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环状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是催化淀粉等水解为环状糊精的酶,环状糊精因其特有的理化性质,在食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实验以一株环状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高产菌株LZ-10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该菌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氮源和pH进行了单因子分析,并对这三个因素进行了正交实验,最终得到该菌的最佳发酵条件。对粗酶的酶学性质研究表明,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5℃,最适反应pH为9.0,酶学特性非常适合于环状糊精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2.
刘海燕  许波  黄遵锡 《酿酒科技》2006,(7):17-19,24
环状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是催化淀粉水解为环状糊精的酶。以β-环状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高产菌株LZ10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该菌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氮源和pH进行了单因子分析,并对该3个因素进行正交实验及验证,最终确定该菌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玉米粉2.5%,黄豆粉5%,NaCO30.2%,K2HPO4.3H2O0.13%,MgSO4.7H2O0.02%,pH为9.0。在该条件下,菌株LZ10产β-环状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酶活可达892.86u/mL酶液。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超滤、纳滤技术应用于β-环状糊精生产中,得到无溶剂法生产β-环状糊精新工艺。方法以5%木薯淀粉和β-环状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为原料,于85℃、pH 6.5进行淀粉的糊化和液化,在55℃、pH 7.0完成环化,生成β-环状糊精。选择不同截留分子量的膜组件,研究在不同膜组件分离过程中的分离条件,完成无溶剂法生产β-环状糊精。结果利用截留分子量为500Dalton的纳滤膜和截留分子量为10000Dalton的超滤膜联用,分离出酶促反应过程中生成的β-环状糊精,保证产品中没有溶剂溶剂的残留,真空干燥得成品,最终收率为33.63%。结论把膜分离技术应用于β-环状糊精生产,可以得到无溶剂法生产β-环状糊精的新工艺。  相似文献   

4.
环状糊精的性能与用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环状糊精是淀粉在环化糊精转移酶(CGTS)的作用下,其葡萄糖分子彼此以1,4位连接为直链淀粉,直链淀粉两端的葡萄糖分子也按1,4位连接为闭合的环状结构而得名,产品呈白色粉末状,无毒,可食用.因其英文名为Circle Dextrin,故习惯上又将环状糊精简称为“CD”.环状糊精具有多孔性,所以又将它称作为多孔环状糊精.淀粉在发酵过程中作为反应底物,产品分为a-环状糊精、β-环状糊精和γ-环状糊精三种.  相似文献   

5.
环状糊精的生产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介绍了环状糊精的性质与特点,概述了环状糊精的生产工艺和检测方法,以及在食品工业中的主要用途,本文较详细地分析了环状糊精分子结构,包埋容化合物分子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一株β-环状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高产菌株XW-6-66为研究对象,对其发酵条件及酶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70℃,最适反应pH为9.0,酶学特性非常适合于环状糊精的工业化生产.对该茵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氮源及pH进行了单因子分析,采用3个因素正交实验确定该茵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0.3%可溶性淀粉,1.0%牛肉浸膏,1%蛋白胨,0.2%Na2CO3,0.13%K2HPO4·3H2O,0.02%MgS04·7H2O,pH为9.0.在该条件下,茵株XW-6-66产8-CGTase的酶活由优化前2173.33 u/mL提高到3622.94 u/mL.  相似文献   

7.
张洪斌  凌国庆  胡雪芹  凡宁 《食品科学》2012,33(15):239-245
以一株产β-环状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蜡状芽孢杆菌BC-0801为出发菌株,利用10keV,剂量为40×2.5×1013ions/cm2氮离子进行诱变选育,获得一株高产β-环状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突变体BC-0802。对该突变体BC-0802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氮源及无机离子进行单因素试验分析,采用3个因素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发酵培养基成分质量浓度及发酵条件为:玉米粉30g/L、酵母浸膏15g/L、K2HPO41g/L,发酵温度30℃、pH 9.0、接种量2%、发酵周期36h。结果表明;突变体的平均酶活力可达3415.8U/mL,相较于出发菌株酶活力提高了3.67倍,且该突变体的遗传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我们从环状糊精生产厂家的β-环状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发酵失败的发酵液中分离出一株气球菌.此菌可以在发酵专用碱性培养基上生长,但不生产β-环状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通过研究该菌种在碱性培养基上的发酵过程中的pH、OD、酶活,同时使用16SrDNA进行分析,证明此菌种为气球菌(Aerococcus sp.P3-2),其在发酵过程中可以明显降低发酵培养基的pH,对正常生产菌形成抑制.通过对发酵生产可能染菌的环节进行微生物取样分析,该菌种大量存在于空气过滤系统的积水中,从而找到污染源,由此判断是由于空气净化系统被污染所导致的发酵失败.在实际生产中定期对空气净化系统中的积水进行排放处理,同时对发酵过程中的酶活和pH进行监控,可以做到发酵污染的早发现直至杜绝发酵污染.  相似文献   

9.
环状糊精的性质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本文阐述了环状糊精的性质及其环状糊精在食品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和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崔波  金征宇 《食品科学》2005,26(12):128-131
以麦芽糖和β-环状糊精作为底物,利用酸性普鲁蓝芽孢杆菌普鲁蓝酶的逆向合成作用合成麦芽糖基β-环状糊精。产物经纸色谱、HPLC和IR进行鉴定并用纸色谱对其分离纯化。对可能影响麦芽糖基β-环状糊精合成的pH、反应温度、加酶量、麦芽糖与β-CD的摩尔比、底物浓度及反应时间等各因素分别作了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70℃,pH值4.5,麦芽糖和β-环状糊精摩尔比为12:1,底物浓度80%~85%,加酶量200U/g β-CD,反应时间60h。  相似文献   

11.
环糊精模拟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环糊精分子空腔能与客体分子形成包络物,对客体分子具有一定的选择识别能力,使它具有模拟酶的功能。对环糊精单体、修饰环糊精和环糊精聚合物模拟酶的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环糊精特殊的结构和性质使其成为理想的模拟酶模型.本文概述了修饰环糊精、环糊精聚合物以及环糊精金属配合物在模拟酶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环糊精糖基转移酶(CGTase)的化学修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新志  金征宇 《食品科学》2004,25(12):64-68
不同蛋白质修饰剂对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进行修饰。在一定条件下,分别用丁二酮(DIC)、苯甲酰磺酰氟(PMSF)、二硫苏糖醇(DTT)和氯氨-T(Ch-T)处理后,酶活不受影响,说明精氨酸残基、羟基、二硫键和蛋氨酸残基与酶的活力无关。用焦碳酸二乙酯(DEPC)、N-溴代琥珀酰亚胺(NBS)和碳化二亚胺(EDC)修饰后,酶活力大幅度下降,说明组氨酸、色氨酸和羧基氨基酸为酶活力所必需。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从壳聚糖固载环糊精反应种类出发,综述壳聚糖固载环糊精产物合成路线,产物应用领域等,为新型壳聚糖固载环糊精开发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环糊精包合物表征手段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糊精分子具有独特的空间结构和高度选择性,在荧光分析、药物控制释放、手性识别、模拟酶、分子开关、超分子构筑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环糊精与药物形成包合物后能大大增加药物的溶解度、生物利用度及实现靶向作用。现对研究环糊精和药物形成包合物的常用表征手段及其优缺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生物合成葡萄糖基-L-抗坏血酸产酶条件及转化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实验确立微生物发酵法产环糊精糖基转移酶培养基基本条件和工艺条件,利用此酶催化L-抗坏血酸和糖基供体β-环糊精合成葡萄糖基-L-抗坏血酸(AA-2G),并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不同加酶量、反应温度、pH等因素,确立环糊精糖基转移酶合成产物最佳条件为:在浓度0.04 mol/L L-抗坏血酸,酶量20 ml,pH值7.0,温度50℃下反应15 h。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解决β-环状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发酵生产过程中频繁出现的不明原因的酶活降低问题。方法:我们采用特异性酚酞筛选培养基对发酵异常的发酵液进行菌种分离,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同时研究他们的发酵过程中光密度、酸碱、酶活指标。结果:分离得到了一株可以在碱性条件下与正常生产菌共生的芽孢杆菌。经过对发酵过程进行研究,在不同的发酵时期中该菌的光密度的变化和正常生产菌有明显差异,最终酶活仅为正常菌的1/6。通过对16srD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确定其为芽孢杆菌,和正常生产菌基因相似度达到93.81%。结论:在生产中采用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可以排除染杂的的生产菌种。只要严格控制发酵出发菌株和严格保证发酵环境的纯培养条件,可以防止染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环糊精整理织物的技术开发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王蕾  殷亚辉 《印染》2004,30(8):47-49
简要介绍了用环糊精整理织物的包合技术、反应性环糊精、溶胶-凝胶、环氧氯丙烷、树脂接枝等技术,阐述了环糊精在染整加工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环糊精包合时叶黄素浸膏性能的改进效果.方法:HSCCC及HPLC分析浸膏成分,紫外法测定表观包合常数,研磨法制备包合物,以溶解性及稳定性指标考察包合效果.结果:色谱分析表明,叶黄素浸膏为成分复杂的混合物;叶黄素浸膏与环糊精存在较强的包合作用,且混合环糊精优于单一环糊精;单一环糊精的包合改进效果各异,p一环糊精的增溶效果较差,但稳定性好于羟丙基-β-环糊精;混合环糊精包舍的改进效果明显,尤以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9:1的混合包合性能效果最佳.结论:混合环糊精包合成分复杂的叶黄素浸膏可弥补单一环糊精的不足,包舍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均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环糊精因其特殊性质得到了食品、化妆品、医药等行业的青睐,全球消费量逐年稳步增加。环糊精的巨大需求也使其生产中所必需的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GT酶,EC 2.4.1.19)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对该酶的研究多集中在作用机制、产物专一性机理等,鲜见从菌株筛选出发的系统性报道。因此,作者从野生CGT酶菌株的筛选出发,立足未来环糊精工业的商业诉求,综述了优质CGT酶获取的多种途径。同时结合国内外对CGT酶的大量研究工作以及我国的资源优势,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提出更高的期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