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预应力超静定结构的等效荷载计算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预应力对超静定结构的作用,除产生主弯矩外还产生次弯矩。等效荷载法是计算次弯矩的最简便方法,但现有等效荷载的计算公式是通过预应力沿预应力筋不变的静定梁求得的,而在实际结构中,尤其是在多跨曲线配筋的预应力超静定结构中,预应力沿预应力筋有明显的变化,因而按现有方法计算等效荷载存在较大的误差。本文提出预应力沿预应力筋变化的超静定结构的等效荷载计算方法,以供设计应用。文末并附有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2.
《六角柱网整体预应力结构的研究与开发》是建设部1986年下达的科研课题,其中牵涉到三向斜交预应力网格梁的轴力计算。这种结构,力筋拉力不全保存在该力筋所在的预应力梁截面之中,而是分散到其它预应力梁截面上。这种分散又是互相的,是一种轴压力的重分配。既然预应力轴力发生重分配,各梁的承载力肯定要变化,所以三向斜交预应力网格梁的实际轴力计算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国内外混凝土设计规范和各研究机构对预应力超静定结构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弯矩调幅设计建议的介绍,深入讨论了影响预应力超静定结构弯矩调幅的三个主要因素: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ξ、次弯矩Mscc和水平荷载作用,提出了适用于无侧移和有侧移预应力超静定结构的弯矩调幅设计建议。试验证明,本文提出的调幅设计建议是合理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确定塑性铰塑性转动能力大小是超静定结构弹塑性分析的关键内容.混凝土开裂应力释放、钢筋屈服、轴力和弯矩等许多因素影响了截面塑性转动能力.借鉴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所有可能的应变图,构造弯矩-曲率计算的应变图.以解析方式分析和计算混凝土矩形截面轴力、弯矩、应变和曲率,一次计算可以便捷地得到所有结果,避免了迭代和收敛困难.引入合力...  相似文献   

5.
体外预应力是后张预应力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桥梁工程和建筑结构以及结构加固.应力增量和二次效应是体外预应力结构设计中两个关键因素,同时也是两个难点问题.国内外对体外预应力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简支梁,而对超静定梁的研究很少,因此有必要对体外预应力超静定梁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试验重点分析了框架粱体外筋应力增量随荷载增长的规律以及应力增量与梁跨中挠度的关系,并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资料及试验结果,总结出了一些有益的关于体外预应力加固框架梁应力增量的试验结论,并提出了计算超静定结构应力增量的简要计算公式,这对我们今后进行体外预应力超静定结构设计和加同都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在港口、水坝、桥梁等结构的建设上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的温度应力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针对新颁布的公路桥梁设计规范规定的日照温度梯度模式,推导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的温度应力计算公式,编制了温度应力分析程序,分别按新、旧规范中的两种不同日照温度梯度模式分析了洺河大桥预应力混凝土四跨连续箱梁的温度应力。结果表明,按新规范中的梯度模式进行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设计,能使结构的抗裂性得到显著改善。实际设计时,应特别注意对主跨跨中截面进行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正截面抗裂性验算,也应注意验算中支点附近截面上靠近重心轴处的斜截面抗裂性;对静定结构,也应关注温度应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某综合体育馆训练场为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其主梁次弯矩值与按平面框架结构计算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主梁次轴力最大值占主轴力的8.9%。利用有限元分析研究了该结构次弯矩的分布特点,并分析了原因。横向各榀框架的竖向位移通过次梁相互影响,次梁在端部受到的框架柱和非预应梁的强约束加剧了这种影响。按平面框架计算的次弯矩与空间框架计算的结果相比,最大误差达到1 435%。影响主梁次弯矩的主要因素是次梁的截面尺寸和主梁跨度,次梁预应力筋配筋量的影响很小。最后,根据次弯矩分布特点对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预应力混凝土梁板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的压弯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采用压弯模式计算预应力混凝土梁板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的方法。该方法将平均有效预应力产生的综合弯矩和综合轴力视为荷载作用效应 ,将预应力增量部分视为抗力。该方法概念明确 ,避免了次内力的计算 ,简化了设计。  相似文献   

9.
应用荷载平衡的概念可以简化对预应力超静定结构计算[1],能使人对结构的行为有较清晰的认识,荷载平衡法是进行预应力超静定结构设计的重要方法。文中介绍了荷载平衡法,并对两种形式预应力等效荷载作了简要探讨,通过具体一个两等跨连续梁的算例验证了用荷载平衡法和一次弯矩二次弯矩原理计算结果一致性,然后用Midas校核了文中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最后用线性变换原则作一次变换,说明线性变换将改变结构的外力。  相似文献   

10.
超静定结构预应力等效结点荷载的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结构分析的位移法,提出通过直接计算等效结点荷载的方法来计算预应力对超静定结构所产生的次内力。根据虚功原理引入杆件的形函数,推导了计算具有任意预应力筋曲线形状及沿预应力筋纵向具有任意分布的预应力所产生的杆端等效结点荷载的积分表达式。文东的算例表明该方法力学概念清晰,计算过程简单,可为预应力砼起静定结构的设计提供简单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对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及内力重分布设计,探讨一种概念清楚、计算简捷的方法。提出了"极限等效荷载平衡"的概念,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简化为承受轴向力和剩余使用荷载的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给出了极限承载力平衡法的极限承载力计算简图和计算公式。讨论了主弯矩、次弯矩、预应力轴力对极限承载力及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影响,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内力重分布的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内力重分布的弯矩调幅系数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12.
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梁中张拉预应力筋时,柱侧向约束将造成梁中设计预加轴力的损失,梁中达不到设计预加应力值,同时也会在柱中产生次剪力和次弯矩,并进一步在梁中产生次剪力和次弯矩作用。对于有明显侧向约束的超长超宽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若不合理考虑侧向约束对预压力传递的影响,不仅裂缝控制得不到满足,而且承载力计算也是偏于不安全的。建立了不同张拉顺序下次内力计算模式并推导出了计算公式,提出了设计、施工运用中注意的问题,为合理进行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正截面极限强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作者提出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荷载效应组合建议的基础上,给出了合理考虑次弯矩和次轴力影响的各类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正截面极限强度设计计算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两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内力重分布试验研究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两榀接近足尺的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试验,对多跨预应力框架的内力重分布进行了研究,重点考虑了框架的连续性和轴压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行规范基本能满足预应力框架弯矩调幅的设计需要,但当控制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较大时,框架连续性对弯矩调幅影响较大。第一塑性铰的转动能力对结构弯矩调幅起主要作用,次弯矩越大,该截面总弯矩调幅越大。其他塑性铰截面以次弯矩调幅为主,结构往往不能实现完全内力重分布。另一方面,随轴压比增大,梁柱上弯矩分配虽略有变化,但对整榀框架的极限承载能力和总的弯矩调幅能力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多层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侧向约束对梁轴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研究多层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侧向约束对梁轴压力的影响规律时 ,重点考虑了施工方法、跨数和梁柱线刚度比等对预应力框架梁轴压力的影响。采用通用有限元法分析结果表明 ,当采用“全部浇筑 ,一次张拉”的施工方法时 ,可只考虑第一层梁中的次轴力影响 ,对上部各层梁中的次轴力影响可忽略。当采用“逐层浇筑 ,逐层张拉”的施工方法时 ,最大次轴力发生在顶层 ,其次为底层 ,其它各层次轴力可忽略  相似文献   

16.
在预应力网架结构杆件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预应力网架结构施工进行张拉全过程分析,给出了当逐次增加单根预应力杆并施加预应力时,杆件施工控制应力的理论计算方法。可以一次性完成预应力施加,无需进行预应力调整,达到方便施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基于作者创立的约束次内力法进行对称双坡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分析,给出了对称双坡预应力变刚度梁单元的刚度矩阵及梁端的约束次内力的计算公式.计算实例表明,对于对称双坡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不考虑轴向变形影响时往往会产生较大的计算误差.  相似文献   

18.
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设计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提出了多层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的实用设计方法,此法考虑了各层预应力梁的相互影响,以正常使用要求为前提,同时满足了承载力要求。并通过算例,分析指出了现行设计方法的不足,明确了次轴力对预应力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预应力框架次弯矩与连续梁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探讨了预应力框架等效荷载次弯矩与轴次弯矩产生的机理及其计算方法,分析了,次弯矩对弯矩调幅的影响规律,提出了考虑次弯矩影响的预应力框架弯矩调幅设计建议,该建议采用总量控制的方法,并考虑了次弯矩的有利作用与不利作用,可以对预应力框架调幅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