要的资源 ,科技条件作为最重要的获得知识的手段和创新的工具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科技条件 ,是指在从事开发和创新活动中 ,科学仪器、化学试剂、实验动物、文献信息等工具和手段。许多情况下人力资源只有依靠这些高科技物质条件才能完成创新活动。在新经济时代 ,人、财、物的概念发生了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者开始向知识劳动者转变 ,用于创新和生产力提高的资金渠道也已多元化 ,传统意义上物的概念一定意义上已转变为发展生产力必需的科技条件。科技条件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标准化工作在企业科技创新中重要作用的分析,指出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不可缺少的支柱,通过强化标准化工作,巩固和发展专业优势是企业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并就标准化工作如何创新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4.
刘华  曾庆抒  段齐骏 《机械设计》2023,(S2):206-209
文中研究了工程创新的设计知识体系构建与传递路径。首先介绍了工程创新理念及核心特征,然后探讨了工程创新与设计知识体系的协同,提出其重要价值包括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促进、跨学科融合与协同创新、多元化复合人才打造与市场需求对接、可持续发展与社会问题解决等,然后阐述了工程创新的设计知识体系构建,提出技术与创新、管理与战略、跨学科协作、可持续性等关键维度,最后探讨了工程创新引领的设计知识传递,包括注重综合素质提升、结合实际应用场景、重视创新创业培育等特色举措。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工程创新导向下的设计知识传递路径,包括提升跨学科合作水平、侧重创新训练、加强实践项目导向、多元化知识传递方式等。研究表明,工程创新的设计知识体系构建与传递路径对促进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业界动态     
《新技术新工艺》2005,(11):77-78
艾克斯特携手PTC进军华南;Cimatron最新的工模具行业优化解决方;携手共进共谋创新;西安电子工程所召开首届科技大会;基于知识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面向网络制造的知识供应链建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知识创新工程在网络制造中的关键性地位,建立知识供应链模型以实现分布式异地设计。首先把智能工程中元系统理论用于知识供应链模型中“分布式异地知识协调中心”的建立,并阐述其具体实现过程。文中知识供应链模型减少了企业独自进行开发研究必须投入的巨大资金与人力,充分利用我国各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使我国中小企业在与国外大企业的全球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从九个方面入手,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科技创新应对金融危机今天上午我参加了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每年一度的大会,都会提出不同的主题,今年大会的主题是围绕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中指出,在面对这场新的战争时,知识和科技将给我们力量,对我们战胜危机将起到重大作用。在这样重大的危机之中,往往昭示着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孕育着许多新的科技的发展,对下一轮经济发展将会起到重要作  相似文献   

9.
天水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和《天水市科技创新五年规划》,决定实施六大科技创新工程。其主要任务是:①科技创新创业园工程。建设工业高新技术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将其建成以综合孵化器、专业技术孵化器、留学生(高校毕业生)创业园等为骨干,多种形式并存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使其成为“创新型人才的舞台,创业企业家的摇篮,科技企业的发源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形成最佳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②科技创新体系工程。  相似文献   

10.
总结大连海洋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八年来的经验,介绍了学院构建的以就业为导向以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为平台的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论述了大学生科技活动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分析了完善大学生科技活动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构建大学生科技活动体系,培养高层次创新工程人才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反映出创新能力培养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提升就业质量中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与半固态成形技术创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科学技术工作者、管理工作者和各级领导者,必须具备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形成敏锐、流畅的思维,才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性地进行工作。给出了创造性人才的知识结构模型,明确了9个结构内涵的作用,归纳了知识结构的三个特点。进而阐明了具有同样知识结构的人们,创造性程度不一的5个影响要素和两个前提条件。结合塑性加工领域中半固态成形技术的创新,阐明了知识结构是创新的基础,思维能力科学化是技术创新的决定性因素,并以连续5次在液态模锻领域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为背景,阐明了不断创新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建设创新型国家于中国而言,是建设科学中国。科学中国的观念基础在于科学发展观,后者的精神实质是人文。而人文,则又是大学的基本品格。大学以人文精神为灵魂。作为以创新为己任的组织,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肩负着培养人才,引导科技创新,和为制度创新、文化进步奠定基础的重任。大学人文,正是大学完成新的历史使命、为科学中国提供智慧源泉的精神根基。建设科学中国,必须加强大学人文。  相似文献   

13.
知识生产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传统学科模式下。知识生产以同行评价为合法化机制。通过同行评价机制。新知识在既定学科框架下获得相互承认并传播。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产权制度开始成为知识生产中新的激励机制,知识产权遂成为关乎学科承认的新的合法化机制。知识产权制度对于大学的学科建设利弊参半。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有利于大学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升现代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也在加速知识的私人化,损害大学的公共性,不利于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  相似文献   

14.
论文批驳了《理性的视角》所提出的“从理性分工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再生产活动”这一核心观点,认为认知理性不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人才培养而不是知识再生产.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永续动力,知识创新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在批判了“认知理性”的理论错误及其实践危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人才培养、社会需要与知识创新相结合是中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为培养适应实战要求的专业技术和装备保障人才,腐蚀电化学实验教学以科技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加强理论知识理解、提高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通过对装备实验材料筛选、自行设计实验及实验装置、辅以多媒体实验教学及环境友好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正确的科技素养价值观及以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素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创...  相似文献   

16.
选题是科研工作的基础.阐述了在机电科研选题中6种创新思维的选题方法,用替换研究要素的方法选题;从不同学科、不同学科方向的交叉处选题;用知识移植的方法选题;从科研或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中选题;从已有课题延伸中选题;从文选的空白点选题等.  相似文献   

17.
TRIZ理论在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方面有着很高的使用价值。本文在简要介绍部分TRIZ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用TRIZ技术矛盾理论发掘枪钻在使用和维护中的矛盾,并提出了改进性设计。  相似文献   

18.
大学文化的实质是创新文化。马克思的科学创新精神与大学创新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的内在逻辑统一性。在现代大学躯壳与创新文化传统发生裂变的今天,重温马克思科学创新精神,用它引领现代大学文化重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守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弘扬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改善创新所需的基础条件,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除旧革新,建立以知识创新为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服务教学科研为宗旨的扁平式管理制度。实施法治框架中政府购买大学服务的运营模式,实行教师和学生代表自主平等的共享治理,弘扬个性、展示特色.有效形成激励创新、崇尚创新的气场。是大学文化重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知识集成初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企业的创新能力是现代企业最主要的竞争能力。企业的创新是一种集体协同的创新。知识集成不同于信息集成,它主要是对分散在企业中的、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意会性知识和分散在不同协作单位间的知识进行集成。本文对知识集成的概念、集成方式、集成模型和工具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对各大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衡量高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结合当前自动化专业创新实践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为目标,打造创新教师团队,完善创新激励制度,对创新实践体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