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32)
21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企业等用人单位更多关注毕业生的实践经验,使得大学生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既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生个人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需要全国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9)
当前,大学生面临的毕业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从主观来看,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不足,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差、情绪管理不善等方面的问题则需要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知自己,认识当下的就业形势,树立良好的就业观,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27)
近年来,我国在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的同时,就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随着女大学生毕业比率逐年增加,女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所遭受的性别歧视现象越来越多,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引人注目。由于社会上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女大学生在心理、生理上与男性存在差距等因素,使得她们就业机会更少,在就业上也比男性更加难以适应。所谓女大学生就业难并连维持基本生存的工作都难以找到,而是在工作中面临不公平待遇、就业质量低、职业性别隔离、性别歧视等问题。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女大学生就业心态、就业方向、就业现状及面临的就业阻碍等问题,对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8)
由于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社会上某些招聘单位用人观念的偏差和对劳动力市场监管不够,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除了劳动就业问题以外,还附带有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问题。因此,要从重构社会价值观念,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就业法律法规等方面逐步消除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实现男女大学生就业平等,提高女大学生整体就业水平。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2)
2013年被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准确认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所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学校问题社会化"的重要体现,本文重点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专科高职土木类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帮助专科高职土木类女生顺利实现就业,本文通过对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2014届高职毕业女生进行调查研究,从社会、用人单位、女生自身角度分析造成专科高职土木类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对策:要从转变社会价值观、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和学校教育等方面多管齐下,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以及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理念。以此共同构建女大学生就业服务和保障体系,促进专科高职土木类女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8)
大学生创业融资是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利于缓解国内严峻的就业压力,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对大学生创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地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8.
徐炬磊 《建造师》2010,(7):203-204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学校关心和大学生最为关切的焦点问题。本文从社会、高校、学生三方面入手分析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原因,并就如何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中的优势进行探讨,提出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在师范类学生中占绝对人数比例的女生因其就业竞争力较弱,成为师范生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师范类女生自身要协同努力,通过立法规范竞争秩序,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女大学生自信自尊自强,共建稳定就业平台,创造和谐就业局面。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项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解决好这项工作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就业压力形成的原因,包括高等教育培养机制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大学生浮躁心理等问题。因此,要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不仅要在我们高校培养结构方面下功夫,(同时,)而且要重视对大学生素质的拓展工作。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34)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生毕业统包分配和供需双向选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代大学生需要应对的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更严峻的就业挑战。本文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分别从国家、高校、家庭以及个人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7,(2)
师范生是未来教育系统中的宝贵资源,受传统择业观念的影响,师范生中女生占比往往偏大。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人口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女性生育负担加重的社会背景下,师范类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文章就师范类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和提升问题,重在向内归因,借助活动理论模型从主体与对象、学习共同体与信息化工具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师范类女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的执行策略,为女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17)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实压力下,更多的女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稳定的岗位,而且企业由于各方面原因会优先考虑男生,由此造成更多的女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等于失业的问题。近年来,女大学生就业难引起了我国国家界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出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从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最后结合各种因素提出缓解此类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1)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只是一般就业问题,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除了就业问题以外,还有可能带有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的问题。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在于我国的整体就业处于严重又复杂的时期,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十分严重,造成的很大的就业压力。虽然,这种"问题"是所有大学毕业生需要接受的。可是,"难"在于,供给与需求关系的不平衡引起对女性的各种排挤,性别问题使女大学生面对了困境。没有工作经历的高校女大学生,如何才能解决职业发展与规划难题,成功实现职业生涯发展已成为一个必须关注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8)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家庭和社会不但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关注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分析非智力因素与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关系、影响及作用,让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了解到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就业的准备,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促进自我的职业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17)
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文章深入分析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有针对的对策,以期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4):85-88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然成为评估高校优劣的分水岭。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异,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发凸显出来,由就业压力导致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也日益严重。文章阐述了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了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究解决就业心理问题的途径,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28)
目前,大学生就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关系着社会稳定,关系着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职业指导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就业率,促进就业质量,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本文从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意义入手,分别讨论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1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34)
女大学生就业难,传统观念以及自身期待较高两方面影响不言而喻,但是女大学生自身胜任力不足是制约其就业的关键所在。本研究通过对五所高校200名女大学生就业能力数据的实证分析,了解到女大学生就业胜任力不足主要体现在知识面狭窄、社会适应能力欠缺以及内在特质有待提高等三方面。据此,提出提高女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策略:兼顾专业知识学习和综合能力提高,注重内在特质的提高,对自身要进行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