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鲍帆  谢飞  龙亮 《华中建筑》2010,28(7):162-164
该文从大的山水环境,聚落节点空间与民居建筑等三个方面入手初步分析了上郎德苗寨的景观特征,其中引入了与建筑学相关的聚落、营造、历史、审美与民族心理分析等内容,在不同层面上了上郎德苗寨景观的涵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龙亮  鲍帆 《华中建筑》2010,28(7):159-161
以郎德上寨为例分析苗寨民居入口空间,从入口的形式,功能和位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入口空间的形式为分析的重点,从共性到个性再到共性的研究思维方法,最后对苗寨民居入口空间进行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3.
朗德上寨属于苗寨中典型的向心性布局形态,通过测绘并分析其聚落空间构成要素,从中心空间、骨架空间、节点空间、建筑空间四个方面分析各要素空间特色,寻找聚落空间结构规律,获得对朗德上寨找总体空间形态的认知。最后根据聚落形态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思考对现在城镇规划以及苗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刘炜  朱玢蓉  张韶华 《华中建筑》2021,39(6):136-142
两宋时期两淮地区利用淮东多水、淮西多山的地势特点构建了独特山水寨防御体系,山水寨防御体系在历史上曾承担着抵御外来侵略、保卫乡民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两淮山水寨的历史发展、分布特点、空间形态、建筑特征等方面进行考察,分析现存山水寨遗址及其所携带的历史文化信息,总结两淮山水寨聚落空间特点与防御特征,明确两淮山水寨的历史价值、文...  相似文献   

5.
为刻画黔东南苗族聚落在城镇化、旅游化作用下公共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分别以乌冬苗寨、郎德上寨为例,以村民日常活动行为为基础,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以"空间"为"节点",以"村民日常活动行为轨迹"为"联结"构建公共空间复杂网络模型,分析对比其节点聚集度、模块化分析、联系强度等指标所反映的功能、层级、关联、布局结构特征.研究结...  相似文献   

6.
夏勇 《福建建筑》2012,(3):26-29
在关键性自然地理及人类学因素的影响下,马头寨形成了蝴蝶形平面布局。这一布局与传统布依族村寨布局稍有不同,在贵州水东土司文化的影响下,村寨内主要轴线的形成与官宅密切相关。通过详细的实地考查及对村寨内院落的分析,阐述了马头寨院落是以堂屋为中心的平面布局,并分析了村寨内的重点建筑。  相似文献   

7.
夏?勇 《室内设计》2012,93(2):61-64
本文介绍了马头寨村寨聚落格局形成的原因,并通过详细的实地考查及对村寨内院落的分析,阐述了马头寨院落以堂屋为中心的平面布局,分析了村寨内的重点建筑。  相似文献   

8.
钟力力 《华中建筑》2010,28(10):196-199
空间构成是建筑学专业设计原理、方法的重要部分和设计基础的主要内容。文章阐述了建筑学专业空间构成教学亟待改善的问题,提出强化形式与空间的认知、加强与建构的结合、探寻数字技术下的新趋势等,推动建筑学专业空间构成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资源集约视角下以寨堡型聚落为研究对象,总结其自然调和、资源适配;由地而生、用尽其利;因地制宜、因材致用;景形共融,时空互文等适地性特征。以山西夏门古堡为例探讨传统聚落适地性营建原则、对策与空间营建模式。提出发展可持续性集约化聚落空间,提供当代新乡土建筑创作的再生原型以及黄土高原绿色窑居营建技术革新等当代聚落转型发展策略。为今后系统科学的保护和发展资源集约地区的传统人居聚落,创造适应地域性绿色建筑和适地性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资源集约视角下以寨堡型聚落为研究对象,总结其自然调和、资源适配;由地而生、用尽其利;因地制宜、因材致用;景形共融,时空互文等适地性特征。以山西夏门古堡为例探讨传统聚落适地性营建原则、对策与空间营建模式。提出发展可持续性集约化聚落空间,提供当代新乡土建筑创作的再生原型以及黄土高原绿色窑居营建技术革新等当代聚落转型发展策略。为今后系统科学的保护和发展资源集约地区的传统人居聚落,创造适应地域性绿色建筑和适地性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欧阳文  周轲婧 《华中建筑》2011,29(8):151-158
门头沟区作为北京的西部屏障,历史悠久,"京西古驿道"从该区穿过,依托古驿道形成了很多极具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的古村落。琉璃渠村于2007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该文旨在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及实地调研测绘等方法研究北京琉璃渠村公共空间构成要素及公共空间形态的特征,同时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及研究来发掘古村落的历史与科学价值,探索人的行为活动与村落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以山西省苏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为例,分析家族姓氏构成与村落空间的耦合关系,揭示村落空间形态演化的内在规律,为古村落的保护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城中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典型空间形态之一。该文调查对象为武汉市洪山区红旗村。在基本分析(道路、公服、人口、产业、建筑等)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其公共空间特征——通过对红旗村九组整体公共空间描述;公共空间具体刻画(涉及人的行为和日常生活)以及公共空间改造三个方面的把握,得出结论:虽然城中村的居住环境差、人口密度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使得城中村的更新改造成为必然,但是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城中村的存在价值,在城市空间设计及城市更新过程中学习城中村对公共空间的处理手法,保留城中村肌理,或者借用城中村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耿虹  周舟 《华中建筑》2010,28(6):96-99
该文以贵州屯堡聚落为研究对象,从民俗物质、精神双层次剖析,探析其影响下的公共空间特色。首先分类概述屯堡的民俗特点,再从四个方面展现其渗透下的公共空间特色。其具体包括:公共空间对于民俗活动的承载、民俗中特定元素在公共空间中得以同质性的展现、公共空间内的民俗景观和民俗背后的文化根源下的公共空间特色。  相似文献   

15.
潮汕地区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阶段,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作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议题,在实践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文章以汕头市沟南村空间的生产为例,分析城镇化进程中村落空间的变化历程,探索居民、政府、市场在村庄空间再生产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提出自下而上的规划技术路线,尊重村落文化与行为习惯,引导多元化的空间生产,进而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相似文献   

16.
欧阳文 《华中建筑》2002,20(3):72-76
该文以北京川底下古村落为例,在对其合院式民居进行了深入调研,测绘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对比方合院式民居的类型,组合方式等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北方山地合院式空间的构成,处理及利用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总结了近10年来中国学者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研究成果,归纳其特点在于"1 4"的学科结构、4个研究层面和5大热点研究方向,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大大滞后于城市绿地的发展、研究理论深度不够、系统性不强以及量化工作不够,最后从5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8.
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区域空间管制--以泰兴市为例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郑文含 《规划师》2005,21(3):72-77
泰兴市部分地区存在土地过度开发、产业雷同,重复投资建设等问题,尤其是乡镇工业园区数量偏多,空间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给城镇群体发展横向协作带来巨大障碍。空间管制作为引导、控制各类空间资源整合、利用的增长管理方式,为泰兴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