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硅藻土固定化脂肪酶及酶法合成单甘油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一种简单的用硅藻土固定猪胰脂肪酶的方法。选择合适的pH、酶量及温度 ,脂肪酶固定量可达 10 2 0U/g。用于棕榈油甘油解合成单甘油酯时 ,固定化酶热稳定性比游离酶好 ,使用寿命长 ,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未本美  张智勇 《食品科技》2007,32(9):163-164
以甘油和丙酮为原料制得异丙叉甘油,其与辛酰氯在吡啶催化下酯化,再经硼酸作用下分解得到单辛酸甘油酯。探讨反应时间、催化剂等条件对反应的影响,确定反应的最佳条件。最后研究产品对混合菌群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该产品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3.
脂肪酸单甘油酯的性能和酶法合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脂肪酸单甘油酯的性质和在食品中的用途,介绍了脂肪酶催化合成单甘酯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脂肪酸单甘油酯的性能和酶法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脂肪酸单甘油酯的性质和在食品中的用途 ,介绍了脂肪酶催化合成单甘酯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新型防腐剂单辛酸甘油酯在食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一、国内外食品防腐剂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食品在加工、运输、贮存的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污染,常会腐败变质而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和损失。世界上每年约有20%以上的粮食及食品因霉腐变质而损失。变质食品还会危及人们的健康。为了防止或减少这些情况的发生,一般均采用冷藏、杀菌、密封包装等手段,或在食品中添加防腐剂、杀菌剂和品质改良剂等物质。美国等发达国家虽然冷藏设备普及,但是由于食品防腐剂使用方便,效果好,因而使用数量逐年增加。现在美国食品防腐剂用量每年以3.0%的平均增长率上升,产值18,500万美元。日本以1987年…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脂肪酸单甘油酯的性质和在食品中的作用,介绍了脂肪酶催化合成单甘酯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使用3种无害的防腐剂Nisin、乳酸钠(NaL)和单辛酸甘油酯(C8MG),通过L9(34)正交试验对酱油的保鲜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Nisin 60IU/g(A2),NaLl%(B1),C8MG 0.02%(C2)效果较好.酱油中的酵母菌和霉菌受到良好的抑制,延长酱油的保质期.  相似文献   

8.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12):224-231
由于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高、安全环保,酶法合成单脂肪酸甘油酯近年来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单脂肪酸甘油酯的酶法合成工艺关键在于反应过程中酶活性的保持以及反应底物的混溶性,即酶催化反应体系的选择与调控。文中重点介绍了常见的酶催化反应体系在酶法合成单脂肪酸甘油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有机溶剂体系、反胶束体系、无溶剂体系、超临界流体体系和离子液体体系等。最后,对酶法合成单脂肪酸甘油酯的反应体系作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食品级单辛酸甘油酯微乳液对常见食源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抑菌特性。最低抑菌浓度实验表明,食品级单辛酸甘油酯微乳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均为135mL/L,具有良好的抑菌特性。通过微乳液及其组分的最低抑菌浓度、抑菌率等抑菌活性的比较,发现微乳液的抑菌特性主要依赖于其中的抗菌组分单辛酸甘油酯,而微乳液的包埋作用反而会减小单辛酸甘油酯抑菌性的抑菌作用。然而,作为一种外观清晰透明、热力学稳定的食品级抑菌运载体系,食品级单辛酸甘油酯微乳液具有很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酶法合成癸酸甘油酯及其产物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固定化假丝酵母脂肪酶为催化剂,研究了无溶剂体系中甘油和癸酸直接酯化合成癸酸甘油酯的反应条件.考察了反应加酶量,底物摩尔比,温度,甘油含水量,反应过程中脱水方式等因素对癸酸转化率及最终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织物直接吸附假丝酵母发酵液制备的固定化脂肪酶能有效地催化合成癸酸甘油酯.反应的最优条件为:甘油与癸酸的摩尔比为1:1.5,反应温度为40℃,甘油含水量为4%,加酶量为0.25g/g癸酸.在最优反应条件下,癸酸转化率可达到98%.经过处理,固定化脂肪酶可重复使用4次以上.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反应温度、醇糖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压力等因素对玉米淀粉与丙三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合适的工艺条件下,6.6kPa、120℃、90rain、n(催化剂):n(糖元):n(醇)-0.03:1:3.6,淀粉转化率可达95%。  相似文献   

12.
全稀释食品级单辛酸甘油酯微乳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辛酸甘油酯为油相,通过拟三元相图方法,研究了吐温20、60、80以及单硬脂酸甘油酯、尼泊金乙酯等表面活性剂,乙醇、丙二醇、正丁醇等助表面活性剂对于微乳体系增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醇有助于形成微乳体系,油相中醇的比例越高,微乳相越大,但表面活性剂相中醇的含量不易过多;微乳体系的水相全稀释性主要取决于油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Wo/Ws,在单辛酸甘油酯/吐温80/乙醇/水和单辛酸甘油酯/吐温80/丙二醇/水体系中,当Wo/Ws>1时,即使添加足量的醇也无法形成全稀释微乳。而且,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不一定具有增效作用。最后,确定微乳配方为油相∶单辛酸甘油酯与丙二醇质量比2∶1;表面活性剂相:吐温80与乙醇质量比为2∶1;水相∶双蒸水。该食品级单辛酸甘油酯微乳单相区面积为73.81%,具有3条可无限稀释通道。盐离子浓度和pH的稳定性研究表明,该微乳体系在NaCl浓度0.1~0.6mol/L范围内稳定性较好,且受pH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柠檬酸甘油酯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裘爱泳  傅红 《中国油脂》1996,21(3):14-18
以柠檬酸、乙酸酐、脂肪酸单甘酯为原料,合成了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FAO/WHO标准的柠檬酸甘油酯、确定了合成的最佳工艺路线,并以此为原料配制了两种在常温下呈液态的复合型抗氧化剂。试验结果证明,其抗氧化效果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在油脂及含油食品中具有广泛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氧化葡萄糖酸杆菌中依赖辅基吡咯喹啉醌(Pyrroloquinoline Quinone,PQQ)的膜结合甘油脱氢酶(Glycerol dehydrogenase,GDH)是酶法转化甘油生成1,3-二羟基丙酮(1,3-Dihydroxyacetone,DHA)的关键酶。以铁氰化钾为电子媒介体,采用生物电化学法,再生甘油脱氢酶的辅基PQQ,从而实现酶法循环转化甘油生产DHA。设计电耦联反应装置,在(28±2)℃,370mV电压下反应18h,DHA质量浓度达到27.21g/L,甘油转化率为52.93%。  相似文献   

15.
以食品级单辛酸甘油酯微乳在T82稀释线上所经历了W/O型(水分含量<47%),双连续型(47%<水分含量<66%),O/W型(水分含量>66%)三种结构为研究对象,比较三种结构微乳的贮藏稳定性,并探讨它们的流变性质,进而推测微乳的微观结构和类型,掌握流变特性,如某些微乳的层状结构具有剪切稠化现象和负触变性,了解组分及添加物对其黏度的影响。本次实验选取的三种不同相微乳T82-37(W/O型),T82-1(双连续型),T82-10(O/W型),T82-100(O/W型)25℃下的稳态扫描表现的黏度,T82、T82-1具有更好的耐温贮藏性,这与粘度温度扫描曲线得出的结论相呼应。   相似文献   

16.
以单辛酸甘油酯(GMC)为油相,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丙二醇和乙醇为助剂,与水制备出具有高稀释性的食品级微乳.通过粒径分析,浑浊度对比,离心及贮藏试验,考察盐离子浓度、pH、温度、稀释对表面活性剂相与油相质量比分别为7∶3、8∶2的T73、T82稀释线上微乳贮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稀释会导致T73上微乳粒径增大,pH、盐离子、温度对水分含量高达99%的T73-100(用100倍表面活性剂相与油相质量比为7∶3的混合物质量的水相稀释)微乳稳定性影响较大;T82具有较好的稀释稳定性,且T82-100微乳分别在NaCl浓度0.1~0.6 mol/L,pH 3~8,温度0~40℃之间贮藏30 d后,平均粒径均小于35 nm.  相似文献   

17.
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合成单甘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蛋壳作载体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棕榈油甘油解合成单甘酯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28℃,甘油水含量4%,甘油与油脂摩尔比4:1,固定化酶用量为110U/g棕榈油,反应平衡时间24h,单甘酯最高含量44.2%。产率为83%,考察了固定化酶催化合成的稳定性,使用6次后固定化脂肪酶活力仍保留70%。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无溶剂体系中酶催化N-乙酰谷氨酸、甘油合成Nα-乙酰谷氨酸甘油酯的可行性。不同来源的商业酶制剂对比研究发现,固定化的Novozyme435、LipozymeRMIM、TLIM的活力明显高于游离的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及酰化酶及LAP15.最优酶制剂为Novo435,24h酯化率随温度提高、甘油/N-乙酰谷氨酸摩尔比增加而明显增大,酶添加量0.5%~5%范围内酯化率没有显著变化。产物中主要为1(3)-Nα-乙酰基谷氨酰-1-酰基单甘油酯,约占60%~70%,2位异构体约占20%~30%,此外有微量Nα-乙酰基谷氨酰-5-酰基单甘油酯。结果表明,生物法合成Nα-乙酰谷氨酸甘油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以高酸值米糠油为原料,在无溶剂体系下利用Lipozyme 435催化合成甘一酯.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得出了制取甘一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底物物质的量比1∶3,加酶量5%(占米糠油质量),反应时间8h,反应温度80℃.在此条件下产物中甘一酯含量为21.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