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辽河滩海东部凹陷古近系储层主要砂岩类型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次生孔隙非常发育,分别在1600~2800m和3100~3700m两个深度范围内,出现孔隙度高值的异常深度段。研究表明,控制储层发育的成岩作用主要为机械压实、胶结、溶解及交代等四种类型,其中溶解作用是次生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第一异常孔隙发育段内,溶解作用与有机质成熟,产生有机酸有关,出现早期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解、长石和岩屑溶解;第二异常孔隙发育段内,溶解作用则与硅质组分的溶解有关。  相似文献   

2.
对松辽盆地齐家地区泉头组四段砂岩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与物性特征、胶结物类型及成岩作用的详细研究表明,泉头组四段储集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主要的成岩作用包括机械压实、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解作用,成岩演化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和B期。压实作用是导致砂岩储层质量变差的主要原因之一;碳酸盐是造成砂岩物性降低的主要胶结物,其次是石英次生加大,再次是粘土矿物胶结。长石和方解石的溶解作用是次生孔隙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从而改善砂岩储层质量。  相似文献   

3.
龙凤山气田是目前中石化在东北地区勘探发现的首个凝析油气藏。以龙凤山次凹营城组储层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大量的分析化验数据,对该区储层的岩性、物性、孔隙结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龙凤山次凹凝析气藏营Ⅳ段储层属于特低孔、特低渗致密砂岩储层,成分成熟度偏低。岩石类型主要是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主要发育次生溶孔和微裂缝,是目前增储上产的主要层段。  相似文献   

4.
海陆过渡相煤系砂岩中赋存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为了进行煤系致密砂岩有利区块的优选,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和孔渗测试等测试手段,研究了临县地区太原组致密砂岩的储层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性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处于中成岩作用B阶段;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黏土矿物晶间孔为主;压实作用是造成储层低孔低渗的主要因素;储层中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发育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和伊/蒙混层,其中高岭石多由长石和岩屑蚀变生成,与储层物性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煤系有机质丰富,有机酸的生成一方面会增加孔隙溶蚀,但也为石英等矿物的自生长提供了空间和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5.
高尚堡油田沙三3储层主要为一套长石岩屑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具有低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近源快速堆积的特点。该套储层先后经历了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自生矿物的充填作用、交代作用和破裂作用改造,其中早期绿泥石的环边胶结作用、有机酸热液的溶蚀作用及破裂作用对储层具有建设性,压实-压溶作用是导致储层物性快速变差的主要原因,碳酸盐的胶结交代、硅质胶结、黏土矿物胶结及自生矿物的充填作用对储层具有一定伤害性。研究表明,高尚堡油田沙三3储层目前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不同成因类型的孔隙为其主要的储集空间,储层孔、渗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主要发育孔隙型中低孔—低渗型储层,储层物性有随埋深加大而逐渐变差的趋势,埋深较浅的(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区是最有利的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6.
黑油山油砂露头区克拉玛依组可分为克上组与克下组,克下组岩性为以砾岩、砂砾岩为主的粗颗粒碎屑的洪积、泥石流充填沉积,反映为冲积扇相沉积;克上组下—中部是以砂岩、含砾砂岩夹泥岩、粉砂岩沉积为主,上部以厚层泥岩沉积为主,发育多种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及水平纹层,为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相沉积。薄片鉴定资料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反映砂岩稳定性差、距物源较近。物性资料反映露头区克拉玛依组油砂岩总体为中孔、低渗储层;储层以原生孔隙为主,次生孔隙较少,原生孔隙中主要为原生粒间孔,而次生孔隙主要为粒内溶蚀孔、晶间孔;储层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储层物性条件较好,有利于油砂的富集与储存。重量含油率数据分析表明,冲积扇辫流水道、辫流沙岛的砂岩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含油性较好,可作为下一步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吕恒宇  胡望水 《中州煤炭》2018,(12):108-112
为分析太二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以岩心观察和分析化验资料为基础,对太二段砂岩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成岩作用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太二段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及岩屑质石英砂岩,颗粒分选性较好,但磨圆度较差;储层物性表现为特低孔—超低孔、特低渗—超低渗的特征,孔、渗相关性较好;孔隙类型以粒间溶蚀孔隙为主,次生粒内溶孔为辅,发育Ⅰ、Ⅱ、Ⅲ、Ⅳ四类孔隙结构类型;沉积作用是该区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之一,其中障壁砂坝物性最好,其次为砂坪和潮汐三角洲砂体;太二段经历了4种成岩作用类型,溶解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好,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交代作用为破坏性成岩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  相似文献   

8.
采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塔X区块南屯组一段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储层以火山—沉积碎屑岩为主,其次为陆源碎屑岩,陆源碎屑岩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为主要储集空间,中细孔中细喉型为主,少量粗孔粗喉型为渗流通道,储层以低孔低渗为主。  相似文献   

9.
长芦油田沙三段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储层埋藏深,开发效果差。利用岩芯观察、薄片鉴定、孔渗数据分析等技术方法对沙三段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性为岩屑长石砂岩,储集空间以次生粒间孔隙为主,其次为颗粒内溶孔、颗粒铸模孔;喉道类型以片状喉道为主,微观孔隙结构属低渗细喉型-特低渗细喉微喉型储层,储层物性平均孔隙度17.7%,平均渗透率23.1×10-3μm2,显示为中孔、低渗-特低渗储层。储层发育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影响,河口坝和水下分流水道微相砂体物性相对较好,是相对优质储层。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明显,对物性影响最大的是压实作用,其次是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研究成果对开发中储层改造工艺优选和提高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观察鄂尔多斯煤系地层的镜下薄片,以苏里格地区山西组1段与石盒子组8段为例,对盆地南部煤系地层中致密砂岩的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岩作用对储层特征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区主要岩石类型为岩屑石英砂岩,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是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结合区域成岩演化序列,认为研究层段已经进入到中成岩阶段B期。通过对砂岩的储层物性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的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特征有不同的影响作用,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及胶结作用在成岩作用早期破坏了储层孔隙结构,使储集物性变差,进入成岩作用中期之后,溶蚀作用开始产生次生孔隙,储层物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一段(盒一段)致密砂岩气甜点储层的特征及主控因素不明确,制约着此地区天然气的产能。本文综合运用岩芯观察、铸体薄片、压汞实验及测井资料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J58井区盒一段致密高产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沉积相及成岩作用进行研究,识别并划分研究区盒一段有利区沉积-成岩相类型,建立测井响应特征与沉积成岩相之间对应关系模式,探讨J58井区沉积微相控制型甜点发育规律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杭锦旗地区储层在整体致密的背景下仍发育较多甜点区; 高产气区岩性以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为主,颗粒大、分选好,原始沉积环境以水动力强的三角洲-辫状河为主; 甜点区主要受控于沉积相,甜点储层主要发育在高能沉积相带和有利的成岩作用相带,甜点储层的预测与评价集中在中弱压实-岩屑溶蚀成岩相和高能心滩沉积微相叠合区。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大宁—吉县地区上古生界具有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潜力,其中,太2段、山2段、山1段和盒8段为研究区上古生界主要的致密砂岩发育层段。结合大量的钻井资料及储层物性测试数据对研究区4套主要砂体进行了分析,得出研究区从本溪组到盒8段砂体发育规模逐渐增大;孔隙度主要集中在5%~7%,渗透率偏低,大多在(0~0.6)×10-3 μm2。运用曲线重叠法对研究区砂岩气层进行了识别与评价,并在考虑到区内砂岩泥质含量较高的基础上,对印尼公式的参数进行一定的优化,计算了该区的砂岩含气量,含气量整体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采用X射线衍射、压汞实验、岩芯常规物性分析等实验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某矿区煤层气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敏感性评价实验对煤储层潜在损害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目标矿区内煤储层主要成分为炭,其次为黏土矿物、黄铁矿、方解石和少量石英;其中黏土矿物主要以蒙脱石、高岭石和绿泥石为主;储层平均孔隙度为4.83%,储层渗透率主要分布在1.5~3.5mD,物性较差。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目标矿区内煤储层存在较强的应力敏感性,速敏和水敏损害程度均为强,碱敏损害程度为中等偏弱,酸敏损害程度为中等偏强。根据以上储层特征及潜在损害因素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目标矿区的储层保护措施建议,以期为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的高效开发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致密油储集层致密,孔隙结构复杂,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储集层微裂缝发育,盆地新安边地区长7油藏受沉积环境控制,砂体横向变化快,纵向隔夹层发育,主力贡献层识别难度大。综合地质研究认为,长7段页岩油具有砂泥储层大面积分布、储层致密但流体可动性较好、含油饱和度高、油质轻、气油比较高、埋藏较浅、资源量大等特点。针对新安边地区长7致密油储层,通过综合应用数理统计法和岩心观察、常规测井、核磁测井识别法,建立了主力贡献层纵向识别标准,以目前勘探成果为依据,多参数综合评价确定有利区、次有利区和不利区的阈值范围。评价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解决了储层单因素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评价结果相互交叉、不唯一的问题,有利于对致密油储层进行合理评价。应用该结果指导水平井轨迹设计优化,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酒泉盆地青西油田泥砾岩储层中发育的次生孔隙和裂缝系统构成了油藏主要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储层综合评价及成因分析表明,泥砾岩储层中的次生溶孔和裂缝不但对储层储集性能有较大程度的改善,而且显著改善了储层渗流能力。成岩及构造作用的不均性使得储层物性特征差异悬殊。浊积扇砾石成分和粒径的变化是控制储层孔缝类型及其组合的主要因素。自生胶结物的溶蚀、交代以及碎屑颗粒的差异(选择性)溶蚀是提高储层物性的主要成岩作用。喜山构造作用形成的北西向逆断层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明显,北东向调节断层进一步造成裂缝系统差异性发育。  相似文献   

16.
沁水盆地煤系地层页岩储层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晶  黄文辉  陈燕萍  陆小霞 《煤炭学报》2017,42(Z1):215-224
以沁水盆地中部及南部的煤系地层的泥页岩取芯为研究对象,重点剖析了石炭系太原组及二叠系山西组两套主力产气层位,分别从烃源岩、岩石学性质、储层物性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沁水盆地泥页岩样品生烃潜力较好,样品总有机碳含量在厚层泥岩发育段具有较高值,有机质成熟度指标Ro在1.33%~2.17%,已达到生气窗,有机质显微组分以腐泥组为主,有机质类型均为I型干酪根;全岩分析表明,泥页岩样品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多数在40%以上;黏土矿物主要以伊/蒙混层矿物及高岭石为主,绿泥石及伊利石含量次之;经扫描电镜观察,泥页岩中矿物溶孔、粒间孔及微裂隙较为发育;孔隙度分布于0.7%~3.8%,略低于北美页岩,渗透率在0.002 8×10-15~0.127 3×10-15 m2,与北美页岩无太大差异;黏土矿物中高岭石及伊利石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大,其中前者对孔渗发育具有建设作用,而后者含量越多对储层物性影响越不利。各项有机地球化学参数表明沁水盆地泥页岩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储层孔隙度及渗透率适中,较高的脆性矿物含量有利于页岩气的后期储层压裂改造。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储层发育一套冲积扇、辫状河砂砾岩体.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原生粒间孔、剩余粒间孔为主,不同类型的孔隙发育程度及有效性存在差异.孔隙结构总体较好.储层渗透率与孔隙度之间存在较好的半对数相关关系,沉积相及成岩作用是影响储集物性的两大因素.沉积相对储集物性的控制表现在随岩性变化,储层孔渗性能存在明显的变化规律.压实作用是降低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胶结作用是次要因素,后期的溶解作用对物性的改善程度较小.根据研究区储层评价标准,乌夏地区八道湾组储层可评价为孔渗性能中等-好的储层.  相似文献   

18.
为查明靖边气田高桥-杏河地区马五1+2段储层的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通过岩心、薄片进行观察及压汞实验分析储层物性,结合沉积、成岩及构造要素分析孔隙空间发育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马五1+2段主要发育形状不规则的膏溶孔和构造缝,吼道宽度较大,原生晶间孔少量发育,孔吼细小,储层主要以低部渗透性为主,裂缝发育段渗透率明显增高。储层主要储集空间为后期膏溶孔和溶缝,储层物性差,马五1亚段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为简单的线性关系,马五2亚段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关系不明显。沉积作用是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后期白云化作用及石膏的溶解作用等建设性成岩作用有助于储集空间的形成,石英和方解石充填作用等破坏储层空间的形成,构造作用产生的微裂缝为石膏的溶解提供通道的同时也加大储集空间,沟通孤立孔隙,是后期溶蚀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运用普通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Image J2x软件分析、高压压汞、低温CO_2和N_2吸附实验方法,对川南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两套页岩气储层微观孔隙成因类型、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页岩含气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川南地区下古生界页岩微观孔隙主要发育粒间孔、粒内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等多种成因孔隙类型;下古生界页岩微观孔隙总面孔率为3.95%~7.48%,筇竹寺组页岩总面孔率和有机质孔面孔率低于龙马溪组页岩;下古生界页岩总孔容为(3.93~24.96)×10~(-3)m L/g,总比表面积为2.727~29.399 m~2/g,孔径为0.35~1.00,2.5~4.7和55~75 nm的孔隙是总孔容的主要贡献者,孔径为0.3~1.0,2.5~5.5 nm的孔隙主要提供了总比表面积,筇竹寺组页岩总孔容和总比表面积均较龙马溪组页岩要低;页岩微观孔隙的面孔率、有机质孔、孔容、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均会影响页岩含气性。下古生界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页岩在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上述差异,为揭示川南地区筇竹寺组与龙马溪组页岩含气性的差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