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曹文  何振华  刘勇 《山西建筑》2007,33(13):280-281
结合工程概况,对TSP系统数据测试前的准备工作和数据测试参数进行了介绍,并从2号斜井北京方向右壁测试和1号斜井广州方向右壁测试两方面对数据处理与评估过程进行了分析,从而为了解TSP系统预报的准确率及施工决策提供了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2.
TSP作为地震反射波勘探方法的一种,目前在隧道隧洞施工超前地质预报中得到大量的应用。以某公路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为例,介绍了TSP203plus系统的原理及现场检测方法,并将预报结果与实际开挖结果进行对比。提出来提高预报水平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湖北大广高速公路建设中紫荆山高岩溶隧道工程,利用TSP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并结合隧道工程地质情况,通过准确预报工作,阐述了TSP超前地质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讨了该技术在紫荆山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并将预报结果与实际工程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技术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介绍TSP203plus的原理及其在某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实际应用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对比,证明了TSP203plus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丁国铭 《山西建筑》2009,35(16):322-324
阐述了TSP系统的探测原理,着重讲解了TSP在岩溶隧道中探测溶洞、断层等地质灾害的应用,结果表明,TSP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长大岩溶隧道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安全信息化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耀军 《山西建筑》2010,36(3):332-333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分析了TSP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的工作原理,介绍了TSP203地质预报方法,进行了TSP探测结果的工程地质评价,指出TSP203预报系统是目前最先进的方式,准确率高,适用范围广,适用于任何地质情况。  相似文献   

7.
郭孟宅 《山西建筑》2010,36(25):318-319
简单介绍了TSP地质超前预报的原理和检测方法及组成、优点,针对柞水隧道地段地质条件复杂的特点,具体阐述了采用TSP技术对其进行超前预报的步骤,根据探测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对类似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范小强 《土工基础》2011,25(4):63-65
隧道施工特别是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面临着许多地质灾害问题,如强风化砂岩、断层破碎带的塌方等.准确地进行隧道超前预报,能有效降低施工风险,确保施工安全和进度,减少工程事故的发生.针对湖北宜巴高速公路付家冲强风化砂岩隧道工程,利用TSP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并结合隧道工程地质情况,阐述了TSP超前地质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讨了该技术的应用效果,并将预报结果与实际工程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技术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李丽燕  王刚 《山西建筑》2014,(25):200-202
阐述了隧道地震勘探的基本工程原理和TSP203超前地质预报设备在某隧道突水超前预报中的应用,并通过对某隧道进口段桩号ZK64+918处的超前地质预报结果与实际工程掌子面开挖揭露情况的对比,证明TSP对该处的超前突水预报是准确的,值得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工程实践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详尽介绍了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的主要特点,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给出了TSP203系统在地质预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问题,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地铁隧道工作面开挖的地层应力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深圳地铁实测资料,系统地分析了隧道工作面开挖的地层应力分布特征,揭示了城市地铁隧道工作面围岩应力重分布的规律,提出了浅埋隧道围岩应力的分区概念。  相似文献   

12.
通过收集大量的事故资料,总结出钢结构厂房屋盖系统、吊车梁系统和柱子的破损现象、位置及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为建筑物的安全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盾构在复合砂性土层中掘进时容易发生开挖面失稳事故,因此掘进过程中开挖面保持合理支护压力尤为重要。考虑到砂性土的摩擦特性,采用上限分析原理并建立适合复合砂性土层的三维破坏机动场模型对开挖面失稳进行分析,最终得到该类地质条件下开挖面最小支护压力计算公式。给定穿越土层参数条件下,考虑覆土层为均一土层和双层土2种工况,分析研究盾构直径,埋深比,覆土层黏聚力,覆土层内摩擦角,地表荷载和覆土层相对厚度比等因素变化对支护压力的影响。该公式为复合砂性土层下开挖面支护压力设置提供了较为精确估算方法,为类似实际工程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隧道掌子面前方低阻夹层的瞬变电磁探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实践表明,隧道掌子面前方含水、充泥等不良地质体对隧道施工构成潜在的危险和障碍,严重影响隧道施工速度。由于瞬变电磁法对低阻体反应灵敏,在进行瞬变电磁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时,这些含水、充泥等不良地质体通常又可以近似当成一种低阻夹层来处理,因此,利用瞬变电磁法对掌子面前方低阻夹层的探测研究就显得很有意义。采用建立在全空间理论上的瞬变电磁等效导电平面法,利用遗传算法进行计算,并结合视纵向电导及其微分成像对隧道掌子面前方低阻夹层展开相应的正演模拟及应用研究,重点讨论视纵向电导微分成像的电性界面响应特点及其与视电阻率断面等值线联合解释方法,总结出相应的结论和规律,以此来指导瞬变电磁法在隧道内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不断提高瞬变电磁探测的精度及准确度。  相似文献   

15.
《低温建筑技术》2020,(4):134-137
文中以郑州某地铁叠线隧道工程为依托,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叠线隧道开挖对地表沉降的影响,以及后行线隧道施工对先行线隧道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先行线对土层扰动影响,尽管后行线位于上方,其引起的地表沉降量比先行线引起的地表沉降量更大。在先行线隧道开挖完成后,后行线隧道的开挖会导致先行线呈现先横鸭蛋变形、后竖鸭蛋变形的趋势。随着地层损失率的增大,地表沉降值增大,后行线对先行线收敛变形逐渐增大。加固夹层土的措施可使后行线掘进时先行线收敛变形减少2/3。  相似文献   

16.
 岩爆是深埋硬岩隧洞开挖过程中常遇到的动力地质灾害,从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隧洞施工中发现结构面对岩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结构面型岩爆研究现状、列举典型结构面型岩爆案例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结构面类型、产状、不同生产环境、施工方法等条件下结构面对岩爆的作用机制;提出了依据不同作用机制的结构面型岩爆分类方法。分析认为:结构面型岩爆可分为滑移型、剪切破裂型和张拉板裂型;边墙竖直产状的结构面易使围岩压制拉裂而诱发张拉板裂型岩爆,倾斜产状的结构面则会诱发滑移型或剪切破裂型岩爆;未揭露的倾斜产状的结构面诱发的剪切破裂型岩爆强度可能要大于相同条件下揭露出的结构面诱发的滑移型岩爆;采矿工程中容易发生大尺度的滑移型岩爆,而水电交通隧洞更容易发生小尺度的滑移型岩爆,且结构面控制爆坑深度和边界;对剪破坏主导的结构面型岩爆,结构面的力学性质、强度特征因控制所诱发岩爆的能量来源,因而影响岩爆的强度等级。本研究将对深埋硬岩隧洞结构面型岩爆的发生机制、控制方法等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浅埋软土隧道稳定性极限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稳定性分析在浅埋软土隧道工程设计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应用极限分析理论的上限原理及有限元法求解隧道的稳定系数,明显改善了既有的上限分析结果,并且同下限分析结果很接近,因此可以更好地界定准确解的范围.此外,有限元优化的机动可容许破坏速度场有助于理解浅埋软土隧道的破坏机制.本文所用的有限元极限分析方法也适用于研究其他土体结构的总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重叠隧道施工必然发生相互影响,产生诸如地表沉降难于控制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浅埋富水软弱围岩条件下修建重叠隧道,此类问题更加明显。通过对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国贸~老街区间重叠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实测分析,得出了富水软弱围岩条件下浅埋暗挖重叠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运动规律。在该类地层条件下施工重叠隧道,具有变形量大、地表沉陷突发、地层损失率高(地层损失率高达9.2%,远大于一般地层)、地表横向沉降槽局部曲率和斜率大的显著特征。结合隧道围岩性质试验成果和现场工程条件,对地层变形机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该类围岩条件下施工浅埋暗挖重叠隧道控制地层变形的技术措施,并在深圳地铁I期工程的后期施工中得到充分利用,取得了显著效果。研究成果对同类地层暗挖重叠隧道施工地层变形控制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大采高多断层工作面综放诱发地表沉陷观测及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场监测出发,分析近年来的监测数据,获得王庄矿大采高工作面在高强度综放开采条件下的地表沉陷规律,通过打孔观察冒落带、裂隙带的分布规律,得到最大下沉高度。然后基于不连续变形数值分析方法建立地表沉陷模型,模拟和分析多条断层对工作面综放开采的影响规律,并获得最大下沉高度。模拟最大沉陷值约为4.5 m,要小于实测值4.9 m,可能的原因是数值模型中只考虑该区4条较大的断层,而实际该区还有很多小的断层和小构造,并且实际地质情况远远比数值模型要复杂。最后比较相似条件下有无断层的地表沉陷规律,获得有无断层影响下的覆岩破断规律及移动规律,并比较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张景奇  孙萍  孙蕊 《城市规划》2015,39(3):74-80
20世纪以来城市蔓延已在美国造成巨大危害,为应对城市蔓延人们采用了多种措施,依据这些措施所属的时间段和制定时的初衷,可将其分成蔓延控制(1920年)、明智规划(1950年)、增长管理(1970年)和蔓延治理(1990年)4个阶段,各阶段的主导策略依次为分区、规划单元开发、引导发展以及精明增长。从蔓延控制到蔓延治理,不仅是由早期的控制手段到现今治理方法上的过渡,同时还是规划协作性、综合性的升级,究其转变的原因,西方公共行政环境的变化、治理的内在优势、对城市蔓延内涵认识的加深以及主导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变化是促其转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