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生最有价值的是生命,而生命只有一次,他--丁金发用短暂的生命增写了地闪光的人生。──题记"爸爸,爸爸你为什么走得这样早,为什么啊!我还小,我需要你呀!"丁金发的灵车载着儿子撕裂人心的哭述,载着战友们的深切怀念,载着亲人的悲痛壤普,缓缓开动了,微风吹拂着路边低垂着的柳树,浮云慢慢地笼罩了天空,人在哭泣,天也在哭泣。小丁,你慢走!1999年7月22日下午3时,丁金发和他的夫名同志在水面上巡逻,突然发现有条渔船正在偷鱼,他们便追赶过去,盗贼看到有船追赶,迅速向岸边逃去,当他们划至岸边时,看到后面的船紧追不舍,没…  相似文献   

2.
马克·吐温是举世皆知的美国著名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渗透着作家智慧的光芒,他的艺术人生无疑是成功的。但马克·吐温也曾经有过失意,当他看见出版商们由于出版发行了他的大量作品而赚了大钱时,他的心中很不平衡,心里总是想,为什么将自己的作品交给别人,让别人去赚钱,这些钱我也可以赚,于是,他便开办了一家出版公司,当他涉及到一系列出版问题时,他才恍然觉醒,原来商业与创作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不久,他的公司便身陷困境,倒闭关门,接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题记
  为什么在河南省水利厅人们总爱亲切地叫他李团?为什么只要提到李团,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呢?为什么他放弃好多次调整工作的机会,却一直坚守着这份工作呢?  相似文献   

4.
前几天,老同学来信向我求援,要我替他出出主意。原来,他们单位有一位领导,在一次反腐倡廉动员会上表示,希望大家对他的缺点错误提出严厉批评。其言耿耿,其情殷殷。于是,几个老于世故的中层干部就鸡毛蒜皮地提了一大堆,他均予以“笑纳”。老同学感动之余,便诚心诚意地把他大搞不正之风、寻花问柳的几件事一一给提了出来,希望他能作出自我批评并予以纠正。孰料这位领导的脸色当场就阴了下来,过后见了他连睬也不睬,致使我同学至今仍惴惴不安……。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齐威王。威王的丞相邹忌从妻私之、妾畏之、客有求于之而赞他“美于城北徐公”之事受到启迪,他直言禀报威王:“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题记为什么在河南省水利厅人们总爱亲切地叫他李团?为什么只要提到李团,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呢?为什么他放弃好多次调整工作的机会,却一直坚守着这份工作呢?他就是主动配合历任厅领导、处领导工作,围绕老干部工作特点和工作规律,注重学习、任劳任怨、勇于担当、扎实地开展各  相似文献   

6.
焦裕祿同志临死前还念念不忘党的工作,念念不忘兰考县人民,他說:“活着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們把沙丘治好!”讀到这里,我的鼻子一酸,眼泪順眶而流,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靜。既感到悲痛,又感到慚愧。我和焦裕祿同志一样都是出身貧农家庭,在旧社会,給地主扛长工,做的是牛馬活,吃的是猪食饭。解放了,是共产党毛主席領导我們翻了身,并且在党的培养下,成了光荣的共产党員。这些都是和焦裕祿同志相同的地方。但是焦裕祿同志能够牢記阶級苦,  相似文献   

7.
一天下午五点多钟,郑州西郊的馬路上,一个四十开外的中年人,頂着风蹬着三輪車往二里崗运货。他是黄委会仓庫会計卢华耀同志,仓庫的职工习慣上叫他卢“老摳”。以往叫他“老  相似文献   

8.
洪烛 《中华建设》2005,(3):65-65
四合院的造型与结构在我眼中有一种神秘的美。我常想,住在四合院里的人是有福的。其实所谓的四合院,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基本格局,但不知为什么就像跟北京有缘似的,一直是北京民居的代表建筑。北京现存的四合院,多是明清两代的遗物,住在四合院里,就是住在一种历史感里,等于守护着祖宗的遗产,你能说这不是一种福气吗?也许若干年以后,想住还住不到呢。现代社会,住高楼容易,住四合院难。老北京常夸耀的“天棚鱼缸石榴树”,大抵是四合院里才能找到的陈设——再不留心,这种风景也快消逝了。汪曾祺形象地把四合院比喻为“一个盒子”。为什么  相似文献   

9.
<正>上午清理储藏室,看见了那把刨子,这是1978年我招工到一冶二公司当木工后,我的师傅送我的。我的师傅叫倪德生,上海乡下人,上世纪50年代支援武钢建设从沿海来到内地。他老婆和儿子不肯跟他来,仍在乡下生活,他每月都要寄钱回去养家。他住在公司单身宿舍里,长年过着无家庭的生活,他说  相似文献   

10.
王升煜 《水利天地》2004,(11):38-38
很久以来,人们都在思索着一个永远的话题: “人为什么而活?”很多人对此都很茫然。为此,我问过鹤发的老者,问过成功的壮年,更问过嬉戏的儿童。急急地问,苦苦地找,始终没有一个固定的、令人满意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满泪水,因为我深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走近杨迪的这些日子里,常让我们想起诗人艾青的这句名言。一个平凡的水利工作者,从技术员到局长到现在的总工,他用了大半生的时间,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极其艰苦地书写着“水利”两个大字,他的人生足迹从未离开过水,水在他眼里是那样美好,土地是那样的可爱,可信赖,这些都构成了他生命的闪光点:“默默奉献、造福于民”。  相似文献   

12.
将军万岁     
建军节前夕,受总编之命到三江平原梧桐河畔的将军镇赶写一篇专访。我信步走在长长的防洪堤上,目光一下衔住了堤外不远处的小镇,蓦然,思绪万千……这个小镇,因我要采访的对象而碍名,而他好象从来就没有名字。说来我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就是战友,大家都叫他胡子营长。如今小镇上的人们都称他将军。那也是“八一”节前夕,我也是在将军镇采访。连日来雨下得可盆倒。夜里,我在整理笔记,那一幕幕大堤抢险的场面激烈地搅动着我的心……那是我来镇上的第四个夜晚,因为连降大雨,梧桐河水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暴涨,河西防洪大堤吃力地抵抗着凶猛狂暴的洪水,奋力护卫着身后七万多亩良  相似文献   

13.
<正>上午清理储藏室,看见了那把刨子,这是1978年我招工到一冶二公司当木工后,我的师傅送我的。我的师傅叫倪德生,上海乡下人,上世纪50年代支援武钢建设从沿海来到内地。他老婆和儿子不肯跟他来,仍在乡下生活,他每月都要寄钱回去养家。他住在公司单身宿舍里,长年过着无家庭的生活,他说他是个老光棍。倪师傅那时已五十多岁了,他身材高大,体型肥  相似文献   

14.
垂钓人生     
我喜欢看别人钓鱼,常常偷闲去湖边,凑到垂钓者身边,去分享垂钓者的欢乐。  一位老者,总是兴致勃勃地坐在湖边的一角钓鱼,显得乐观而自信。他拥有3根带支架的鱼杆,长长的鱼杆伸向湖中,他聚精会神地等待鱼儿上钩,往往是很久很久才钓到1条小鱼,只有二三寸长,他非常娴熟地收杆,摘下鱼嘴里的钩,把鱼放进浸没在水中的网兜里,然后又把鱼杆甩出去,便耐心地等待。在我看来,这老者纯粹是在浪费时间,凭我的感觉,在这里他钓鱼一天,也只不过一斤鱼的收获。一次,我瞧着他网兜中那几条又小又瘦的鱼说:你老钓这样的小鱼有啥意思?他笑…  相似文献   

15.
把以前看重了的东西慢慢看轻,也就是把以前看轻了的东西慢慢看重。遗产早已成为即成事实,但它们的价值却在不断地波动。波动是一场永久的隔代谈判,一旦停止,便是历史的中断。从小仰望着祖父的画像长大,后来,渐渐从祖母和父亲的讲述中发现了画像背后的祖父。他艰难地延续了家族的生存,也荒唐地铸造了家族的痛苦。这种荒唐,一半由于社会外力,一半由于他的性格。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还应追溯到我的曾祖父?风干了的恶,仍然是恶;掩埋了的毒,仍然是毒——这些我们可以不再多说。但是,对于家族遗传的集体病症,关系着一代代的生死祸福,我们岂能放过?  相似文献   

16.
5=G 5 —5· 鱼遥 远 的 厂、n。三!皇1 1 Z!皇l他 从小兴安岭走建 设电站座一 路坎坷一 路我爱你哺育的绿你 昂 首 未6·2 1 6世 世 代 代我千远太把辛方阳青万亲升春苦人起中速、深沉、倾诉地献 给你不 回头怀 念月 儿落l 2兰!兰盟2_鱼 l 5一一一I有一 条难忘的 河....n. .7·‘1 2 1 7·2 l 5一一一I他 从林海穿 过为 了边疆开 拓一 路拼搏探 索我爱你装点的北 国你 追求执 著I卫u 7鱼!皇l l一一一1年年月月呼唤 着 我你把光辉送给 了 我失败成功锤炼 着 我痛苦欢乐陪伴 着 我奔流不息就是 我 /,一3一、、 . 彳≥' . . . 5 --6 5 6 ll…  相似文献   

17.
额头上的道道皱纹,记录着他曾走过的漫长而艰辛的路程。而多年的拚搏并没有使他垮下去,年近六十了,却仍显得硬朗和矍铄。魏云祥,黑龙江省依兰县红星乡新华村的一位老实憨厚的农民。他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了几十年。曾经下过多少苦功,怀过多少幻想,把田种得好,让地多打粮……然而总没能实现。贫困逼得他不得不把两个孩子送回关里老家去。联产承包开始那一年,他四处借钱才算把地种上。他是一个不断进取,有拚搏精神的强者。承包后的几年中,政策好,有奔头了,他一人顶两人地干,把过去欠的债全还上了,他觉着轻松了,于是开始了新  相似文献   

18.
不气歌     
清代陕西著名的东阁大学士阎敬铭写有一首《不气歌》,颇有意思,也很有见地,全文如下: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把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为害大可惧,不气不气真不气。”这首《不气歌》,  相似文献   

19.
我要当一名摄影家,是因为他能使我琢磨观察人类的环境,并记录下人类伟大事业的一切……——摘自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拥有一双犀利的眼睛。从事摄影工作几十年来,渐渐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也就是说练就了一双“鹰眼”,不论在何时何地,这双“鹰眼”好像永远在寻觅着什么。对人对事,于景于物,几乎都是如此;爱观察,喜琢磨。在我的视野里,总感觉有许多闪光的东西在流动,在凝聚。只要你勤于观察,善于发现,总能捕捉到无数美丽动人的画面。记得有一次在某水库的大坝上,偶然看见大坝护坡是由一些花纹漂亮的块石镶砌而成的,而…  相似文献   

20.
1976年1月,我们跟随周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在长安大街上向西行进。凝望着在凛冽寒风中肃立两侧悲泣送灵的百万群众,我默默地想到,在中国历史上,有谁曾受到人民如此倾心地爱戴!我们把周总理送到八宝山灵堂,大家伏在他的身前,放声大哭,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