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氟黄降(flazasulfuron、Shibagen、SL-160、OK-1166)是新磺酰脲类除草剂,化学名称1-(4,6-二甲氧基嘧啶-2-基)-3-(3-三氟甲基-2-吡啶基磺酰基)脲,由日本石原产业公司发现和开发。该药剂芽后以25~100克(有效成分)/公顷施用可有 相似文献
2.
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与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46,自引:3,他引:46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有关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活性、降解方式及机制、影响残留和降解的环境条件及土壤因子、测定残留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降解是磺酰脲类除草剂降解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对磺酰脲类除草剂微生物降解途径及影响微生物降解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对磺酰脲类除草剂微生物降解的研究现状做了简要综述,提出了微生物降解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5.
磺酰脲类除草剂新品种——玉嘧磺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嘧磺隆(rimsulfuron)系杜邦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现并开发成功的磺酰脲类除草剂新品种,1992年在欧洲注册用于玉米,1995年在美国注册用于马铃薯与玉米,1997年在我国注册作为玉米苗后除草剂开始推广使用。它是近年来开发的众多磺酰脲类除草剂新品种中比较突出的品种之一,其主要特点是:(1)生物活性高、杀草谱广,每公顷用量 相似文献
6.
土壤微生物降解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要地综述了土壤微生物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降解、降解机理及影响微生物降解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因素,并指出了利用土壤微生物修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残留药害是一个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磺酰脲类除草剂四唑嘧磺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磺酰脲类除草剂四唑嘧磺隆为美国杜邦公司开发的水田除草剂,azimsulfuron即为其通用名,四啥生为中文通用名,商品名为Azin,Gulliver、康宁。代号:DPX-A8947,JS-458。化学名称为:1-(4,6-二甲氧基嘧啶-2-基)-3-[1-甲基-4-(2-甲基-2H-四唑-5-基)吡唑-5-基磺酰基]脲。结构式如下。 相似文献
8.
氟嘧黄隆是一种苯磺酰脲类除草剂,具有高效、低残留、选择性高的优点。文章就氟嘧黄隆的合成路线进行了研究,以硝酸胍、丙二酸二乙酯和糖精为起始原料,经5步反应以31.2%的总收率合成了氟嘧黄隆。合成的氟嘧黄隆对玉米田杂草具有很高的除草活性。 相似文献
9.
磺酰脲类除草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磺酰脲类除草剂是由美国杜邦公司发现的 ,是除草剂进入超高效时代的标志 ,它使除草剂的用量由以前的 1~ 3kga i./hm2 变为 1~ 15 0 ga i /hm2 ,此领域的研究是化学农药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其创制经纬如下 :与其它科研人员一样 ,Levitt博士进入杜邦公司后不久 ,其老板 (HenryJ Gerjovich)就让他合成许多磺酰基异氰酸酯 ,目的是合成除草剂 (I)的类似物 (II) ,并于 195 7年合成了化合物 (III) ,但几乎所有的化合物 (II和III)均没有值得重视的活性。因此该工作就停止了。此后Levitt博士…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2006年6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671号公告(停止批准新增含甲磺隆等除草剂产品的登记)公布。以下是公告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介绍杜邦公司开发的超高效,高选择性、广谱性和芽后处理的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历史发展,以及国内研究的合成路线。 相似文献
16.
17.
磺酰脲类除草剂由美国杜邦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开发,目前在全球广泛应用。磺酰脲类在除草剂市场仅次于氨基酸类(草甘膦、草胺膦等)位列第2。2009年销售额上亿的品种有苯磺隆、烟嘧磺隆、砜嘧磺隆、氯嘧磺隆、苄嘧磺隆、甲磺隆、碘甲磺隆、 相似文献
18.
19.
磺酰脲类除草剂水解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多的除草剂中,磺酰胺类除草剂被广泛应用。该类除草剂具有活性高,杀草谱广,选择性好等优越特点。近年来研究报道表明,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是磺酰脲类除草剂对植物的主要抑制成份,而这种酶是用于生物体内合成一些特殊的氨基酸的,一旦其受到抑制,则迅速导致植物体终止生长并死亡。 人和其他动物体内没有ALS,这也能说明磺酰脲类除草剂的低毒性。而水稻和其他谷类作物则对磺酰脲类除草剂敏感,能迅速将其转化为无活性的代谢物。磺酰脲类除草剂因其低毒,低用量,应用广而倍受关注。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砂培实验探讨了尿素对绿磺隆降解的影响。实验中用直接气相色谱检测绿磺隆。结果表明:高绿磺隆浓度组添加尿素后,绿磺隆的降解曲线遵从抛物线方程,半衰期为30.5天;低绿磺隆浓度组添加尿素后,降解曲线先迅速下降,然后上升,在20天左右出现一顶峰,最后缓慢下降。理论分析认为是因为绿磺隆与尿素先形成结合态形式,使可测定绿磺隆浓度迅速下降,然后在微生物学原因的作用下又逐渐破坏其结合,使绿磺隆又释放出来;高浓度组形成的结合态浓度相对较低,不足以显现下凹趋势,只表现出降解曲线平缓。尿素与绿磺隆形成类似“化学炸弹”的结合态形式,可能对后茬作物造成危害,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