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通过梳理敦煌壁画中“建筑-人-环境”整体关系的图绘方法,分析中国传统环境整体观图式的形成过程,进而解析以舆图为代表的图式表达特点,归纳为“时空拼贴与并置”“客观要素再现与主观要素感知”2个方面;以李兴钢“胜景几何”理论为例讨论传统环境整体观及图式的转译路径,为传统营建智慧的传承与转译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山林佛寺作为佛教寺院本土化的产物,在形成与发展中深受隐逸文化的影响,并将其以“基因”的形式植入山林佛寺成为隐境之所。湖北鄂州西山古灵泉寺作为净土宗发祥地,在千年历史沿革中根植隐逸基因并延续至今。笔者基于隐逸基因视角,以鄂州西山古灵泉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寺院选址、建筑布局、空间营造、景观构图四个元素的提取,识别隐逸基因进而对其在山地佛教寺院的表征加以探究,以期为同类山地佛教寺院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西藏早期的寺院布局主要是采用印度的曼陀罗模式,后弘期以来,藏传佛教寺院布局逐渐开始形成自身特点,采用自由式布局。该文从青藏高原特殊地理气候、人文环境、寺院组织与等级制度等角度分析了藏传佛教寺院自由式布局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09,(9):186-191
西藏人常说“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站在大昭寺的广场前,庞大的寺院建筑四处弥漫着藏香的青烟,虔诚的藏民手持着各有特色的转经筒,目无旁人,默念着他心中的佛语。我也跟随着转经的人流,顺时针围绕大昭寺转寺,感悟着藏民的虔诚。 相似文献
5.
民间信仰是一种民众自发地对超自然力量的神灵信奉与崇拜。它是民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民间信仰建筑是乡土建筑中特殊的类型。在田野调查和文献考释基础上,探讨了民间信仰建筑基本构成要素的源流。并以福州近代民间信仰建筑为例,探讨民间信仰建筑的组成要素和构成方式。 相似文献
6.
7.
《Planning》2019,(7)
信仰是教育工作者对足下这片土地的坚守。不管教师有没有信仰,其内心潜意识里面都必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有多强,只有自己知道。金沙老师的《带一袭书香进校园》带给作为青年教师的作者诸多感动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1):21-22
信仰是一个族群的精神支柱,也是族群传统文化的木本之源。瑶族的民间信仰是瑶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应瑶族历史文化的精神体系,研究瑶族民间信仰习俗有利于我们系统地了解瑶族传统文化。随着经济、交通、通讯的发展,瑶民与外界交流日益频繁,瑶族村落受外界的影响逐渐加深,民间信仰处于缓慢地变化之中。针对瑶族民间信仰出现的衰落问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社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的方法探讨社王信仰面临的问题,并分析这些问对瑶族社区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风景点及风景建筑,佛寺园林是古代城市风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明代北京地区的佛寺园林为例,将826篇佛寺游览写景诗文作为研究材料,探究其中的历史景观认知内容:1)基于扎根理论编码方法,从诗文材料中提取7 566个原始文本节点,并梳理得到包含58类景观要素的11个景观范畴;2)基于Python语言编程与VOSviewer软件分析,获得由不同景观要素组成的6类风景意象;3)结合历史舆图和ArcGIS核密度分析,对每类风景意象的空间分布与景观特征进行解释。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宏观层面理解北京佛寺园林的整体历史风貌特色,并为当代文化遗产的相关实践与研究提供审慎参考。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2):136-140
徐则臣的小说《耶路撒冷》书写了一代人对信仰的"再次追寻"。在这艰苦跋涉的旅途背后,若隐若现着的"信仰"勾连起历史遗留下的心理阴影;而与此同时消费时代里的泥沙俱下又彻底颠覆了过往的种种寄托。作者书写着乡土故里的厚重历史内涵,借助西方宗教文化的思想形式为外衣,最终暗示这群中年人将再次寻得"信仰",并以坚韧笃信的情怀引领下一代。精心设计的结构使得这一旅程处处浸润着生活的辛酸与苦闷。分析《耶路撒冷》中的"信仰再追寻"现象,可窥得近年来文学作品中记述信仰问题的潜在动向,也相信可以为方兴未艾的新世纪文学研究提供一个有益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1.
郭璇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5,27(6):21-25
摩崖佛寺是佛教石窟寺的晚期形态,是石窟寺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本土文化及建筑体系的影响下其空间形态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敞的这一历史进程的产物。从石窟建筑空间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追溯了摩崖佛寺这一类型建筑的产生过程;结合巴蜀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论述了巴蜀地区摩崖造像的历史源流及摩崖佛寺的建制。 相似文献
12.
北京西郊地区既有起伏的山林,又有平坦的田野,水泉丰沛,自然条件优越,明代在此修造了大量的佛寺,大多具有园林属性,呈现出丰富的景观面貌。本文通过历史文献考证,对明代北京西郊佛寺园林的分布以及经典实例的景观构成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其造园理景手法与游赏活动作进一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3.
学术转型视角下传统佛寺园林国内
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寺园林是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20世纪以来传统佛寺园林研究适逢当时学术转型及其史学流变思潮,相关态势与其时学科分化及研究方法之转变并行不悖,值得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发展脉络。从20世纪初至今的时间分期入手梳理佛寺园林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发现:70年代末以前寺园研究成果数量较少,尚有佛教园林研究专门化倾向,主要领域集中于建筑史学和造园学;70年代末至今的佛寺园林研究主要呈现佛道一体的园林叙述语境,但仍有学者以佛教为叙述逻辑进行园林研究且数量逐渐增多,该阶段研究内容与方法更为多元,为未来宗教主导下的寺园专门化研究指明了方向。意欲从学术与史学流变角度寻找佛寺园林的研究脉络、发展路径与热点方向,对寺园研究成果、经验进行一定的评析与体认,以期理清研究思路,不足之处请诸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14.
以北京潭柘寺、八大处、大觉寺和红螺寺为例,使用Python语言和R语言对4处园林寺庙的10 785条游人网络点评进行分析,通过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情感分析和主题模型方法揭示此类寺庙景观在当今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公众认知;在此基础上,构建当代公众对园林寺庙景观的体验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调研对相关游客的景观体验进行定量评价,并用重要性-绩效分析剖析各评价指标的优势与不足,以此从风景园林学角度揭示园林寺庙的当代保护与利用现状,为今后相关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研究提供审慎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兴起的以胶合木为代表的工程木材,性能优良,成为木构建筑的新型材料。在杭州香积寺的复建规划设计中,运用胶合木结构恢复古代"伽蓝七堂"制的佛教寺院空间,为宗教建筑营造出超脱于传统形式的空间和造型,并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施工技术,探索新的现代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